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駿飛

杜駿飛

杜駿飛 為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網路傳播學會創會會長,中國圖書引文索引(CBKCI)新聞傳播學科委員會成員,CSSCI來源集刊《中國網路傳播研究》主編。兼任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平台長,江蘇省社會輿情分析與決策支持基地主任,江蘇省“紫金傳媒智庫”副主任。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杜駿飛 教授1987年起任教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歷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長、執行院長,教授本科課程:媒介案例研究、深度報導研究等。教授研究生課程:傳播研究方法,網路政治研究等。2008年,杜駿飛主講的《網路傳播》課程榮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同年5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11年,杜駿飛教授榮獲南京大學“我最喜愛的老師”稱號。

杜駿飛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網際網路與中國問題、媒介政治學、新聞理論以及傳播研究方法。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網路社會管理研究”、“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省部級重點及特別委託項目十餘項。出版《瀰漫的傳播》《網路新聞學》《深度報導原理》《公開時刻》《政府網路危機》等15部專著,發表論文、學術評論近百篇。

研究領域

杜駿飛 杜駿飛

網際網路與中國問題,媒介政治學,新聞理論,傳播研究方法。

主要著作

1、《深度報導寫作》,杜駿飛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2、《網路新聞學》,杜駿飛著,新華出版社,2001。

3、《深度報導原理》,杜駿飛、胡翼青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4、《瀰漫的傳播》,杜駿飛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網路傳播概論》,杜駿飛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國網路新聞事業管理》,杜駿飛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藝術中的傳播》,杜駿飛、萬新華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

8、《中國名村調查報告》,陳友華、杜駿飛等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9、《廣告策劃與創意》,蔣旭峰、杜駿飛 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0、《中國網路廣告考察報告》,杜駿飛等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

11、《選秀:莊嚴的嬉戲》,杜駿飛、袁光鋒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12、《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杜駿飛等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13、《沸騰的冰點:2009中國網路輿情報告》,杜駿飛主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14、《政府網路危機》,杜駿飛等著,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

15、《危如朝露:2010-2011中國網路輿情報告》,杜駿飛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主編叢書

1、編輯:新聞傳播學前沿叢書,新華出版社,2001-2003 。

2、主編:“思想的境界”學術文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004 。

3、主編:“指南針”傳媒實務叢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007 。

杜駿飛 杜駿飛

4、編輯:媒介實務進階教程文庫,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009 。

科研項目

1. 2013-2014年主持江蘇省重大委託項目“網路社會管理協同創新研究”;

2. 2013年主持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委託項目“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管理診斷與發展戰略研究”;

3. 2012年起任中國南海智庫(中國南海問題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平台長、核心成員,主持南海輿情與國家文化傳播研究;

4. 2011-2015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

5. 2011-201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效用、模式與對策研究”;

6. 2011-2012年主持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公共文化服務的戰略轉型研究”;

7. 2009-2012年作為學術代表出席“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並發表研究報告。

8. 2009-2010年主持南京市委宣傳部委託項目“政府網路危機及其治理”;

9. 2009-2010年主持揚州市政府委託項目“地方政府形象力指數(GII)開發及檢驗”;

10. 2009-2010年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子課題“‘中國特色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戰略研究’子課題之一:網路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研究”;

11. 2008-2010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新媒體與我國沿海發達城市市民的媒介選擇”;

12. 2008年入選教育部項目“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13. 2005-2009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網路社會的傳播控制研究”;

14. 2001-2003年主持江蘇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路新聞宣傳與管理研究”。

傳播學論文

1、“泛傳播的觀念——基於傳播趨向分析的理論模型”,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4期。

2、“論新聞的全時化新聞觀念”,載《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1年第7期全文轉載。

3、“Internet:被解放的新聞價值觀”,載《現代傳播》,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

4、“流言止於傳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傳媒危機”,載《新聞記者》,2003年第3期。

5、“游離與契合:網路時代的信息策略初論”,載《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6、“流言的流變:SARS輿情調查的傳播學分析”,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全文版載《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7、“認同之舞:虛擬社區的人際交流”(第一作者),載《新聞大學》,2003(夏季卷)。

8、“存在於虛無:虛擬社區的社會實在性辨析”,載《現代傳播》,2004年第1期。被引30次。

9、“加拿大:新中產階級的多維重塑”, 杜駿飛編譯,載周曉虹主編《全球中產階級報告》,149-17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0、“傳媒效用:寂靜與喧鬧”(調查報告),載周曉虹主編《中國中產階級調查》,183-22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網路新聞的鄉村語境”, 杜駿飛等,載南京大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高級研究院2006年院刊《問題與方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2、“理解新媒介”(節選),載南京大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高級研究院2006年院刊《問題與方法》,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新聞傳播學期刊影響力問題:基於CSSCI的研究”,載《中國傳媒報告》2007年第1期。

14、“數碼傳播與傳播研究的範式轉移及全球化”, 李金銓、祝建華、杜駿飛、William H. Dutton、 Nicholas Garnham、Vincent Mosco、John V. Pavlik,載《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07年第2期。

15、“我們研究了什麼?——中國大陸網路傳播領域的學術進展與發展趨勢”,2006中國網路傳播學年會(CHINA CMC Annul Convention)(2006年12月,香港)主題發言論文。載《中國網路傳播研究》2007年第一期。

16、“新媒介策略:長尾時代的觀念博弈”,載《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5期。

17、“文化階層是如何被想像的?——新傳播時代的記憶與認同研究”,“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10月,南京)

18、“‘中國第一博’案的媒介社會行為分析”,載《新聞記者》2007年第9期。

19、“新聞場域中的南京:一個傳播人類學的體驗”,載《清華美術》2007年卷4,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20、“‘華南虎事件’:公民新聞的闡釋與評估”,載《新聞記者》2008年第1期。

21、“沉重的翅膀:期刊迷局與新聞傳播學的解放”,載《中國傳媒報告》2008年第2期。

22、“通往公開之路: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載《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6期。

23、“中國網路社會調查報告”, 杜駿飛等,載《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第二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4、“新聞傳播教育向何處去?——專家意見測量與變革路徑分析”,載《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09年第1期。

25、“新聞傳播教育的若干基本問題”,載《新聞大學》2009年第1期。

26、“突發性災難事件與中國公民社會形態的演進——汶川地震的傳播社會學分析”,載《新聞與傳播評論》,2009年卷。

27、“如何評估網路廣告效果?——以AIDMA為框架的實證分析”,載《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9年卷。

28、“網路遊戲中的傳統與現代——<仙劍奇俠傳>的文化解讀”, 杜駿飛、李耘耕、陳晰、王凌霄、鍾方亮,載《新聞大學》2009第3期。

29、“綠壩事件:信息如何成為權力政治?”,載《現代傳播》2009第6期。

30、“2008年新興媒體傳播研究進展回顧”, 杜駿飛等,載《新聞記者》,2009年第6期。

31、“中國中產階級的傳播學分析”,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第3期。

32、“政治、社會與新型網路套用——2008年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的關鍵主題”,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4期

33、“1994年以來中國網路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進展綜述”,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34、“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的學科發展與知識結構”,載《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學報》2009年第4期。

35、“網路視頻:國際話語空間的拓展與秩序重構”(第一作者),載《中國廣播電視研究》2009年第8期。

36、“網路群體事件類型研究”,載《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8期。

37、“網路集群的政治社會學:本質、類型與效用”(第一作者),載《東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38、“我們如何使用網路?——<中國網路社會調查報告>之一”(第一作者),載《當代傳播》2009年第5期。

39、“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中國網路社會調查報告>之二”(第一作者),載《當代傳播》2009年第6期。

40、“理解賈君鵬事件的三重視角”,載《新聞記者》2009年第9期。

41、“網路新聞中的政治與民生(上)”(第一作者),載《當代傳播》2010年第1期。

42、“網路新聞中的政治與民生(下)”(第一作者),載《當代傳播》2010年第2期。

43、“網路政治的問題與主義——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網際網路政治學>譯序”,載《當代傳播》2010年第6期。

44、“文化階層是如何被想像的?”,載《電影藝術》2010年第4期。

45、“無法沉默的螺鏇——紀念諾埃勒-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載《新聞記者》,2010年第5期。

46、“必須保衛社會——騰訊-360之爭解析”,載《新聞記者》,2010年第12期

47、“新聞的傲慢與謙卑——對戮童慘案報導基於<哈欽斯報告>的反思”,載《新聞記者》2010年第7期。

48、“我們為什麼而新聞?——關於<環球時報>風波的三個問題”,載《新聞記者》,2011年第9期

49、“‘新媒體與沿海發達城市市民的媒介選擇’研究簡介”,載《新聞大學》2011年第3期。

部分學術評論

1、“影像時代的文學命運”,載《 上海文學》 2002 年第6 期。

2、“流言止於公開”,載《南方周末》2003年2月15日。

3、“部落格還能走多遠?”,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6-04-21。

4、“辯護,以輿論的名義”,載《南方周末》特別報導版,2006-07-20。

5、“人民到底需不需要部落格?”,載《新聞與寫作》,2006年第3期。

6、“和而不同則無往不利:評南方報業的戰略”,載《南方傳媒研究》2006年第3輯。

7、杜駿飛:“六種衝突類型:新媒體內容產業所帶來的觀念革命”,“南京大學首屆文化產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6年3月,南京),載《文化產業研究》2006年第2輯,南京大學出版社。

8、“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競爭性合作”,載《文化產業研究》2006年第2輯,南京大學出版社。

9、“網路寫作的23條戒律”,載《揚子晚報》專題版,2007-03-09。

10、“大眾傳媒的瓦釜時代”,載《南方周末》專題版,2007-05-10。

11、“論帶頭大哥的倒掉”,載《廣州日報》評論版,2007-07-18。

12、“孟懷虎案折射了什麼”,載《新聞與寫作》,2007年第3期。

13、“網路社會管理的困境與突破:‘艷照門’解析”,載《傳媒》2008年第4期。

14、“汶川地震:新聞學啟示錄”,載《視聽界》2008年第4期。

15、“極限環境中的媒介核心競爭力”,載《視聽界》2008年第4期。

16、“奧運報導的7個瞬間”(第一作者),載《視聽界》2008年第5期。

17、“百度‘禁止門’事件:網路社會的敵人”,載《傳媒》年第10期。 2008

18、“艷照門:網路社會管理的迷局”,載《廣州日報》評論版,2008-02-27。

19、“信息公開的神聖旅程”,載《廣州日報》評論版,2008-06-01。

20、“娛樂新聞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對話),杜駿飛、龔丹韻,載《解放日報》評論版,2008-07-31。

21、《我們需要怎樣的“中國式”解說?》(對話),杜駿飛、支玲琳,載《解放日報》評論版,2008-08-15。

22、“從‘禁止門’談構建公平健康網路社會”,載《解放日報》評論版,2008-11-11。

23、《網民大國不等於網路強國》(對話),杜駿飛、高麗莉,載《晶報》2009-1-5。

24、“汶川周年祭:中國網路公民社會的有效測評”,《當代傳播》,2009年第5期

25、“網路群體事件的因何與如何——代卷首語”,《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

26、“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載《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8期.

27、“社會溝通中的理性價值”,載《當代傳播》2012 年第3期。

28、“網遊的不能承受之輕”,載《廣告大觀(綜合版)》2012 年第4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