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村[河南省安陽縣都里鄉東水村]

東水村[河南省安陽縣都里鄉東水村]

東水村隸屬於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都里鄉東水村,(現為都里鎮東水村)。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東水村始建於明代洪武21年(公元1368年),楊氏六老應召從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老槐樹下遷至河南彰德府東水村。該村東邊有一條沙石溝,溝里有活水,人畜吃水到東溝取水,東水村因此而得名。

•鄉村文化:安陽縣東水淮調劇團

•鄉村旅遊:寺溝廟 紅旗渡槽

•鄉村教育:東水國小 都里三中

•主要牲口:騾子,驢,馬,牛,羊等。

•主要動物:蠍子,野兔子,獾,刺蝟,山雞等。

•主要農作物:花椒,小米,玉米,大豆,高粱,紅薯,花生等。

•主要野果子:酸棗,核桃,柿子,山桃,山杏等。

村莊介紹

村落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山凹之中,有一條貫穿全村的一條主幹道狄清線。西接山西長治,東連安陽、河北 。高山不峻,但緩而有勢,樹木不茂,但強勁蓄髮。躬耕在這裡的農民,心地善良,勤以勞作。由於水源匱乏,本村修築了渠,取名躍進渠,西與紅旗渠對接,屬於一條農作物灌溉的重要渠道。東連都里鄉,八里陡坡之遙,西接林州市丁冶村,綿延僅五里。北望全村之首山(北尖垴)山勢崎嶇峻峭,南顧龍頭山,山脈連綿不斷,南北相望,交相呼應,成為守護全村的一道自然屏障。東水村,是安陽縣最大的一個自然村全村常住人口7000多人,最多時有1萬多人,因自然條件限制,本村的青壯年大多出外打工,有的都與定居都市。對於80後往後的一帶,已經不可能像父輩那樣勤懇的在這片土地上耕作了。日夕而做,日落而息,順應天地萬物自然規律耕作生活,已漸漸遠去。退耕還林,被養育好久的人們,正在一步步還原它最初的樣子。

地理環境

東通冀魯、西達秦晉的安陽縣都里鎮東水村,位於巍巍太行山東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自然資源

東水村處於山區,有得天獨厚的山區資源。東水村是文明遐邇大紅袍花椒的產地,有無污染無化肥的小米,有滿山遍野的酸棗,有藥效好的野生柴胡,有豐富的野生蠍子。

招商引資

東水村雖然有如此優質豐富的野生資源,但由於沒有人員投資,村委指導,只是簡單的銷售農作物,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自己的品牌,以致資源得不到良好的開發。像原生態無污染無化肥小米,馳名的大紅袍花椒,也只是成為原場地,農民並沒有因為如此好的農場品而致富;滿山遍野的酸棗,如果能夠有效嫁接,便是滿是遍野的野生大棗。像已過度捕抓的蠍子,如果能夠有效的保護,培養,將可能成為蠍子養殖基地

做為新一代的東水農民,如果我們能夠團結互助,共同開發家鄉資源,相信家鄉會更美好。互聯:1742996861

人口民族

漢族

歷史文化

1938年,東水村成立了黨組織,隨後民兵連也很快成立了。東水村民兵連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和平發展時期,都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在抗日戰爭年代,東水村民兵連聲名遠播,曾讓日寇侵略者聞風喪膽。民兵連指導員王景星的名字讓日軍膽戰心驚,曾懸賞重金買他的人頭。王景星帶領東水村民兵連多次到積善、觀台、公光、魯仙等地襲擊敵人的炮樓,剪斷敵人的電纜,破壞公路、拆毀鐵路,配合八路軍和縣游擊大隊參加多次戰鬥,受到八路軍總部嘉獎,榮獲抗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王景星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王景星被特邀到北京登上天安門城樓,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領導人的接見。”71歲的老黨員楊山榜激動地告訴記者。

在和平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東水村民兵連積極參加生產勞動,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為改變家鄉面貌流血流汗。當年修建躍進渠時,東水村民兵連抬著棺材上工地,表現出不將漳河水引到家鄉、渠不修成誓不休的豪情壯志。1966年,在支援紅旗渠修建時,東水村200名民兵浴血奮戰在紅旗渠修建工地上,與林縣人民並肩戰鬥,僅用100多天時間就開通了長12公里、寬2米的渠段。1969年,東水村民兵連承擔了修建丁冶嶺曙光渡槽的部分任務,他們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敢打硬仗的傳統,在不到100天的時間內使工程高質量竣工。1983年,隨著改革開放,東水村民兵連積極投身於家鄉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

紀念亭 紀念亭

圖片為東水村民兵英雄紀念亭。

風景名勝

村南邊有個寺溝廟,每年都有大型廟會

寺溝廟東邊有躍進渠紅旗渡槽(圖片已引用到安陽縣林業局首頁)

躍進渠紅旗渡槽 躍進渠紅旗渡槽

著名人物

民兵連指導員王景星的名字讓日軍膽戰心驚,曾懸賞重金買他的人頭。王景星帶領東水村民兵連多次到積善、觀台、公光、魯仙等地襲擊敵人的炮樓,剪斷敵人的電纜,破壞公路、拆毀鐵路,配合八路軍和縣游擊大隊參加多次戰鬥,受到八路軍總部嘉獎,榮獲抗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王景星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新時代的民兵英雄典型層出不窮,如帶領村民外出務工致富的楊學民,堅持在山村學校辛苦育人的張長青等。由於東水村是革命老區,該村大力開發紅色旅遊資源,將紅旗渡槽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與玉台山(黃娘洞)人文旅遊資源結合起來,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旅遊業,為民眾增收致富開闢新渠道,走出一條山區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新路子,樹立起革命老區的新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