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圖

《東園圖》是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畫是描繪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府第東園。園內建築宏麗,景致秀美,徐氏後人常在園中聚集當時名流游宴嬉戲。畫中即是東園主人與文人雅士們在園中遊樂的情景。畫中有湖石,虬曲的蒼松,林木修篁,園中的廳堂水榭雅致精細,曲水欄桿各盡其態。畫家以生動的筆墨勾畫出人物及活動,巧妙的安排極其自然;在構圖上疏密有致,筆墨謹細秀麗。

畫作內容

《東園圖》全景圖 《東園圖》全景圖

圖繪東園內疊有峰嶂,川澤相通,靈岩怪石環列前後,奇花異草鬱鬱蔥蔥,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與徐氏友善的時賢名士雅集於東園之中,或談詩論文,或品茗撫琴,或宴樂弈棋,或賞玩書畫,其樂融融,快意暢然。

圖之引首有徐霖隸書“東園雅集”四字。畫面右上端有篆書“東園圖”三字,畫尾有款“嘉靖庚寅秋徵明制”,下鈐“ 停雲”、“玉蘭堂印”、“徵仲”等印四方。卷後尾紙上有湛若水楷書《東園記》和陳沂行書《太府園讌遊記》二則。  

創作背景

東園,原名太府園,是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府第,因地處南京聚寶門內城之東,故又名東園。   與徐氏友善的時賢常聚會園中,品茗弈棋,談詩論文,賞玩書畫,其樂融融。根據卷後《太府園讌遊記》,嘉靖六年(1527年),一時仕宦名流齊集於東園為陳沂餞行。次年,陳氏撰文以記其盛。   嘉靖九年(1530),時年61歲的文徵明以東園雅士宴飲遊樂為題材繪製了《東園圖》,描述了東園美景與東園雅集的場景。  

文徵明創作《東園圖》的初衷,應與魏晉以來其所秉持的文人情懷密切相關。一方面,文徵明將自己創作的圖卷作為禮物贈送給東園主人,亦想以此鞏固自己的社會交遊網路,畢竟能與徐氏後人保持密切的交往,是其自京師乞歸蘇州之後,在江南一帶擴大社會影響、執掌文壇牛耳的必要途徑;但另一方面,以書畫的形式表現私家園林中的雅集活動,也自然流露出一種較為私密的隱逸情懷,這也正是東園的交往空間所賦予的文化象徵內涵。  

藝術鑑賞

主題

《東園圖》局部 《東園圖》局部

畫面園門入口古樹參天,鬱鬱蔥蔥,交相掩映著“心遠堂”,堂中數人正在展玩書畫,門前小徑尚有兩位姍姍來遲者,童僕勞作於堂前院後,正是一派文人雅集的悠閒場面,亦足見東園主人徐天賜的好客之風。堂後有一方水池,與王世貞的記載相吻合,池中“山址瀲灩”,與山石、亭台、樓榭相互掩映,池邊遠處則是一片修篁翠竹,身入其中宛若行走在青紗帳中。畫面雖有設色,卻營造出了明代文人生活的清虛澹然。  

整幅畫卷氣韻生動迷人,格調清新恬幽,畫面靈秀雅麗,充溢著閒適安逸的文人意趣,毫無工匠俗氣,可謂筆精墨妙、情景交融,十分賞心悅目。畫家以富於抒情的丹青筆觸,為人們展示出昔日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東園圖》畫卷可見,世俗享樂與神采意趣,也是文徵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內在性靈的真實流露,這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文人悠然隱居、縱情山水的生活情操。  

技法

《東園圖》畫卷是以散點透視法構置圖像,布景疏密有致、巧妙得當;運筆入畫以中鋒為主,兼施側鋒,筆墨古拙秀潤;線條細勁連綿,圖景勾寫細謹。以淺絳、藤黃、花青、石綠、朱紅、胭脂等填色敷染,精工細緻入微,色彩變化豐富又不失淡雅之致,而且相互和諧統一,畫家還用點苔提神。

畫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線細勁連綿,筆意古拙,賦色清麗秀逸,暈染精細,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研究價值

《東園圖》有幸成為後人領略明代園林藝術生活的重要遺產,也許它並非一幅西方審美意義上的寫實主義繪畫,但卻留下了寶貴的視覺資料,讓人們得以在筆墨的流轉飛動中,感受中國傳統文人私家園林的風采。《東園圖》亦能為當代的園林景觀設計提供寶貴的借鑑與參照。  

重要展覽

2017年9月—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東園圖》在該展覽的第一期中展出。  

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吳縣)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天資不算聰穎,但學習十分勤勉。早年攻詩文書畫,師從吳寬、李應禎、沈周等。文徵明的仕途不太順利,屢次科考不中。直到54歲時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參加考核,授翰林待詔一職。此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購求其書畫的人很多,他本人卻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三年中三次上書請辭才獲批准。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以翰墨自娛,無意仕進。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被人稱為“四絕”的全才。他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山水得沈周指導,學習宋元諸家,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他的山水畫有“粗筆”“細筆”兩種風貌,人稱“粗文”和“細文”。但細筆是其主要風貌,最具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