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東圳水電站為東圳水庫的壩後電站,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西北8公里許的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尾村。東圳水庫大壩高度58.6米,壩頂寬8米,流域面積321平方公里,河道長40.5公里,總庫容量4.35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0.5米羅零高程(下同),相應庫容量2.827億立方米,死水位高程50米,死庫容40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積17.756平方公里。
電站建設
工程由大壩、輸水涵洞、溢洪道、廠房等建築物組成。
廠房面積291平方米。設計裝機2×1560千瓦,設計水頭34.6米,單機流量5.15立方米/秒。選用保加利亞進口的立式法蘭西斯式(PC-BM-84型)水輪機(相當國產HL240-LJ-84型),調速器為W-800型,發電機為BOP-218/49-12型,機端電壓6.3千伏,功率1560千瓦,升壓站主變壓器選用瀋陽電機廠製造的SJ-5600-6.3/35型,容量5600千伏安。水電站主體工程1960年動工,均於1962年底完成土建任務。1963年2月由省機電安裝公司和省電力中心試驗所完成1號機組安裝和調試工作。4月29日正式成立福建省東圳水電站,隸屬省水利電力廳。6月完成2號機組安裝和調試工作,9月24日1號機試運轉。11月1日,1號機組1560千瓦投產,以6.3千伏線路5公里和15.2公里供電城關和涵江。11月18日,2號機組開始試運轉,12月1日投產。至此,總裝機容量2台合計3120千瓦。總投資199萬元。同月24日經啟動驗收交接委員會驗收,東圳水庫工程指揮部將2台水輪發電機組正式移交給東圳水電站運行管理,該站實行站、場、班組三級管理制。1965年4月1日,35千伏東(東圳)涵(江)線(15.49公里)和35千伏1800千伏安涵江變電站投入運行,並歸該站管理。1966年1月1日,東圳水電站正式下放莆田縣,劃歸東圳水庫管理局管轄。1971年9月11日,東圳水電站與莆田縣供電所合併,成立莆田縣電力管理總站。1977年3月3日,該電站經35千伏東涵和朱(山)涵(江)線與110千伏福清朱山變電站連線,併入閩北電網運行。1978年9月,恢復東圳水電站建制。根據新的防洪標準,東圳水庫大壩加固加高,擴建溢洪道,加大排洪量。為充分利用放水量,成立東圳水電站擴建指揮部,進行單機容量3200千瓦3號機組籌建工作,由東圳水電站自行設計、施工和安裝調試。廠房面積為372平方米,設計水頭30.5米,流量12.6立方米/秒。選用天津水力發電設備總廠製造的立式輻向軸流式水輪發電機組,HL240-LJ-140型水輪機,CT-40型機械液壓自動調速器,TS-325/36-20型,電壓6.3千伏,功率3200千瓦發電機。升壓站改造增容,主變壓器選用江蘇泰州變壓器廠製造的SFL-4200-6.3/35型2台,總容量8400千伏安。電站擴建總投資204萬元,其中省撥款40萬元,其餘自籌。1980年5月1日,3號機組投產,至此,總裝機容量3台計6320千瓦。7月1日35千伏筱塘至麻風院線路(4.5公里)建成,該電站改由經東麻線和莆涵線接入110千伏筱塘變電站306饋線,併入福建電網運行。至1990年12月31日,實現連續安全發電1619天,年發電量達2949.4萬千瓦時,兩項均創建廠以來最高紀錄,累計發電量38885.9萬千瓦時,其中輸送福建電網20620.4萬千瓦時,占53.03%。該站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50萬元,職工153人,4次獲省水利電力廳、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先進單位稱號,並被國家水利部授予小水電優秀電站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