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塘海堤

1958年,中共寧德縣委、寧德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圍墾東湖塘,成立工程指揮部。經勘察,決定自馬山—金蛇山—竹笠嶼—貴岐—岐頭築堤圍塘,堤線長2公里多。當年抽調民工3000餘人,招收浙江平陽開山技工200餘人上場,土法上馬,肩挑勞作,起早摸黑苦幹,工程進展迅速。至1959年1月底,築成岐頭至貴岐、貴岐至金蛇頭兩道堤壩,全長1162米,並建成連線金蛇頭與竹笠嶼的四孔橋水閘。但是因“共產風”、“一平二調”的影響,民工中怠工、逃工現象增多,上場民工減少千餘人。後經省政府批准,採取按方計價、按勞付酬、增加糧食補貼等措施,重新鼓起民工的積極性,加快了工程進度。到1960年底,削平金蛇山,完成東湖塘堤的樞紐工程25孔水閘。同時填築金馬兩堤618米。總計投放勞力134萬工日,支付經費244萬元。
1960年底,工程被迫下馬,當時只差金馬海堤640米口門未合龍。後在大潮沖刷下,缺口擴大到840米。
1964年,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東湖塘海堤工程由僑務部門投資續建。省僑委調集同安、雲霄、永春3個華僑農場的歸國華僑300餘人修築海堤。在當地民工支援下,終於在1965年6月堵口成功。海堤全長2493米,平均提高1.75米,建有4孔橋水閘和25孔水閘各1座,泄洪量1591立方米,保護耕地面積1.2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