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村由來
李默村位於江蘇省泰州市大垛鎮和沈倫鎮的交叉地帶,村子四周還水,兩邊面鄰公路,交通十分方便,以前分為三個村,分別是袁家舍、陸家舍、王家舍,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陸家舍鄰近的村子“穆家堡”現名“薛鵬村”的敵人的根據地,李默同志(1921-1947),因為革命的需要在1947年夏,調任溱潼縣大垛區區委副書記,同年7月30日晚,他在袁家舍南邊的村莊復興莊遭敵人突然襲擊,不幸壯烈犧牲,相親們為了紀念李默,把袁家舍、陸家舍、王家舍,三舍合併,改名為李默村。
李默村的經濟
2007年底,沈倫鎮在李默村周邊的關華復村建立了高效農業 園區,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參股、組建公司、聘請專家等方式發展大棚無籽長茄。通過半年的運作,園區的蔬菜公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顯著。日前蔬菜公司的秋茄已定植結束,半月後將開花結果上市。2010年,李默村改了大部分田地為螃蟹養殖場,為當地一些居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李默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最佳化,基本實現城鎮路道綠化、亮化、美化和鎮通行政村路道硬底化目標;社會治安環境、政務環境不斷改善最佳化,各項事業持續發展。李默村正向構建富裕、文明、和諧的中心鎮目標邁進
風景人物
偉大的李默烈士就是安葬在李默村,大年李默的父親是上海一家藥房的職員。李默隨父母至上海求學。在國小、中學期間,成績一直優良,後至中法工學院深造。抗日戰爭爆發後,李默投身於民族自救的洪流,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38年在工學院參加抗日救國青年團。他秘密組織和動員一批進步學生,反對院長諸民誼的投敵賣國活動。他的抗日活動,引起敵特的注意。1939年冬天,中共地下黨組織通知李默撤離上海,到浦東參加抗日游擊隊。第二年春,奉命到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第二期教導隊學習,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習結束後,被分配到西路一支隊新兵連任副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1941年上半年,他被派到新四軍六師工作,先後任五十一團政治部宣傳幹事,十八旅教導大隊教育幹事,五十四團某連政治指導員。1943年初赴新四軍抗日軍政大學學習,5月畢業,分配到蘇北寶應縣從事地方工作,改名李德山。先後任安宜師範政治輔導員、中共寶應縣委宣傳部幹事、石塘區宣教科長、縣城區委青年科長、中共寶應縣委宣傳部宣傳科長、中共望直區委副書記。解放戰爭爆發後,改任區委書記,後又調任中共秦潼縣大垛區區委副書記。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和當地的民眾打成一片,深受民眾歡迎。1947年夏,李默到敵占區活動。7月30日晚,他宿於復興莊一個老百姓家,被國民黨反動派發現,不幸犧牲。李默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不怕困難,勇於奮鬥,十年如一日,他在1940年給胞弟李靖的信中說:“我是革命的戰士,我是不會疲倦畏懼的,我要勇敢地戰鬥下去,當我一踏進這個戰場,我隨時準備必要時為黨犧牲,假如我犧牲了,我要求你不但跟上來,還要跑到我頭裡……”他犧牲後,李默村人民為了紀念他,將他所安葬的村子“王家舍”和相鄰的村子“袁陸村”合併且改名為“李默村”。解放後,江蘇省省長惠浴宇為李默紀念碑題詞:“人民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