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欒宮村

東欒宮村隸屬萊城區雪野鎮,位於萊城以北40公里、雪野鎮政府東北6.5公里處。東南北三面隔山分別於茶葉口鎮李白楊、船廠兩村,本鎮北欒宮相鄰,西部與南欒宮相接,是雪野鎮與茶葉口鎮的交界村。全村現有土地772畝,1476口人。

東欒宮村隸屬萊城區雪野鎮,位於萊城以北40公里、雪野鎮政府東北6.5公里處。東南北三面隔山分別於茶葉口鎮李白楊、船廠兩村,本鎮北欒宮相鄰,西部與南欒宮相接,是雪野鎮與茶葉口鎮的交界村。全村現有土地772畝,1476口人。

村名“東欒宮"的來由眾說不一,但認同最多的是“東亂礦”(礦,音公)的諧音。淄博在歷史上是中國的瓷都,而東欒宮礦產豐富,受其影響,東欒宮建立了許多礦廠,零星散布,且在南欒宮之東,故名“東亂礦”,“東亂礦”便演繹成今天的東欒宮。另據《宋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宋姓由口鎮山口村迂此建村,因東鄰北欒宮,以村名村,故名東欒宮。

據村碑記載:東欒宮早由冀州人遷居於此。另明洪武年間,大移民,又有山西人遷至此地。有14姓氏,欒、王兩姓居多。
抗日戰爭初期,雪野鎮的大部分村莊分別屬於萊蕪縣第七區和萊蕪縣第八區管轄,當時區以下設鄉(鎮),直接領導村,東欒宮村隸屬七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東欒宮村屬萊北雪野區;1945年1O月,三縣合併,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十二區,東欒宮村隸屬十二區;l955年1O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東欒宮村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東欒宮村屬上游鄉;同年10月,上遊人民公社成立,東欒宮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東欒宮村隸屬上游鎮;2001年,撤鄉並鎮後,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東欒宮村隸屬雪野鎮。
群山環抱,綠樹成屏,溪水汩汩,是東欒宮村獨有的景韻。這裡的山忽陡忽緩,奇特古怪。有筆架山①、墨水泉、硯墨石三景。山上松柏參天,樹下清泉細流。村東的禹王山上有一座禹廟,是人們求雨保平安的地方,如今廟宇已毀。這裡地質疏鬆,為地下水的儲存保留了空間,水常流。眾多山水匯成一條禹王河,穿村而過。天旱之日,水流不斷,該村人稱其為“母親河”。村人定居時,鑿石挖土,依河而居,形成河北、河南兩自然村。為規劃全村的布局,1979年,全體村民由北向南改河道約500米左右,並在河的下游建一橫跨禹王河,連線南北兩村的大橋,因在村西,故稱西橋。1985年,建一東橋。至此,東西兩橋並稱姐妹橋。現如今,河兩岸青石雕砌,河水西流,成為村中一大景觀。
在村東,依黑山而建3座水庫,2座塘壩。北峪水庫(1972年建成,儲水量為40萬方),南峪水庫(1980年建成儲水量為28萬方),東峪水庫(1989年建成,儲水量為6萬方),3大水在村東,依黑山而建3座水庫,2座塘壩。北峪水庫(1972年建成,儲水量為40萬方),南峪水庫(1980年建成儲水量為28萬方),東峪水庫(1989年建成,儲水量為6萬方),3大水抗日戰爭時期,東欒宮人勇敢抵抗日軍侵略。1944年的臘月二十五,寒氣逼人,近百個日軍,翻過北崖頂,逼近東欒宮村。村民在民兵團的帶領下,與日軍展開了激戰。殺聲四起,血流成河。5個民兵在激戰中光榮犧牲。為紀念這段歷史,每年的這一天,村民要敬香一炷,以慰藉5位民兵的英靈。
鍛造鐮刀這一傳統工藝,在東欒宮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早在清朝光緒年間,該村最早興盛起來製作鐮刀,加工作坊以祖傳生產方式經營,後成規模。東欒宮鐮刀生產歷史悠久,製作技藝精湛,以堅韌耐用而蜚聲國內市場。最鼎盛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以王奉臣為首成立了鐵匠隊,爐口達40多隻。生產的鐮刀種類10多種:有麥鐮、秋鐮、條鐮、麻鐮、砍鐮;還有彎鐮、直鐮、灰白鐮、黑鐮等。麥鐮、秋鐮主要銷往本鎮及常莊、苗山、大王莊。麻鐮銷往羊里、寨里、口鎮等地。還有的遠銷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等省。
注釋
①筆架山位於東欒宮村北,西接鳳凰山,北連抓孤頂,呈東西向,海拔535米,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系青石山,植柏樹,刺槐樹。因有三個山頭並立,形似筆架,故名筆架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