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亞運會為四年一度的體育活動。東亞運動會總會之成員是由亞奧理事會區分為東亞區域之各國奧委會,這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中國澳門、蒙古、朝鮮和中華台北。非正式會員則是鄰近東亞地區的各國委員會,並由東亞運動會總會所批准者。目前關島是唯一的非正式會員。
東亞運會在“次洲際”運動會中舉辦時間上排行老三,次於50年前發源的東南亞運動會和誕生於1984年的南亞運動會,略長於1995年開始的中亞運動會和始於1997年的西亞運動會。
東亞運除一些奧運項目之外,還依場地等條件引入在本地區或主辦地頗受歡迎的武術、龍舟、保齡球、帆板等項目。由於有亞洲體壇“老大”中國隊以及日本、韓國兩強的參與,其整體水平最為突出,在遣出精兵強將的情況下,跳水、桌球、羽毛球、柔道、跆拳道、女子舉重、射擊、武術等項目可展現世界頂級水平。
歷史
1991年9 月15日舉行之東亞各國奧委會第一屆理事會上首次提出舉辦東亞運動會(East Asia Games)的建議。同年11月於第二次東亞各國奧委會協調會議中正式通過東亞運動會為四年一度的體育活動,並同意首屆運動會於1993年在中國舉行。 1992年1月27日舉行的第三次東亞各國奧委會協調會議中決議成立東亞各國奧委會協調委員會(EANOC),並通過其憲章。同時決定第一屆東亞運動會於1993年5月9至18日在上海舉行。
1993年5月17日於上海舉行的第六次東亞各國奧委會協調會議中,組織的名稱改為現時的東亞運動會總會(EAGA)。
歷屆
第一屆東亞運動會於1993年5月9日至18日在中國上海市舉行。運動會的吉祥物為頸掛金牌,身著運動服,手持上海市花"白玉蘭"的金雞,取名為"東東"。會歌是《崛起的東亞》。運動會的聖火從東海海面燃取。參加運動會的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香港、澳門、中國台北及關島(特邀)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名運動員。運動會共設12個比賽項目,分別為田徑、游泳(含跳水)、足球、籃球、舉重、體操、柔道、羽毛球、賽艇、保齡球、武術和拳擊。列獎牌榜前三名的國家是:中國(105金、74銀、34銅)、日本(25金、37銀、55銅)、韓國(23金、28銀、40銅)。
第二屆東亞運動會於1997年5月10日至20日在韓國漢城舉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台北、蒙古、香港、澳門、哈薩克斯坦和關島9個國家和地區的2200多名運動員和官員,參加了這屆運動會。運動會共設田徑、游泳、武術、摔跤、舉重、跆拳道、體操、柔道、足球、拳擊、籃球和羽毛球等12個比賽項目。本屆運動會共打破5項世界紀錄、平2項世界紀錄、破6項亞洲紀錄。其中,中國運動員在舉重比賽中打破5項世界紀錄。在獎牌榜上列前三名的國家是:中國(62金、59銀、64銅)、日本(47金、53銀、53銅)、韓國(45金、38銀、51銅)。第一次參加東亞運動會的哈薩克斯坦獲24枚金牌、12枚銀牌和22枚銅牌,排名第四。
第三屆東亞運動會於2001年5月19日至27日在日本大阪舉行。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1999名運動員參加了游泳、田徑、籃球、保齡球、拳擊、足球、體操、手球、柔道、摔跤、軟式網球、跆拳道、排球、舉重、武術等15個大項(201個小項)的比賽。中國派出300名選手,參加了除足球之外的14個大項(186個小項)的角逐,共奪得85枚金牌、48枚銀牌和58枚銅牌,列獎牌榜第一位。東道主日本(61金、65銀、65銅)和韓國(34金、46銀、32銅)分別列第二和第三位。哈薩克斯坦獲13金、18銀、26銅,排名第四。在榜上排名第五至第九的分別是中國台北、中國香港、蒙古、中國澳門和關島。
第四屆東亞運動會於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國澳門舉行。本屆共有來自9 個國家和地區的1920名運動員參加,賽期9天,參賽國家和地區有: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台北、蒙古、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朝鮮、關島。近2000名運動員,在17個大項、233個小項的競賽中,打破了1項女子舉重世界紀錄,8次創6項游泳亞洲紀錄,17次刷新12項田徑賽會紀錄。共產生了237 塊金牌,中國、日本、韓國分別以127枚、46枚和32枚金牌的成績,繼續保持在亞洲體壇的三強地位。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將於2009年在中國香港舉行。
第六屆東亞運動會將於2013年在中國天津舉行,項目數將“瘦身”至20個大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