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成就
他自幼潛心研究詩詞、楹聯、書法藝術,筆耕不輟。其詩詞、楹聯作品遠宗唐宋,沉鬱蒼涼
,質樸無華,充分表達了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他的書法作品,取法盛唐,兼容明清流派之長,恬澹靜穆,溫柔敦厚,形成自家獨特風格。其作品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
2000年,出版《杜占晨 書法選》,啟功先生題寫書名。2004年,其自撰楹聯墨收入中國楹聯學會、中國郵政出版的紀念專輯。2005年他的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文化界名人書畫作品集》。2007年他的作品入選《中國百年詩人圖典》和《中華國學人物誌》並被評為“中華百佳國學文化傳承人”、“國學功勳藝術家”等稱號。曾先後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 等地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覽。他的事跡被收入《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大型辭書。
2011年10月,《杜占晨書法選》 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著名書畫家孫其峰、王民德給予高度評價。
“豐富的閱歷對一位書家來講,無疑是一種財富。正是生活中的種種經歷滋養了杜占晨的書法,對生活樂觀、豁達的態度,對人事滄桑的領悟融入了他的筆下,展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院部委員、天津美術學院顧問孫其峰評價《杜占晨書法選》:讀他的書法,除去清新爽健的點書之美外,更多的是鬱勃雄厚的軍人氣度和無欲無求、渾然天成的率真之趣。也許善見功力者會說他的字入傳統不深,其實,中國書法的精神境界並不限於合乎法度,重要的是在學習前人傳統的基礎上能夠以種種筆墨技法表達作者真實的心境。現今人們天天在講創新,時時在追求現代,我常想,創新是什麼?現代在哪?步塵前賢,抱殘守缺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另起爐灶,自我作古也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從傳統中走出,用手中的筆傳達情感並能顯露個性才是創新,才能稱為現代,這正是中國書法在新世紀走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書法課題班學術助導王民德對杜占晨及《杜占晨書法選》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對於一個經歷戰爭的文人來說,占晨先生比那些從學院走出來的藝術家,更渴望一種平靜、溫和的藝術秩序,也更能理解經典的文人書法給予中國心靈的精神滋養。或者可以說,他是那種希冀從書法藝術中實現自己人格理想和提升精神境界的文人,而不是那種渴望打破傳統、尋求書法現代性的先鋒藝術實驗者。如果我們看到這一點,就會理解,他為什麼執著地在經典帖學傳統中不斷探求書法中蘊含的形式意味和神秘性。”
藝術歷程
巍巍泰山,拔地通天。身臨其中,那份高山仰止油然而生,杜占晨集句賦泰山:“會當凌絕頂,萬里清風來。此生游已卷,果見眾山低。”
面臨浮躁的書壇,他保持著內心的淡定,寫下《論書》心言:“我書畏法意無邊,不和今人信古賢。自詡翰林一票友,俗名身後尚千年。”
他知識淵博,為人坦誠,讀書寫字不為利、不為欲所困。“心無城府情方篤,腹有詩書氣自華”,與他交談,如飲一杯清泉,滋潤心田,啟迪心智。因此,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杜老師。
年終歲末,在泰安市2010藝術品·奇石拍賣會上,杜老師的五幅書法作品點燃了競買人的競價熱情,經過激烈叫價,成功拍賣出四副。其中,132*32*2cm的作品“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4萬元的價格成交。
山東人為何如此青睞杜占晨的作品?作為國學功勳藝術家,他對書法藝術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1月初,學者王克煜一行拜訪杜占晨,並進行了採訪。
知命之年迎來書法藝術新轉折
杜占晨出身天津寶坻農家,少年得鄉間塾師發蒙,誦經典、讀古文、習書法是他的最大樂趣。青年時期廣泛涉獵,八方取法,舉凡北碑南帖,秦篆漢隸,顏筋柳骨,顛張醉素乃至明清流派盡收筆底,取其精華,融會貫通。在遍臨古人名碑法帖之後,獨鐘行草書。如今知命之年,回首前塵,他一臉淡然。然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2008年7月,他參加了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三年的學習,讓我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從支離破碎升華到了系統完整,從理論的高度到實踐的深度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2010年參加泰山論壇,他寫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泰山論壇》感慨:紅雨東風乘興來,昂頭決定素心開;獨尊五嶽精英論,一代風騷喜暢懷。杜占晨說,三年的時間內,沈鵬書法工作學習班聘請專家學者教授講授了76節課,內容涵蓋書法的方方面面。畢業時,他們將這76課時的講課內容、每位同學點評的研討發言蒐集整理,出版了70餘萬字的書籍。那些思想的碰撞、藝術的交流成為他藝術生涯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回想那些精彩激揚的授課、唇槍舌戰的辯論,杜老師十分欣慰,他認為,“批評有利於書法的進步”,在一次點評中,他曾直言不諱地批判他人飛揚跋扈的創作,並說:“我對藝術審美的概念就兩個字:舒坦。”詞語一出,驚起現場雷鳴般的掌聲,因為他用最直白、最簡潔的話語說出了心裡話。
“學書既要高山仰止,又要勇於登攀;文化是書法的背景,是金字塔的底座。”杜老師總在學習的同時不斷反思,不斷升華。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是他心中的聖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時刻將論語記在心間的他,對藝術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文化與人格賦予作品衝擊力”
大凡一種歷史悠久的、優秀的文化必然會塑造出屬於她自身範疇的人格和藝術。
杜占晨青年時期所積累的文化功底和偶然得之的奇思妙想,相互碰撞,升華出靈感的火花,使他的書法在循規蹈矩、風流飄逸之外更多了一分厚重和蒼涼。而他對書法藝術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評判。“評價一幅字或者畫,首先要看作者的文化底蘊,其次是作者的人格品德,第三才是看作品線條。”他分析說,有的人寫一輩子字、畫一輩子畫,只能成為寫字匠,因為他只單純追求技術上的線條美,仔細一看,格調、氣象就沒了,原因何在?作者缺少文化底蘊,對書外的東西知之甚少,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成為大家。談到此,杜老師想起王羲之的《蘭亭序》,“在有意和無意、有為和無為狀態下寫出的東西最容易出精品。第一遍寫作的《蘭亭序》有很多墨跡塗抹的地方,王羲之不滿意,想修改,但卻越寫越不滿意,所以還是保留了原跡,因為那是最自然的流露。”
其次,品格修養是所有從藝人的根本。俗話說:字如其人。一個德行不會、品質不高的人,是寫不出高格調、高品質的作品的。“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啟功的字呢?因為字美;美在哪裡呢?美在韻,字里有韻味。”與有人提倡的“線條美第一”觀點截然相反的是,杜老師認為線條在整個書法審美裡面排第三位,真正對書法了解透徹的人不看你的線條和提筆頓挫,而講究巨觀看上去的格調。“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人格品德會賦予作品強大的視覺衝擊力。”
每每遇到熱愛收藏的老百姓,杜老師倍感親切,但多次的接觸,也讓他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官本位思想誤導百姓收藏。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並非官越大,作品越有價值。”有人問:“專業書法家寫的好,還是非專業的好?”他回答:“我不管你是專業還是非專業,寫的好的就是專業的。”
“創作是理性高顛上的非理性馳騁”
時下之書壇,承上世紀末全民書法熱之流風,可謂空前繁華,重大展賽,接踵不斷,新人佳作,層出不窮。然繁華之中總不免有幾分浮躁存在。
杜占晨以憂國憂民之心關注著書壇的發展,以藝術家睿智而深沉的目光審視著書壇的問題,面臨書壇的浮躁,他批判:“從來翰墨為求真,功到自然差入神;莫笑如今揚怪異,張牙舞爪是唯真。”同時,杜老師也坦言:這是社會不可逾越的階段,要理解呵護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前,各行各業都浮躁,書壇不可能不浮躁。那么書壇出路在哪裡?杜老師認為:首先要搶救,藝術家要把精氣神用在做學問上,加強個人修養,提高精神境界。“一個真正追求藝術的人,要把雜念排除在外,不能想著今天能賣多少錢,什麼時候成就多大名氣,否則就玷污了藝術的靈魂。”其次是繼承,學習古人,沒有傳統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不會走就練習跑,那肯定是要摔跤的,因此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第三是創新,創作應該是理性高顛上的非理性馳騁,創新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偕行,不應是否定傳統另起爐灶的一意孤行,正如杜老師詞作所言:創造不生造,法古不法今;揚美不避醜,養手更養心。
他將渾然天成作為畢生的藝術理想,寧靜中蘊涵深沉,平和中不失靈動是他苦心求索的自家面目。“我個人沒什麼派別,我原先就有一種頑固思想:淘百家米、煮一鍋粥,不和今人信古賢。學別人精髓,補自己的短,融匯光通,所以我的書法作品是我內心世界的流露,是我的本來面目。”
2010年11月底,杜占晨在沈鵬弟子班就讀3年正式畢業,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畢業書法大展,引起社會轟動。作為全國的90名精英沈鵬弟子之一,他被授予終身“國家畫院藝術家及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工作室成員”。面對種種榮譽,杜占晨保持了一個文化人的淡泊和寧靜。他常說,自己作詩填詞,只為增加幾分修養,圓自己一個終身的文化夢想。揮毫 寫字,只是傳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不是 書法家,更不敢 妄稱詩人,最終不過“民間近墨者”,好與不好,還須讀者評說。
社會評價
大凡一種歷史悠久的、優秀的文化必然會塑造出屬於她自身範疇的人格和藝術。
文化造就人格,人格滋養藝術,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優勢互補中不斷完善、不斷升華,最終達到大文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獨特精神。中國詩詞、書法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和高度濃縮。
細心品讀杜占晨的詩詞、楹聯和書法作品,更能體會出箇中三昧。杜占晨出身寶坻農家,少年得鄉間塾師發蒙。地處京畿的寶坻,有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種氛圍中,幼年的他接受到了良好的薰陶和感染。誦經典、讀古文、習書法是他少年時期的最大樂趣。他常常回憶起舊居老屋中的一副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長輩的叮囑,蒙師的教誨,時銘座右,伴隨他走過了幾十年的漫漫人生。
至今知命之年,回首前塵,猶覺慨然。高中畢業後,學業初成的他留校任教。在教學相長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時代洪流的感召下,他告別家鄉,服役羊城。單調的軍旅生活並沒有泯滅他的藝術靈性,夜闌人靜,孤燈為伴,退筆為友的苦心耕耘,體現了他對傳統藝術的執著追求。
王國維先生論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時曾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喻,這正是杜占晨青年時期苦學經歷的真實寫照。當時的他,廣泛涉獵,八方 取法,舉凡 北碑南帖,秦篆漢隸,顏筋柳骨 ,顛張醉素 乃至明清流派盡收筆底,取其精華,融會貫通。在遍臨古人名碑法帖之後,獨鐘行草書。筆者曾見他寫於當時的一幅行草八條屏,熔二王之恬靜,李邕之雄肆、黃庭堅之放逸於一爐,溫柔敦厚,不激不歷,儼然魏晉風韻,功力之深,令人嘆服。隨著研習日久,功力日深,他愈來愈不滿足於一味抄寫前人成句的拾人牙慧,漸將人生感悟、學書心得,略分平仄,寫詩填詞,激情吟詠,激揚文字。
青年時期所積累的文化功底和偶然得之的奇思妙想,相互 碰撞,升華 出靈感的火花,使他的書法在循規蹈矩、風流飄逸之外更多了一分厚重和蒼涼。他的詩詞作品,取盛唐之恢宏氣勢,參以宋詩之禪機義理,遣詞瑰麗,平易堅實,每於章法平和簡靜之間見精神,沉鬱蒼涼、質樸無華。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詩詞、書法在杜占晨的筆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成了他抒情達意的橋樑津逮,更使他尋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但筆下卻無的廣闊世界。吟詠風物,揮毫潑墨,他沉浸於自我的藝術天地中,宛若同古人相唱和,箇中滋味,非如此者而不能知之也。知命甫度,悵然回首,他自題事殊人異因緣定,物競天擇適者存中越邊境,故地重遊,他寫道唇齒相依爭底事,江河不暢只為權檢點平生,閉門靜思,他悟出:雨中荷葉靜,舟小任誰搖。這些發自心底的詩句,加之自出機杼的筆墨,傳達了他對祖國河山的一往深情和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令聽者有感,令觀者動容。不嗔不怪,渾然天成是他畢生的藝術理想,寧靜中蘊涵深沉,平和中不失靈動是他苦心求索的自家面目。
對比時下之流行書風,杜占晨作品少了幾分顛狂與怪異,卻多了幾分堅定和深沉,缺了一點外在形式的眩人耳目,卻保持了一點動人心魄的感染。
他沒有沉迷於桃紅柳綠的感官刺激,卻陶醉在小橋流水般的傳統精神家園之中。
他以自身的創作實踐為我們昭示出一條平坦而堅實的藝術之路,那大處著墨不落窠臼的雍容氣度,
取法乎上,取精用宏的創作心態,
對於時下書壇,將比他的創作實踐更具現實意義。
這是一位學者型書法家的執著與自信,更是一位文化傳承者自覺的文化良知。
多年來,杜占晨作人作藝,始終堅持低調本色。
他先後在軍地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任職。
案牘勞形,交際應酬,在所難免,可貴的是他不被時風所染,不為積習所蔽,但其文名書名卻不脛而走 。
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全國文保單位薊縣獨樂寺紛邀其題匾撰聯,專業學術團體誠邀加盟。
山東泰安、北京榮寶齋等地舉辦的個人詩詞楹聯書法展,受到文化界、新聞界的廣泛關注和廣大讀者的好評。
曾有藝術品拍賣機構,多次征其作品競拍,他常以水平有限,姑俟來日予以婉拒,而對慕名前來求書求聯者,
他總以善待他人即為善待自身為念,
有求必應。
2006年赴山東泰安書展期間,應邀為各界人士贈送書法、聯墨作品百餘幅,且分文不取,其古道之風一時間傳為佳話。
面對種種榮譽,杜占晨保持了一個文化人的淡泊和寧靜。
他常說,自己幼年家道清貧,學有不逮,如今作詩填詞,只為增加幾分修養,圓自己一個終身的文化夢想。
揮毫寫字,只是傳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不是書法家,更不敢妄稱詩人,最終不過民間近墨者,好與不好,
還須讀者評說,
悉聽批評指正。
正如他自題的一聯:百度紅塵何不染,一張白紙亂彈琴。
杜占晨年富力強,衷心地祝願他用手中的筆和心中的愛堅定地走下去,迎接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燦爛明天。
相關報導
5月6日,中國書法藝術名家杜占晨 將20件作品所得的60萬元全部捐贈給位於泰山東麓的泰安市岱嶽區下港鄉晨光國小。
杜占晨為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工作室書法家、中國楹聯書畫院副院長、天津市楹聯學會副會長、中國蘭亭書畫院名譽院長,自幼結緣書法,酷愛詩詞,此次捐助泰山鄉村國小,是他多年的願望。
在捐贈儀式上,他為下港鄉晨光國小題詞一首《滿庭芳》,顯示了多年潛心研究詩詞的深厚功底:“岱嶽情結,高巔染翰,汶口文脈淵源。地靈文厚,石上看清泉。翠柏蒼松皓月,封禪處,大典神山。天街盛,獨尊天外,造化穩如盤。當年,童子願,拳拳寸草,心繫修椽。獻芹亦由衷,滴水澆園。煦煦晨光普照,書山路,學海行船。須明日,會集絕頂,一覽是群賢。”
杜占晨之所以鍾情於泰安,源於他對泰山、孔子的嚮往。他告訴記者,泰山乃中華民族精神之象徵,孔子為儒家文化之代表,泰山之陽的大汶口文化又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我的詩詞和書法根植於這片文化沃土,才能兼收並蓄,厚積薄發,才能無愧於書法家這個光榮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