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東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前身是廣北農場,成立於1950年3月,2010年改制為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2012年6月更名為東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全區轄綠洲、花苑、菁華三個社區、15個全民隊、4個行政村。全區戶籍人口6099人(含村民1488人),土地面積11.4萬畝(含村集體土地2.6萬畝)。
2011年9月,東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局、財政局、社會事務管理局、建設管理局,設立國土分局、環保分局、治安辦公室及國稅、地稅徵收征管處,健全完善工作職能,形成精簡、高效的管理機制。
2012年12月,經市政府研究決定並報省編辦批准,被明確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處級。
2012年,堅持“規劃引領、體制先行、夯實基礎、項目突破”的工作思路,紮實推進園區改革發展,全區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4億元,同比增長3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5億元,增長38.2%;實現收入6400萬元,增長45.5%;固定資產投資13.73億元,增長428%;職工平均收入29200元,增長19.7%。
2012年示範區在被國家科技部、山東省政府確定為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核心區的基礎上,創建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為全國“一城兩區百園”戰略布局的重要一極,為下一步創建國家級農業高新區奠定基礎。
園區規劃
2012年7月5日,東營市政府召開關於東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問題專題會議,市長申長友主持並研究制定支持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確定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題,以 農業全產業鏈與多功能開發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堅持生態環境優先,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堅持科技領先,著力構建國家級人才、項目、基地一體化科研開發體系;堅持產業支撐,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形態高端、鏈條完善、循環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探索建立“高新技術支撐、現代服務業引領、一二三產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東營模式,創建生態、高效、智慧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發展思路。著眼長遠科學謀劃,立足高點定位、錯位發展,提出按照 “一城、四園”科學布局,重點發展農業高端服務業、種苗產業、有機農業、高效林業和農產品加工。到2015年,園區GDP達到20億元,年均增長50%;財政收入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40%;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達到2.5∶3.5∶4;城鎮化水平達到100%;就業人員達到1.5萬人;林木覆蓋率達到40%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顯著提高;全部實現農業技術集成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管理服務信息化。培育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0~15家;建立技術創新聯盟3~5個;引進創新團隊10個以上,引進培養高層次科技研發、經營管理人才100人以上;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技術成果與品種30項(個)以上;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農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建成全市“低碳園區、綠色城鎮、城南花園”,全國“一城兩區百園”戰略布局核心區,農業全產業鏈與多功能開發樣板區,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示範區,高效生態農業典範區和國際農業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一城
即生態科技城。按照建設國際生態農業“矽谷”的目標,集聚國內外知名農業科研機構,建立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搭建科技、人才、資本、信息服務平台,著力培育農業創新創業服務業,形成以高端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源、服務源、輻射源,探索研發、服務和管理在“城”,試驗示範、生產加工在“外”的發展模式,建成國家級生態農業科技創新平台、投融資服務平台、國際合作交流平台、信息化服務平台和國際化農業創新創業服務業基地。占地0.35萬畝,建築總面積76.16萬平方米,總投資24.1億元。重點建設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院(國家科技特派員學院)、企業研發總部基地、投融資服務中心、農業科技會展交流中心、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綠色低碳社區、專家公寓。
四園
①循環農業示範園。占地2.55萬畝,總投資23.84億元,立足於資源高效集約利用,以全產業鏈開發與產業融合發展為特色,以生物、信息、新能源利用、農業工程等高新技術套用為支撐,以有機乳業、工廠化食藥用菌、有機果蔬產業為重點,構建循環乳業“科研開發→有機牧草種植→標準化養殖→乳品加工→沼氣發電→生物有機肥→生物醫藥”產業鏈;食藥用菌“食藥用菌種質庫→菌種及配套技術研發→基料生產→鮮菇種植→功能性食品開發→飼料和肥料→食藥用菌文化會館”產業鏈;有機果蔬“品種選育→種苗繁育→標準化生產→冷鏈物流→休閒觀光→生態餐飲”產業鏈,打造層次高、鏈條長、規模大、國際先進的循環農業示範園區,重點建設中科榮豐食藥用菌產業化基地、大地乳業種養加一體化項目、有機果蔬產業化基地。
②現代種業產業園。占地2.2萬畝,投資5.4億元,以耐鹽林木良種、航天蔬菜花卉育種為重點,構建“種質資源庫→品種創製→標準化繁育→生產加工→品牌行銷→示範推廣→科普實訓”種業產業鏈,建立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實現耐鹽樹種創製與示範推廣無縫對接,打造國內一流的耐鹽苗木種質創新基地、航天蔬菜花卉育種示範基地,重點建設耐鹽鹼樹種種質資源庫、育種綜合試驗室(分子育種、生物育種)、工廠化育苗中心、標準化苗木繁育基地、航天育種科技示範園。
③高效林業產業園。占地2.7萬畝,總投資9.8億元,堅持科技引領生態文明、效益支撐綠色屏障的理念,建立健全新型林業經營管理長效機制,堅持良種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同步推進,探索建立林下經濟、碳匯經濟、林木加工、地產開發、休閒養生、森林旅遊一體化高效林業發展新模式,打造國內一流的林業多功能開發示範基地和森林文化科普旅遊示範基地,重點建設支脈河森林公園、生態農莊、苗木交易市場、林木加工廠。
④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占地0.3萬畝,總投資15.3億元,以有機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基材料、生物醫藥、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為重點,引導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生物技術、先進制造技術以及人才、資金向園區集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核心競爭力強的創新型加工、物流企業,建成黃河三角洲地區高端農產品加工基地與物流中心,重點建設功能性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生物降解材料製品、生物質能源加工、冷鏈倉儲物流等項目。
重點項目
大地乳業種養加一體化項目
計畫3年內投資10億元,以生產有機乳品為基礎,以清潔生產和循環農業為重點,採用生態循環系統,打造集有機牧草種植、奶牛標準化養殖、乳品加工、沼氣發電、生物有機肥、生物醫藥、科研開發、觀光旅遊於一體的循環乳業產業。至2012年底,已完成投資5.6億元,存欄國外優質奶牛6500頭,種植有機牧草6000畝,乳製品加工、生物有機肥項目已投產運營,沼氣發電項目正在快速推進,2013年投入運營,生物製藥綜合實驗基地項目正在規劃中。
東營南郊林場建設項目
東營南郊林場規劃建設面積4.6萬畝,植樹529.7萬株,動用土石方467萬方,計畫投資6.26億元,構建種質資源庫、品種創製、種苗繁育與銷售、園林工程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的產業鏈條,打造東營中心城綠色屏障和北方平原地區重要的苗木基地。主要包括支脈河森林公園、現代林業示範基地、生態科技城植物園三大版塊,計畫三年內完成。自2011年8月份開工至2012年底,完成投資3.7億元,造林面積3.11萬畝,植樹292.6萬株,育苗298.3萬株,搬動土石方404.5萬方,其中種植速生白蠟、速生國槐、金銀木、紅葉碧桃等大規格苗木38個品種292.6萬株,林間種植速生白蠟、速生國槐、火炬樹等各類喬木11個品種179.1萬株,林苗模式繁育葦茅、金葉女貞、扶芳藤、紅葉小檗等花灌木16個品種119.2萬株。喬木樹種占98.7%,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100%。
高效能現代化溫室及有機蔬菜產業化項目
計畫總投資9億元,利用3~5年建設有機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主要包括組培室、育苗工廠、有機基質廠、200萬平方米高效能現代化溫室、配送中心和質量監管與安全追溯體系。集成套用先進溫室設計技術、物聯網技術、地熱能、光伏環控一體化技術、雨水收集利用技術,打造國內一流的安全食品行銷與檢測追溯基地。完成投資6200萬元,建成智慧型連棟溫室35000平方米,定植花卉苗木11.17萬株和蔬菜5萬株,引進苗木8個品種、育苗18萬株,光伏太陽能發電、節水農業新技術得到廣泛套用;18000平方米智慧型溫室、9000平方米高檔畜禽養殖標準棚,7000平方米蔬菜加工車間及保鮮冷庫即將投入使用。
棉花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項目
加強良棉種質積累開發,推進優質棉花生產示範基地項目建設,建成棉花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採取優質棉田建設→優良品種種植→先進技術套用→分級採收的生產流程,引進、示範、推廣魯研棉28、水滸棉72-8等14個新品種及優質抗蟲棉豐產配套栽培技術,平均皮棉單產100公斤,衣分41%(衣分,即子棉上纖維的重量與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來表示,是評定棉花品種優劣的一條重要標準),每畝增產15公斤,各項指標均達到優質棉標準。
支撐平台
投融資服務平台
依託東營鑫立方農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已累計融資1.5億元,有效緩解園區融資難題;出資1500萬元,入股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投資管理公司,實現“一城兩區百園”金融資源共享;東營民間總商會投資基金、廣饒農商銀行、萊商村鎮銀行先後在示範區設定分支機構。
科技創新平台
成立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院、省耐鹽鹼綠化樹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中國農大、山東農大等院所建立起緊密型產學研同盟。已建成李寧院士工作站1處、農業科技綜合試驗基地6處,共承擔省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13項,其中過千萬的項目2項,“耐鹽鹼綠化樹種開發利用研究與示範”項目被科技部選入“十二五”農村領域科技計畫預備項目庫星火計畫面上項目庫,“黃河三角洲速生耐鹽林木良種關鍵技術集成與開發”項目被選入2012~2013年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項目庫。
科技交流平台
推進創建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國際創新園,申報材料已上報科技部;中烏、中以、中德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示範區與烏克蘭波爾塔瓦國立農業科學院簽訂合作意向書,與以色列中國項目合作推進部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建立歐盟科技合作項目科研示範基地1處,並與德國聯合實施生物質發電項目。
信息化服務平台
總投資5000萬元的智慧園區科技示範工程,2012年完成投資1500萬元,以物聯網和感知、傳輸技術為依託,以多網融合為基礎,重點實施“116”工程,即建成1個入口網站、1個綜合資料庫及視頻監控與安全防範、農產品質量追溯、智慧型化管理、電子政務等6個套用系統。至2012年底,各系統已全部投入使用,與國家“一城兩區”信息資源完成對接,實現視頻交流互動、信息資源共享。
基礎設施
道路建設工程
投資1.16億元,實施12條、25.29公里道路建設工程,已全部開工建設。區內生產道路修復工程、青墾路至大地乳業公司道路修復工程全部竣工。生態科技城經一、緯三路完成罩面,緯四、緯八、經四、經七路完成全部工程量的40%,2013年5月全部竣工通車。新海路景觀綠化工程完成投資2745萬元,土方、節點工程及拆遷任務全部完成。
水利配套工程
總投資4718萬元,全力推進水利配套工程、萬畝田間節水工程及循環路建設工程,動用土方357.88萬方,新建、擴建、維修建築物146座,疏挖農、斗渠247條180公里,全長9.6公里的支脈河森林公園循環路建設工程已全部竣工。投資2650萬元的三乾、二乾恢復工程已開工建設,確保2013年春引黃蓄水。
土地整理項目
年度投資4000萬元,一期項目完成總工程量的97%,土地平整、原溝回填、排溝疏浚、大田噴灌節水灌溉系統和建築物、襯砌渠道全部完成,暗管敷設全部完成,共160公里。二期項目綠鶯路路基開槽、支渠築胎全部完成,農渠已完成清理基礎10條10.8公里,完成總工程量的40%。
電路改造工程
投資0.6億元,完成10KV供電主線路改造,改造10KV以下電路150公里,居民戶表改造及供電變壓器安裝工程正在施工,為園區建設發展和整體供電系統交接創造條件。
惠民實事
保障性住房工程
投資9億元,採用節能建築一體化、光伏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地熱利用、雨水回收、中水回用等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術,建設職工保障性住房2500套,力爭建成省內首家二星級綠色社區。年底一期工程主體完成5層,二期工程完成基礎施工。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投入1307萬元,為職工、城鎮居民、農民和未參保集體企業職工繳納辦理各類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為1094名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落實完善公積金使用政策。
幫扶救助困難職工
堅持優撫工作與實施就業工程相結合,依託林場建設等大工程項目吸納未就業農工,多舉措提高困難職工、農場低保戶、傷殘及各類低收入人員的生活水平,妥善安置農場家屬、子弟就業30名,安置失地人員、停產工副業單位職工再就業32名。
職工培訓工程
創新培訓方式,依託省農廣校在示範區設立中等職業教學班,培訓園林綠化專業學員114名;創建職業農民培訓學校,培訓農民1000餘人次。
和諧園區建設工程
著力完善綜合治理、基層維穩組織和機制建設,組織開展土地勘界確權、清理整頓,房屋、樹木普查建檔,出租房屋、流動人口清理篩查,綜合施策、妥善調處長期對外承包土地的返租流轉糾紛等歷史遺留和改革伴生問題20餘起,有效化解各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