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東大街南起盤門殘存城牆東翼盡頭,北至書院巷,與司前街相連。
地名典故
本街原名盤門東大街,相對於盤門西大街而言。宋代靖康年間,金兵南侵,攻進蘇州,殺人越貨,撤兵時又一把大火,將城內建築焚燒殆盡。元末,張士誠在蘇州稱王,城內稍有恢復,但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盤門一帶又遭破壞。明代才始恢復,清兵又從盤門入侵,盤門地區多次遭到兵燹,房屋燒毀,居民散盡,成為一片廢墟。清末後期,在這片廢墟上,始有人在此搭棚居住,並逐漸增多,慢慢形成了街巷。
街道現狀
街長500米,寬17米,1974年改彈石路面為瀝青路面。民國時此處十分荒涼,多菜地、荒冢,20世紀50年代後,陸續建成南園新村、瑞光新村等居民住宅。北段於1970年、1977年兩次拓寬改造街面,曾為吳縣黨政機關駐地和幹部住宅區。
古蹟遺存
泮環巷口以北段原稱駙馬府堂前,因供奉元末吳王張士誠之女隆安公主偕夫婿潘元紹駙馬府堂而得名。南段之西,今為“盤門景區”範圍,含三國時期始建的瑞光寺(普濟禪院),今存瑞光寺塔。11號另外儲存開元寺故址,有無梁殿,始建於三國赤烏年間。瑞光寺塔及開元寺無梁殿今均為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