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東依高山而座,此山名多掌垴。在山腳下有一泉水井,村民們的生活用水就來自於此井。井身很淺,只有幾米,水流量很少。在風調雨順、雨量充沛的時候,生活用水相對可以解決,如遇乾旱少雨的年份,井水流量減小,飲用水短缺。
在2004年,為回響上級政策的號召和村民們的呼聲,村里修起一條長達三公里的水泥公路,修路的資金多半來源於村民的手中,“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經過集資捐物,自籌石料,投義務工等多種渠道,使一條平整而光滑的致富路鋪到了村里,大街小巷都逐步硬化。村裡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副新農村的景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家家戶戶安裝了電話,村里設定公共場所,安裝了電腦,使人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村裡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種植業,農閒時村民外出務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年來的傳統素養,造就了辛勤的勞動人民。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積極發展養殖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廣科學種田,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