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哲學史(中古卷)

作品目錄

引言 第一編南亞第一篇印度哲學(前6世紀至10世紀)第一章 數論哲學第一節數論哲學的發展第二節《數論頌》的哲學思想第二章 瑜伽哲學第一節瑜伽哲學的發展第二節《瑜伽經》的哲學思想第三章 勝論派哲學第一節勝論哲學的發展第二節《勝論經》的哲學思想第四章 正理派哲學第一節正理哲學的發展第二節《正理經》的哲學思想第五章彌曼差派哲學第一節彌曼差哲學的發展第二節《彌曼差經》的哲學思想第六章 吠檀多哲學第一節吠檀多哲學的發展第二節《梵經》的哲學思想第七章部派佛教的基本哲學思想第一節佛教經典的結集與部派分裂第二節部派佛教思想總說第三節說一切有部的基本哲學主張第四節經量部的基本哲學主張第五節大眾部系的基本哲學主張第八章初期大乘佛教及中觀派哲學思想第一節初期大乘經典及其思想第二節中觀學派的哲學思想第九章瑜伽行派的哲學思想第一節瑜伽行派的主要哲學家及其著述第二節五位百法與三性第三節八識和種子緣起第四節轉依與涅槃第十章喬荼波陀與商羯羅的哲學第一節喬荼波陀及其《聖教論》的哲學思想第二節商羯羅的生涯、時代背景與著述第三節商羯羅的哲學思想第二篇斯里蘭卡等國哲學(前3世紀至近代)第十一章南傳佛教的傳播及經典第一節佛教在斯里蘭卡的傳播第二節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第三節南傳佛教的經典第十二章 覺音與《清淨道論》第一節覺音的生平與事業第二節《清淨道論》的哲學思想 第二編西亞北非第三篇阿拉伯伊斯蘭哲學(7世紀至12世紀)第十三章伊斯蘭教經院哲學第一節《古蘭經》與聖訓第二節遜尼派哲學第三節什葉派哲學第四節穆爾太齊賴派與艾什耳里派哲學第十四章伊斯蘭神秘主義哲學第一節蘇菲派哲學第二節照明派哲學第三節安薩里的哲學思想第十五章阿拉伯理性哲學第一節百年翻譯運動第二節鏗迭的哲學思想第三節法拉比的哲學思想第四節伊本·西那的哲學思想第五節《精誠同志社論文集》的哲學思想第六節伊本·巴哲的哲學思想第七節伊本·圖斐利的哲學思想第八節伊本·路西德的哲學思想第九節阿拉伯理性哲學與歐洲近代哲學思想的形成 第三編東亞第四篇中國哲學(前3世紀至10世紀)第十六章秦漢哲學第一節秦漢哲學概況第二節《淮南鴻烈》的“原道”思想第三節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第四節王充元氣自然論哲學思想第十七章魏晉南北朝哲學第一節王弼的貴無論第二節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與裴頒的“崇有”說第三節郭象的獨化論第四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哲學第五節魏晉南北朝的道教哲學思想第十八章隋唐佛教與道教哲學第一節三論宗的哲學思想第二節天台宗的哲學思想第三節華嚴宗的哲學思想第四節淨土宗的哲學思想第五節禪宗的哲學思想第六節隋唐道教重玄學第十九章隋唐儒學第一節王通“道在五常”的思想第二節孔穎達的《五經正義》第三節韓愈、李翱的哲學思想第四節柳宗元、劉禹錫的哲學思想第五篇朝鮮半島哲學(4世紀至14世紀)第二十章高句麗、百濟、新羅哲學第一節佛教在高句麗、百濟、新羅的傳播第二節儒學在高句麗、百濟、新羅的傳播第二十一章統一新羅時代的哲學第一節統一新羅時代的佛教第二節統一新羅時代的儒學第三節統一新羅時代的道教第二十二章高麗佛教哲學第一節義天與天台宗第二節知訥與曹溪宗第二十三章高麗儒學哲學第一節崔承老《時務策》中的“時中”思想第二節鄭道傳《佛氏雜辨》中的“批佛”思想第三節鄭夢周詩文中的儒學思想第六篇日本哲學(5世紀至16世紀)第二十四章中國佛、儒、道教的初傳及其影響第一節佛教的傳人第二節儒學的傳人第三節道教的傳人第二十五章佛教的發展第一節奈良時期的佛教第二節平安時期的佛教第三節鎌倉時期的佛教第二十六章神道理論的形成第一節山王神道與兩部神道第二節伊勢神道與吉田神道第二十七章儒學的發展第一節宋學的傳人與儒佛一致說第二節宋學的弘傳第七篇越南哲學(前3世紀至10世紀)第二十八章郡縣時期的越南哲學第一節越南儒、佛、道三教的初傳第二節交趾的法哲學思想第三節錫光、任延對交趾文明進步的貢獻第四節越南三教相互融攝、同源共生格局的初成第五節越南儒釋道三教的進一步融合第六節姜公輔的政治哲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