東碾李村

東碾李村,位於濱州市市區西南隅,渤海九路南首(又名“天華路”),橫跨路兩側,北距黃河一路200米,東南抵黃河舊堤700米。南與濱州市國稅局宿舍區毗鄰,東為天華實業總公司宿舍,北接市自來水廠,西連西碾李村,村落占地約60000平方米。

簡介

渤海九路東為主村有東西街道兩條,后街為舊村,前街為1985年以後按統一規劃建成的新村,全系鋼木結構的磚瓦平房,房屋整潔,街道寬闊,呈一派新農村景象。 東碾李村,原名碾李家,與西碾李為一個自然村。李氏先人於明朝洪武二年 (1369年) 從河北棗強移民濱州,落居此地立村。因李氏後人多以販谷碾米為生,俗稱碾李家。李氏人丁繁盛,分灣東、灣西立居,素有東李、西李之分。直至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為工作方便,始分解為兩個行政村。 東碾李為李氏單姓村。舊村有東西街一條,居住比較集中。1992年開通渤海九路,將原村切為兩段,遂分路東路西立居。 東碾李村委會,隸屬彭李街道辦事處(原為彭李鄉)。全村119戶,人口322名,有黨員16人,勞動力155名,尚有耕地30畝,人均不足1分;村辦企業主要有麵粉加工廠,絲綢廠(聯辦)和綜合門市部,村民從事村辦企業和鄉鎮企業的90人,從事個體經營的60餘人(包括部分非勞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逐年提高,1995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503萬元,利潤62萬元,人均純收入1900元,公共積累150萬元。1996年實現社會總產值550萬元, 人均純收入2390元,實現了小康值標準。經驗收,認為東碾李村委會各項小康值均已達標,濱州市人民政府於是年12月正式命名東碾李村委會為“小康村”。

市西東碾李村:堅持“民主議政日7月份濱城區市西街道東碾李居委會的“民主議政日”的議題之一,通過討論決定給居委會5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購買一份“銀齡安康保險”,為130位老人撐起了一道意外傷害的保護傘。自2004年“民主議政日”活動開展以來,整整十年的時間裡,東碾李居委會的居民們早已經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發出自己的聲音、決定自己的“大事”,十年的堅持換來的是東碾李穩定、和諧的健康發展模式。

村務公開

大事小事都要坐下說說

“議政日活動開始的那年也正好是我擔任支部書記的第一年。”說起十年前的事兒,支部書記李憲忠記憶猶新。“剛開始開會戰戰兢兢,村民代表們也沒有敢說話的,現在這么多年了,大家都習慣了,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牽扯到居民利益的,必須得坐下來和大家聊聊,溝通意見,不然心裡就不踏實。”

2008年,由於規劃需要打通長江一路,20多戶村民面臨占地拆遷,補償安置是個大問題,李書記帶領班子挨家挨戶徵求民眾意見,拿出初步方案後又多次召開民主議政會與黨員和村民代表討論商議,僅僅用了1個月就取得了民眾的認可,為長江一路打通做好了民眾基礎。

東碾李的“民主議政日”並不拘泥於形式,21個黨員、11個居民代表,白天很難湊齊,他們就晚上開,如果碰到特殊原因也會提前或延期召開,甚至到現場“開會”。“有一次我看到咱黨員和代表集體在院子裡溜達,還以為出了什麼事兒,後來才知道,是為了小區綠化的事兒在轉現場呢!”居民李秀林笑著說。

小小記錄本見證十年變遷

民主議政日的記錄本大多由參會的包村幹部記錄、整理,十年過去了,包村幹部換了一批又一批,上面的字跡也參差不齊,有的已漸模糊。現任包村幹部王景靜指著一摞記錄本說:“別看這小小的本子,每一本上都記錄著村裡的大大小小的變化,也見證了村里發展的大事。”

2004年,第一次召開“民主議政日”,經過“兩委”和黨員、居民代表討論,決定將老麵粉廠的地集體出租,村集體收入第一次突破10萬元。

2008年,借長江一路打通之際對舊村進行拆遷改造,同時開發安置樓房。

2011年,新建小區交工,安置居民90戶,經過入戶徵求意見、做工作,決定將沿街商鋪留作集體運作,增加集體收入60萬元。

2013年,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對整村進行綠化、亮化,投資3萬餘元,驗收達標。

2014年,投資3萬餘元,對小區下水道和舊村的老舊電路進行統一整修改造,現已完成;建設面積約1300平米的便民服務大廳一處,8月底完工並進行整體出租,預計增加集體收入20餘萬元。

“民主議政日”活動的開展,使居民話有地方說,氣有地方撒,建議有地方提,消除了居民對幹部的誤解,化解了矛盾,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居民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從而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維護了村居的和諧穩定,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穩步發展。

民主議政“議”出和諧新風尚

東碾李的集體收入除了用來發展集體經濟,最多的就是用在了民生上。居委會給60以上的老年人和殘疾人每月300元的補助,每年過生日還送去精美的蛋糕以表祝福;為50以上的老人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讓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減輕了心理和經濟上的負擔,可以專心工作。“一個村的穩定關鍵在老年人,老年人過的幸福,孩子們壓力也就小了,家庭就和睦了,村里才能和諧。”李憲忠深知養老的重要性。

此外,居委會還在小區里建起了文化大院,有圖書室、棋牌室和健身廣場,小區衛生也交給了專業化保潔公司統一管理,居民的整體居住環境和文化氛圍徹底改變。環境變好了,文明素質也要提升,居委會設立了善行義舉四德榜,每半年在議政日上評選一次“四德”模範人物,自“四德工程”開展以來共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優秀黨員”等模範帶頭人20餘名,引領了居民的道德新風尚。

十年的時間,對於一個村居的發展史來說可能是短暫的,但是對於“堅持”而言又實屬不易。十年來,每一個月至少召開一次“民主議政日”,每一個方案成型之前都會徵求居民意見,每一個決策確定之前都會經過民主表決,每一個月都會公開張貼本月財政收支……這一項項的堅持,看起來很小,卻形成了十年間“零上訪”的和諧幹群關係,也造就了東碾李穩定的健康發展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