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青瓷是魏晉之際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淡雅的光澤中透射出魏晉的飄逸風流。浙江上虞等地,是我國青瓷的重要發源地。而江浙一帶,是傳統意義上的吳地。三國時期,東吳就建都於南京,這也正是這件青瓷羊的出土地點。
中國古代“羊”與“祥”相通。古人還將羊看成知禮、有德、孝順的化身。跪伏的羊,更是溫順謙卑的象徵,最符合中國人將道德與審美合一的思想觀念。這件青瓷羊頂上開一小孔,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插放蠟燭所用,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燭台藝術品。燭由火把演變而來,內部灌注蜜臘、油脂的蠟燭一直是古人重要的照明工具。這件羊形青瓷釉色飽滿、造型生動,是青瓷中的精品。它帶來光明與吉祥,陪伴人們驅走黑暗,度過漫漫長夜。
造型特色
青瓷羊的造型十分美觀,整體作臥伏狀,身軀肥壯,昂首張口,似正在咩咩而鳴,全身裝飾劃紋、圓點紋,捲曲紋。羊頭上布有一個圓孔,可以插蠟燭。從實物的形態看,因東漢已出現了蠟燭,而此類羊、獅等器其背部或頭部有孔的皆為燭台。由於時代久遠,此類器物多為墓葬出土,因此它亦被看作是一種隨葬器。
國寶青瓷羊展覽
由於青瓷羊的工藝精湛,從民國時期至現在都有仿製品的出現。民國時的仿品釉色泛黃,羊的形體也不如該羊豐滿,羊身即沒有刻劃紋飾,頭部和背部亦沒有蠟燭的插孔。此時的仿製品只是一種雕塑品,也沒有其它的功能。現代的仿品由於採用石灰鹼釉的配方,釉較厚,很少有石灰釉的玻璃質感。造型雖有相似之處,但全然沒有早期青瓷羊的神韻。
這件羊所成形的名稱和用途究竟稱什麼最為恰當?從實用和形態來看,凡羊形、獅形一類背上有孔的器物,可能是燭台。這件青瓷羊的羊頭上,有一個小孔,多數學者認為是插蠟燭的地方,因此這是一個羊型燭台。例如1975年浙江紹興出土一件南朝獅形燭台,背有方座,長方橫樑上有三圓形管與底部不通,可以證明。但此羊無座和圓形管。另有同類器物被稱為酒器者,如1973年江蘇江寧出土的一件青瓷獅,與食具同出在墓內祭台上。《梁書·劉杳傳》:“古老樽彝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背以出內酒”,故漢以前多有犧尊一類銅器以及漢以後多有漆樽一類木器,均作酒器。六朝時崇尚獅子、辟邪、麒麟,多有做成明器隨葬,故這類造型的青瓷器如青瓷凌羊之類,亦可稱為羊尊,可能就是用作宴飲和祭祀的酒器。
工藝特色
根據考古資料,東漢晚期許多瓷窯已在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地發現,成為一個南方青瓷系統的產區。三國時期,在制瓷工藝上已有較前更為進步的技術,特別在江浙一帶所發現的青瓷,經過科學分析,它們採用較優質的礦物原料與熔劑做成坯體。由於胎土含有機物較少,含鐵量較多,粘性和吸水性較小;因此瓷胎白色微泛青灰,加上掌握火候怡當,燒成後胎質堅細,不吸水,玻化程度高,莫來石結晶也發育較好。當時,青瓷胎土的原料有石英、長石和高嶺土,而以後者為主;江浙工區盛產以石英斑岩、正長斑岩為多數經熱蝕而成為瓷土的原料,這種原料多屬原生高嶺土,其中氧化矽(SiO2)成分達77%以上,十分適宜用還原焰烘燒。青瓷羊的瓷釉含石灰石,成分是氧化鈣,也正是青釉的主要成分。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燒成的瓷器釉色光潤,確有“奪得千峰翠色來”的成就,也可認為是唐代“縹瓷的先驅”。
灌鋼法
灌鋼法,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鍊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