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東寨鎮轄上鸞橋、東寨、麻地溝、東寺上、二馬營、南樑上、 小西溝、後井務溝、江莊、鷂子溝、蘑茹營、南山上、石窯溝、和尚溝、窯子灣、魏家溝、閻家崖底、前井務溝、寺兒溝、南岔、石輝溝、王家溝、宮家莊、壩溝灣、三馬營、炭窯坪、下鸞橋、李家圪洞、車道溝、店耳上、大窪、謝崗地32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莜麥、土豆、豌豆、大豆、胡麻為主。鄉鎮企業有煤礦和小五金社、木業社。為汾河發源地之一。
歷史沿革
東寨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縣“動委會”就在東寨鎮活動,抗日武裝保全7支隊在該鎮得到成功組織。1946年寧武縣城解放前夕,中共寧武縣委和縣政府機關,曾在東寨鎮駐紮。1953年成立東寨鄉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東寨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家,改建為東寨鎮,所轄生產大隊,以自然村設村民委員會。
命名由來
東寨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其附近的三馬營、二馬營、頭馬營就是宋代屯兵營地,在二馬營村現在還有“敵台地”、“土堡子”、“暗門子”、“東校場”、“西校場”等軍事遺蹟。現在所轄的蘑菇營村,是宋代楊延景軍隊的指揮部,由其統轄頭、二、三馬營以及白馬崖等兵營。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設二馬營堡,建宮廳一座,營房50間,堡門一座,上有樓,堡周圍250步,高2.5丈,南至寧化所30里,北至寧武關35公里。清代守堡旗兵50名,軍火器71件。在其北邊3公里處樓子山下的支鍋石口堡,周圍230步,高1.2丈,又名支鍋口隘,清代守口旗兵20名。明代寧武關兵備張鳳翼在支鍋石石壁所題“紫塞長城”四個大字,現在依然清晰可見,與支鍋奇石構成了一處神奇的景觀。東寨二字本身就是由軍事設施名詞演變而來。
自然資源
東寨人傑地靈,其天然林面積達3.7萬多畝,占到總面積的13.5%,其華北落葉松和 雲杉是國家一級建築材料。在茂密的森林中野生動植物資源也異常豐富。東寨鎮牧坡寬闊,水草豐富,現有草坡30601餘畝,為發展畜牧業奠定了優越的條件,其境內煤炭資源異常豐富,並且煤層厚,達到了3.6丈,質量好,人稱小侏羅,分布廣,易開採,交通方便,是寧武原煤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
鄉鎮名人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孫文明赴法國上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其四哥孫文郁從美國大學畢業(1929年獲美國斯坦 弗大學碩士學位),其三哥孫文萃,著名財主,大哥孫文斌、二哥孫文蔚清朝舉人,其父孫致昌清朝拔貢,創辦 養源學堂。郭名都、郭維一從清華大學畢業,劉建從黃埔軍校畢業,至於其他大學或其他方面的傑出人才,在寧 武縣是名列前茅。
名勝古蹟
東寨位於寧武縣中部,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僅次於寧武縣城,交通也 很發達。其境內名勝古蹟甚多,主要有晉北名剎雷鳴寺,東寺村的廣濟寺,三馬營村的聖壽寺,還有寧武八景的汾源靈沼,鴦橋煙景。是隋煬帝於大業四年修築,汾陽宮建築群集中的地區。隋煬帝為了避署曾在其三馬營村東南修建了林澳鎮城,金天會年間改為聖壽寺。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4951 |
男 | 8154 |
女 | 6797 |
家庭戶戶數 | 394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4838 |
家庭戶男 | 8061 |
家庭戶女 | 6777 |
0-14歲(總) | 3959 |
0-14歲男 | 2111 |
0-14歲女 | 1848 |
15-64歲(總) | 10015 |
15-64歲男 | 5554 |
15-64歲女 | 4461 |
65歲及以上(總) | 977 |
65歲及以上男 | 489 |
65歲及以上女 | 48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3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