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公共性重建與社會發展:以中韓社會轉型為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在追問“東亞社會的協調發展建基於何種公共性”這一基本問題基礎上,將東亞兩大重要經濟體的中國和韓國視為東亞社會發展研究的重要對象,特別是將中國社會學者較少關注的“韓國社會轉型”作為反思中國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參照框架,通過審視兩者的發展困境及其超越經驗,認為“公共性”與“社會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意義上皆為共生互促的關係。

作者簡介

蘆恆,法學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兼任吉林大學青年文化書院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錄信息

導 言/1

一 本書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意義/1

二 公共性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關係/5

三 韓國社會的公共性危機與社會發展反思/16

四 東亞社會發展的“韓國視角”及其獨特性/25

五 對中國社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有益啟示/29

第一篇 韓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公共性危機及其社會後果

第一章 韓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兩次公共性危機/37

一 政府主導的壓縮式現代化:韓國社會自主空間擴大的外在推動力/37

二 韓國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機與公民社會發展/40

三 國家與社會的“雙缺失”與第二次公共性危機/49

第二章 公共性危機與青年“工作貧困”的社會風險/66

一 “工作貧困”釋義與內在邏輯/66

二 國家公共性弱化與韓國的新型貧困/68

三 貧困的蔓延:青年工作貧困的結構性特徵/73

四 青年“工作貧困”衍生的社會風險/76

五 公共性何以可能:對中國的有益啟示/82

第三章 公共性危機與“房地產階級社會”/87

一 韓國快速工業化進程中房地產發展的規律與邏輯/87

二 “房地產階級社會”的形成與階層定型化社會/89

三 “國家公共性的回歸”與房地產階級社會的治理良策/91

四 “房地產階級社會”的理論意義/92

五 對中國的有益啟示及進一步討論的問題/95

第二篇 韓國社會發展的反思與公共性重建

第四章 發展主體的反思與“東亞”的回歸/105

一 近現代韓國的東亞意識/105

二 “東亞的回歸”與發展的反思/108

三 韓國學術界內部關於“東亞論”的爭論與回應/117

四 東亞視角的再認識:立足中國社會發展的思考/120

第五章 東亞社會發展的第三條道路/124

第六章 公共性的東亞比較與均衡式公共性探索/131

一 東亞三國的公共性差異/131

二 韓國“均衡式公共性”的探索/133

第七章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視角”與底層的真實表述——以韓國經濟成長時期的底層女工為例/138

一 韓國的女性工人與快速現代化/139

二 尋找真實的工人:“女性”與“日常生活”的反思性意義/140

三 女工日常生活文化與階級認同/146

四 底層的真實敘述與底層研究/150

五 結語/153

第八章 東亞新發展主義與公共性的寬恕意識/154

一 從“東亞模式”到“東亞新發展主義”/154

二 東亞新發展主義與公共性的寬恕意識/156

第三篇 中國社會的相同困境與公共性重建

第九章 工作貧困與公共性的中國式反思/166

一 中國“工作貧困”趨勢/166

二 “工作貧困”的治理與內在邏輯/171

三 “工作貧困”的中國式解讀與反思/173

第十章 東北老工業基地棚戶區的形成與公共性危機/179

一 棚戶區釋義與公共性邏輯/180

二 邊緣區域的改造與公共性構建/182

三 社會轉型背景下的“棚戶區化”過程與“公私兩無”困境/187

四 均衡性公共性與實踐模式/190

第十一章 “單位人再組織化”與衰敗單位社區公共性重建/193

一 衰敗單位社區治理的諸多困境/193

二 衰敗單位社區自救與“單位人再組織化”/197

三 “單位人再組織化”模式的公共性重建功能/200

四 “單位人再組織化”模式的限度/202

五 衰敗單位社區治理和公共性構建的路徑選擇/204

第十二章 城市棚戶區改造後的公共性重建與“優勢治理”/206

一 棚戶區改造後的公共性危機/206

二 城市棚戶區與單位社會的“歷史傳統”/208

三 棚戶區的“優勢治理”與“公共性重建”/210

四 結論/216

第十三章 農村內生性志願力量與新鄉土公共性/217

一 公共精神:缺失與傳統根源/217

二 傳統農村社會管理缺陷與內生性志願力量的現實意義/219

三 內生性農民志願者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典型案例/220

四 “政經德善,多元協治”的農村新型社會治理模式構想/223

五 多元協治新型鄉土公共性的成效/225

六 多元協治的新型鄉土公共性的社會治理意義/228

七 結語/229

第十四章 “屌絲”現象與中下層網民的網路生活公共性/231

一 網路社會與“屌絲”群體/231

二 公私關係與中國式網路社會的生活公共性/233

三 公私轉化與網路生活公共性的內在機制/236

四 討論與結語/257

第十五章 “流動公共性”與“老漂族”的精準治理/260

一 引言/260

二 “流動公共性”的內在屬性及其必要性/261

三 “老漂族”類型劃分及其動態轉換/265

四 “老漂族”的不同需求與精準化治理/269

結 語/274

參考文獻/279

後 記/2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