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恩菲爾德(Lee-Enfield)的全稱是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步槍是由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生產的槍管和“李”式槍機機構結合而成的,英軍1815年裝備。口徑0.303英寸(7.7毫米),當時使用柯達無煙藥,腐蝕性較大,連續射擊二百槍左右就需要更換槍管。
背景情況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是由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在李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後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8年開始量產。在一戰和二戰以及韓戰是所有大英國協國家的制式裝備 。
在中國
看過電影《集結號》的網友,應該記得這個情節。有個年輕武裝部幹部,碰上有支沒見過的槍,向穀子地詢問槍的名字,穀子地告訴他叫“英七七”, 並給了“這槍不好使”的評價。這情節在網上至今仍遭到著吐槽,被吐槽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穀子地說的是在平西打游擊,肯定不會是解放戰爭時期,只能是在抗戰時期,而電影裡出現的英七七,是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這款槍在二戰時頻繁出現在中國戰場。二,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是二戰最經典的名槍之一,說這款槍不好使不無道理,但就是由於英制步槍子彈屬於帝國主義產物,可能是穀子地說不好使的緣由。
實際上影片裡這一個情節是無漏洞的,八路軍在冀東的部隊,確實曾比英國軍隊還早的裝備過一批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集結號》里穀子地所說的平西,應該指的是抗戰時期的平西根據地,也就現在北京西部豐臺、昌平、房山等十幾個縣。抗戰時期這一帶是屬於冀東地區的,而冀東大暴動時冀東地區拉起的數萬抗日武裝,此後撤離冀東轉移向的地區正是平西,雖然因決策失誤遭日軍伏擊損失慘重,但還是有一部分部隊到達了平地,因此穀子地能搞到Mk.4型恩菲爾德步槍並不稀奇,從而也證明了穀子地抗戰時也很可能去過冀東。要解釋冀東八路軍為什麼能裝備上英七七,不得不說下關於開灤煤礦的事情。
現在唐山地區的開灤煤礦,前身分為兩個部分,開平礦務局和灤平礦務局。開平礦早在庚子國難時遭英軍強占,灤平礦在1934年華北事變後,又被英國人趁機占走,進而合併成了了開灤煤礦。為了保護煤礦即運煤鐵路的安全,英國人早在占領開平礦時,便成立了一隻礦警隊,起初給礦警隊配發的是恩菲爾德NO1型短步槍。1934年又占走灤平礦後,英國人擴編了礦警隊的規模,後期給礦警隊配發的是恩菲爾德NO4型短步槍。恩菲爾德雖然分為1到5個型號,但NO2型是練習槍,NO3型則指的是美軍仿製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因此NO4型實際上就是NO1的直接升級版。正式因為型號上的這一特點,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雖然是二戰全面爆發後才開始大批生產,但實際上早在30年代初就以定型並有了小批量生產,所以英國人為保護開灤煤礦而成立的礦警隊,比英國正規軍還早得購入並裝備上了一批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
開灤煤礦現在基本上是唐山市的古冶區,總面積相當的大,多個礦點之間相隔得比較遠,而且各個礦點都有鐵路支線和主鐵路連線,因此為了保護煤礦和鐵路,英國人成立了礦警隊規模很大。在華北事變後,根據賣國的“何梅協定”,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撤出了冀東,日軍扶植起的冀東自治政府,歸屬英國人的開灤煤礦淪為了孤島,因此礦區的警察隊伍,實際上也成了替英國人保衛煤礦的殖民地武裝,因此也得到裝備上了恩菲爾德步槍。由於以上兩個原因,開灤煤礦地區當時的“英七七”數量很多,有前期的恩菲爾德NO.1型短步槍,也有後來的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並且由於當地警察和礦警隊都是中國人,有很多的都通過各種途徑流入了民間。因為這一類步槍的口徑是0.303英寸,所以當地老百姓統稱為了“英七七”。
1938年冀東大暴動,唐山地區短時間拉起了十多萬抗日武裝,開灤煤礦礦工組織起了多支抗日隊伍,其中以著名的抗日英雄張帆,所領導的魯東共產主義礦工人游擊大隊最為有名。
抗戰爆發後日軍全面占領了華北,但開灤煤礦歸屬英國,成了日軍無法開進的孤島。
1938年冀東大暴動,開灤煤礦礦工組織起了多支抗日隊伍,其中以著名的抗日英雄張帆,所領導的魯東共產主義礦工人游擊大隊最為有名。吃的是陽間飯乾的是陰間活,挖煤的礦工普遍都拿命不當回事,而且當年開灤煤礦的礦工普遍拉幫結派練習武藝,敢拿起槍打鬼子的,說難聽點全是不要命的亡命徒。而且因為日軍無法開進開灤煤礦各礦點所在的城鎮,這些礦工抗日武裝是乾在鎮子上公開活動的,出去打鬼子打了場勝利,直接就敢去鎮子的酒館裡打手槍慶祝。
之前受盡了英國礦主的壓榨,抗戰爆發後英國人又是挖煤賣給日軍,並且日軍在各礦點還派出了日方代表,工人們有了自己的武裝之後,將目標同時對準了英國礦主和日本鬼子。砸過日方住煤礦的代表駐地,也襲擊過煤礦的礦警隊和警察隊伍,搶奪到了不少的“英七七”步槍。
郭濤和溫兆倫主演的電視劇,《節振國傳奇》,講述的就是張帆的故事。雖然劇情搞得有些離譜,但在“英七七”上這一點,還是比較地尊重了史實。
《節振國傳奇》里的神槍手李德貴,肩膀上扛的就是英七七。
開灤煤礦地區的抗日隊伍,後來都接受了冀東八路軍的改編,所以他們從礦警手裡搶來的“英七七”,也就成了八路軍的武器之一。穀子地說英七七不好使,從八路軍戰鬥的實際戰術上說,是有著足夠的理由的。
首先說這款槍用的0.303英寸子彈,是帝國主義生產的,戰士們都不屑於使用。另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在刺刀的設計上有著很大缺陷,僅是馬馬虎虎地裝到了槍管上,裝上了嚇唬人還行,但拿著去拼刺刀卻不行,嚴重不符合八路軍打幾槍就衝上去拼刺刀的戰術。
恩菲爾德NO1型短步槍的刺刀,因為槍托前段和槍口是重合的,前端有個凸起的短鐵柱用來套上刺刀,後邊帶有和刺刀嵌合的卡筍,因此恩菲爾德NO1型短步槍的刺刀安裝得是非常牢固的。而且因為槍托前段和槍口是重合這一特點,這款步槍承接刺刀的實際上是以槍托來承受的,和主要是將刺刀套在槍管上的步槍比起來,除了前刺的功能還可以下砍,稱得上是刺刀設計中的經典之作。
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的刺刀。為了能在戰時大規模生產,作為升級版的NO3型,實則是NO1型的縮水版。這款刺刀就是簡單的套在了槍管上,連卡筍都省略掉了,玩命拼刺刀遠不合格。當然這一設計對英軍是符合實際的,畢竟到了二戰英國兵已經很少拼刺刀了,而對於八路軍來說卻是少了個最關鍵的功能。
可惜冀東的八路軍,能幸運地裝備上了先進的是恩菲爾德NO3型短步槍,卻是因為產地,不屑於使用,而且還難以拿著這款步槍跟鬼子拼刺刀,因此從實戰感受上說,自然也就認為是不好使了。
唐山樂亭縣有一位傳奇性抗日英雄,老神槍手鄭梓喬,根據其後人的回憶,就曾給裝過一桿“英七七”。鄭梓喬身材矮小,視力過人自幼打獵,練出了一手出神入化的槍法,54歲高齡時參加的八路軍。在樂亭縣誌上有詳細記載,被譽為“冀東八路軍里單兵打死鬼子最多的人”。冀東八路軍由於裝備差,且士兵戰鬥素質遠不及日軍,因此發明了一套很特殊的“神槍戰術”,進攻中依靠槍法好的戰士專打敵人火力點,撤退時以槍法好的戰士負責掩護部隊撤退。54歲參軍的鄭梓喬受到了特殊照顧,得到配發了一頭毛驢騎乘,並由一名戰士專門替他背槍。鄭梓喬所部進攻一個偽軍據點時,老爺子一槍打進了從碉堡射擊孔里伸出的捷克造機槍的喇叭口,嚇得據點裡的偽軍當即放棄抵抗投了降。一天夜裡鄭梓喬所部駐紮村子造日軍突襲,當時老爺子腿受了傷正在養傷,在部隊陷入混亂的情況下,讓一名戰士背著上了房頂,一梭子五顆子彈打死了三個鬼子,止住了鬼子的進攻使部隊得以成功脫險。後來為了更大發揮老爺子槍法超神的作用,又被配發了一桿射速快的“英七七”,有照顧他的戰士連“馬四環”一起背著,在不同的戰鬥環境中選擇不同的槍使用。1945年初,日軍、偽軍、偽蒙古軍共5000餘兵力,對冀東的路南區發動了大規模掃蕩,鄭梓喬所在部隊在轉移時與兩百餘蒙古騎兵遭遇。老爺子利用“英七七”射速快的特點,騎在毛驢上在近一里地外的距離,眨眼間打光了所配“英七七”僅有的三十發子彈,因為偽軍騎兵隊形很密,子彈紛穿過好幾名敵人,鄭梓喬因此遠距離擊斃了百餘名蒙古騎兵,在對方發起衝鋒前全殲了敵軍,僅憑一己之力掩護部隊從正面沖了過去。事後據參加過那場戰鬥的老人回憶,當時部隊沒有機槍遭遇大隊騎兵大部分都亂了,如果沒有裴天來用“英七七”全殲了敵軍,讓騎兵策馬衝上來,一個連的人肯定一個都活不下來。可惜後來鄭梓喬受了傷,在愛國地主:劉博文韓萱夫婦家養傷,後遭漢奸張博琛帶日軍重兵包圍被俘,在抗戰即將勝利前遭日軍殺害。鄭梓喬使用的“英七七”步槍,至今陳列在冀東抗戰紀念館,正是一桿恩菲爾德NO.3型步槍,和《集結號》里穀子地拿的一模一樣。
歷史及設計
1888年英國軍隊採用發射藥為黑火藥.303英寸口徑李-梅特福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Metford),簡稱MLM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衍生自.303英寸口徑槍彈的Lee-Metford 改進型,.303英寸口徑槍彈改成無煙發射藥後,由恩菲爾德兵工廠改進槍管膛線,1895年命名為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Enfield),簡稱MLE步槍。為與後來的“短”步槍(SMLE)區別,MLM步槍和MLE步槍(槍管長30英寸,全長約1257mm)統稱為“李氏長步槍”(Long Lees)。此外,還有供騎兵用的卡賓槍(全長約1013mm)。布爾戰爭之後,在李氏長步槍的基礎上改進,首創“短步槍”的概念,名為“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簡稱SMLE,在1903年投產。直到現代,仍有SMLE步槍在民用市場用於狩獵和打靶,或作為紀念品被收藏。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特點在採用由邁克.懷特·李發明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和盒形可卸式彈匣(此後,英軍的多種恩菲爾德手動步槍都是這個系統的改進),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固定式盒型雙排容量10發彈匣裝彈(彈匣雖可拆卸,只是為維護或損壞更換方便,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通過機匣頂部拋殼口(裝彈口)填裝),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槍機行程短、操作方便的優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中,它迅猛的火力給它的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的恩菲爾德兵工廠甚至曾生產了可裝20發子彈的弧形固定彈匣用於塹壕戰。李-恩菲爾德步槍本來帶有刺刀,但因為過度糟糕的設計而通常被捨棄不用。
改裝型
狙擊步槍
在二戰及韓戰時期,一部份李-恩菲爾德步槍被改為狙擊步槍。
澳大利亞陸軍將1,612把Lithgow生產的SMLE No1 Mk III*改用比賽級重槍管,加上腮托板及一戰時P1918步槍的望遠式瞄準鏡,成為了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III*(HT)(SMLE No1 Mk III* (HT),HT指重槍管-Heavy Barrel及望遠式瞄準鏡-Telescopic Sight),這種改裝版在二戰、韓戰、馬來亞衝突及1970年代後期的狙擊訓練中皆有採用。
二戰期間,英國在1942年把標凖型No. 4加上木製腮托板及 No. 32 3.5倍望遠式瞄準鏡,成為了Mk 1,其後在1943年推出了Mk 2,1944年又推出了Mk 3,。英國著名運動槍械生產商Holland and Holland將以上版本改為No 4 Mk I (T)狙擊步槍,而BSA及加拿大Long Branch兵工廠亦有參與修改,這批狙擊步槍一直沿用至1960年代後,而英軍在1950年代又將No 4 Mk I (T)狙擊步槍的口徑改為北約制式7.62 x 51毫米,變成了L42A1。L42A1一直裝備英軍至1982年才被L96A1取代。
在1970年代除L42A1外,皇家輕武器工廠(RSAF Enfield)亦推出了7.62×51 NATO的強制者(Enforcer)系列狙擊步槍供英國警隊使用,現在這批強制者狙擊步槍成為了民用市場的珍品。
訓練步槍
一戰後,英國將一批SMLE改為.22 LR口徑給軍校生及新兵作射擊訓練步槍用途,名為No. 2步槍Mk IV(Rifle, No. 2 Mk IV),這種改裝版的彈倉只能放一發子彈。二戰後又推出了No. 7步槍(Rifle, No. 7)、No. 8步槍(Rifle, No. 8)及No. 9步槍(Rifle, No. 9),這批 .22口徑步槍成為了大英國協國家的新兵訓練步槍。
自動步槍
有少數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生產及改裝上一種由紐西蘭人Philip Charlton在1941年設計的試驗性自動裝填系統,名為查爾頓自動步槍(Charlton Automatic Rifle),以替代當時長期缺少的布倫輕機槍及李維斯輕機槍。
二戰時期,大多數紐西蘭地面部隊都部署在北非,當日本在1941年加入戰爭時,紐西蘭發現本土的軍隊欠缺輕機槍來防衛日軍入侵,紐西蘭政府立刻提供資金來改裝李-恩菲爾德步槍(MLE)成為1,500把半自動步槍,並在1942年裝備國土防衛軍。
查爾頓自動步槍有兩種版本,分別是澳大利亞Electrolux公司以英國Lithgow生產的SMLE Mk III*步槍的改裝版本,及紐西蘭本土的改裝版,紐西蘭版本裝有前握把及兩腳架,以上兩種版本皆採用相同的自動裝填原理。大部份查爾頓自動步槍在二戰後在一次大火中燒毀,只有少數保留於紐西蘭的懷烏魯陸軍博物館(Waiouru Army Museum)、奧克蘭戰爭紀念館、澳大利亞的Singleton步兵博物館及英國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中。
卡賓槍
主條目:德利爾卡賓槍
德利爾卡賓槍(De Lisle Carbine)由英國人威廉·德利爾(William De Lisle)設計,發射.45 ACP手槍子彈,是英軍在二戰時的手動消音步槍,主要用在暗殺等的秘密任務。
短步槍
簡介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第一次創造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
槍的特點在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垃式槍機,與前端閉鎖槍相比,後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盒性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子彈,比同時代的步槍容量的5發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性強、操作方便的優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中,它迅猛的火力給敵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發展
李菲爾德步槍有多種基本型號,還有基於基本型號持續改進的眾多改進型號,為此採用了煩瑣而複雜的命名方法。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廣泛使用。前槍托與槍口齊平是它外形上最顯著的特徵,擁有多種改進型號,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進型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提高步槍產量的需要,MK.III簡化型於1916年投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大量生產、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英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No.2型:採用0.22英寸口徑。訓練用步槍。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閉鎖)槍機,槍管長660毫米,容量5發子彈的彈倉供彈。也稱為P-14步槍。1916年轉給美國承包商生產並裝備英軍,以彌補步槍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隊裝備步槍數量不足,於是將P-14步槍口徑改為7.62毫米(M1917),大量裝備赴歐洲參戰的美國軍隊。戰爭結束後,英、美軍隊全部撤裝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服役。No.3型結構上已經不屬於李-恩菲爾德短步槍系列,但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一直將它包含在恩菲爾德步槍名錄中。
No.4型:No.1型的改進型,主要改用覘孔式照門,為了更容易生產,簡化了主要零部件,外形上與No.1型很容易區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直進行測試而未投產,1939年英國軍隊選定為制式步槍,1943年之後英軍才廣泛裝備使用。No.4的基本型號MK.I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改進型MK.II主要在韓戰中英軍大量使用。No.4型生產一直持續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縮短型,槍管縮短為520毫米,為了克服槍管縮短導致槍口焰過多的問題,在槍口安裝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用於東南亞戰場。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 | 1895年-現在 |
用戶 | 英國、大英國協、美國、泰國 、阿富汗 |
參與戰役 | 一戰 二戰 中國抗日戰爭 印度支那戰爭 國共內戰 希臘內戰 高棉內戰 韓戰 越戰 古巴革命 中印邊境戰爭 印巴戰爭 北愛爾蘭問題 毛毛運動 第二次中東戰爭 泰寮邊境戰爭 福克蘭戰爭 1979年阿富汗戰爭 其他 |
各型號服役時間表
型號/命名 | 服役時間 |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 (Magazine Lee-Enfield) | 1895年-1926年 |
李-恩菲爾德突擊者型步槍 (Charger Loading Lee-Enfield) | 1906年-1926年 |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I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 | 1904年-1926年 |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II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 | 1906年-1927年 |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III/III*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I/III*) | 1907年-現在 |
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Mk V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V) | 1923年-1926年(試驗型,只生產2支) |
No. 4 Mk I (Rifle No. 4 Mk I) | 1939年-現在 |
No. 4 Mk I* (Rifle No. 4 Mk I*) | 1941年-現在 |
No. 5 Mk I 叢林卡賓槍 (Rifle No 5 Mk I "Jungle Carbine") | 1944年-現在 |
No. 5 Mk 2 (Rifle No. 4 Mk 2) | 1947年-現在 |
7.62毫米2A1步槍 (Rifle 7.62mm 2A1) | 1965年-現在 |
[1]
基本參數
操作:單發手動
口徑: 0.303英寸
彈藥:0.303英寸 R步槍彈(因此,李·恩菲爾德 步槍又稱“英七七”。)
彈匣容量:5發/彈夾(雙彈夾)
重量:8.8磅
全長:1130毫米
槍管長:640毫米
初速:738米/秒
射程: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