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隅社區

東南隅社區,位於文昌路街道東南隅社區,地處萊州市城區內,自古以來就是一些重要軍政部門的駐地。

簡介

文昌路街道東南隅社區,地處萊州市城區內,有536戶,1626人。

由來

東南隅社區的歷史與萊州古城同齡。明洪武四年(1371年)萊州衛指揮使茆貴奉命改建舊城,新城竣工後,將城內十字分界,東南角稱“東南隅”。其後不同時期又曾稱東南隅村、東南隅大隊,1988年定名為東南隅小區。

歷史遺址

東南隅自古以來就是一些重要軍政部門的駐地。明代的衛衙門,清代的守備府、提督府都曾駐東南隅。民國初年地方法院分庭,福山地方法院也設在這裡。1950年後,掖縣防空站、解放軍駐軍營部均駐東南隅村。

萊州府文昌閣

位於東南隅角城頭上。閣樓斗拱飛檐,閣內供有文昌帝君,旁有魁星塑像。農曆二月初二,讀書人朝拜文昌帝君是當地民俗之一。屆時,閣上張燈結彩,香菸繚繞,熱鬧中透出莊嚴。文昌閣外護城河內有二泉,皆用漢白玉石砌成方池,池上有石欄,名文泉池、武泉池。泉水清洌甘甜,四季噴涌,流進護城河內,滋潤蓮荷亭亭玉立,香飄十里。傳說文昌君司文運,文泉水慧文思,東南隅人喝文泉水、敬文昌君,自然是名人輩出。

青羅

位於東南隅青羅觀街。此觀系元代所建,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丘處機曾在這裡修道。元朝的皇親國戚多人曾來此修煉過。觀旁石刻今尚存。青羅觀南有青龍巷,巷東側有魁星灣,傳說灣中常有星光閃耀,星光所照之處,必有名人出世。清代著名畫家張士保,曾築書齋於灣畔,他的成名,便有了傳奇色彩。

大關帝廟

座落在東南隅大關帝廟街。廟建於清雍正年間,有前後兩殿,前正殿中塑關聖帝像,高大威武,旁塑關平、周倉等人物,神態栩栩如生,呼之欲動。院內建有戲樓。此廟是萊州城內最大的關帝廟,當地人民欲借關聖神威,樹千古正氣,保一方平安。

名人

東南隅堪稱鍾靈毓秀之地,孕育出許多文化名人、國家棟樑和革命志士。

毛紀

(1563~1545)。其舊居在東南隅機房街路北,門前曾存玉帶石、旗桿石。毛紀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帝,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嘉靖首輔大臣。
王應豸(1580~1632),舊居在東南隅王家樓街路北。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郎中、關內副使、薊門巡撫。時山東巡撫余大成贈書故宅“大中丞第”匾額今尚存。與弟王漢、子王烈、孫王壯同為進士,世稱“一門四進士”。

翟雲升

(1776~1860)。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清代著名語言學家、書法家。著作有《說文形聲後案》《說文辨異》《肄許外篇》《隸篇》《隸篇續》《隸篇再續》《古韻證》《韻字鑒》《覆校穆天子傳》《古今人表校正》《焦氏易林校略》《古文雜著》等。目前僅存《隸篇》數卷,已由其後人獻給國家。1987年廣陵古籍書店以《隸書大字典》印行。他書寫的東海神廟碑,筆意傳神,筆力蒼健,拓本流傳甚廣。

張士保

(1805~1879)。清末著名的書畫家、學者。其行、楷、篆、隸無所不精,尤以鐘鼎文見長。他的山水花鳥,取意旁枝別出,匠心獨具。人物畫筆意古雅,形態靜穆,深得陳洪綬、崔子忠一派承宗古法的真傳。其代表作有《雲台二十八將圖》、《羅漢圖》、《古木高士圖》(仿程穆倩)及為陳晉卿作的《執硯圖》和《太常仙蝶圖》等。

林鳳官

(1817~1895)。清代書法四小名家之一。道光十七年(1837年)選為拔貢,任工部虞衡司主事40多年。任勞任怨,深受倚重。他耿介廉正,不事鑽營,家貧如洗,其女兒、兒媳以給鞋鋪納鞋底維持生活。晚年出任山西平陽知府,撫恤饑民,培養人才,百姓擁戴。書法藝術獨具一格,筆勢雄渾穩健,筆意瀟灑超脫,與何紹基、牟所、畢道遠並稱清代“四小名家”。還以畫風竹、雪竹、雨竹出名,作品傳世者甚少。

林修竹

(1884~1948)。民國實業教育家。18歲被清政府選派日本高等工業學校學習,1911年學成歸國,歷任山東高等學校教務長、省提學署實業兼專門科科長、教育司科長、省長公署教育科主稿兼實業科主稿。主持創建了煙臺水產試驗場、濟南礦業傳習所、益都蠶絲勸業場、臨清棉業實驗所、山東工業試驗所等。

林憲竹

(1892~1950)。民國時期山東省省長。日軍入侵時期,隱居不仕。

名門

張偉、張爾牧、張爾宇、張弼祖孫三代四人,分別是清嘉慶、道光年間進士,東南隅村第二個“一門四進士”。“一村二門八進士”世所罕見,時人稱奇,民間美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