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華,字佩林,自號抱朴居主人。
幼時學畫,亦醉心書法。近幾年,始相對系統學書。臨魏碑、趙孟頫諸貼,尤喜草書,于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愛不釋手。
對草書的一點認識:
書法諸體中唯草書是最能抒發性靈情感的純藝術的一種書體。自其發端的東漢時,就以其藝術魅力令時人痴狂:“齔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竟以杜、崔為楷。”“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甚至到了“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鰓出血,猶不休輟”的地步(東漢趙壹《非草書》)。草書書體與書法藝術本質乃至整箇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神契妙合,使得草書千百來歷久不衰,為歷代書家心摹手追。然而,草書“遠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臨時從宜”的“幾微要妙”(西晉衛恆《四體書勢》)卻常常將草書推至曲高和寡的境地。陳公哲先生《行草書例》自序中云:“字型繼篆隸之後者,本為草書。世人學草多在篆隸真行之後,先工四體已屬匪易,再學草書,又須遍臨各家,融會貫通亦需相當時日。”學草之道,何其難也!
草書濫觴於秦末,發展規範於兩漢,成熟於晉。二王父子將其推至書法藝術的頂峰。王羲之創草訣傳世,後人補充擴大成百訣。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以此訣為寶,延至今日。王羲之亦因創歌訣式表述法,方便了後人記憶且諸體皆能,被後世尊為書聖。
漢至清末,草書從未以正體字的面目成為實用的通用字型,但卻一直使用於民間非正式場合或作為純藝術形式而存在。
至民國,于右任先生慨嘆草書雖經歷代“帝王提倡”,諸多“學者推進”,“既增高其地位,復優遇其作家,更頒布豐偉之官書以資摹習,貢獻形聯之歌訣以便記誦,運用國家至高之權力,以為表率,薈萃歷代草聖之英華,以備參證,凡所謀以推廣之者,可謂至矣;而終難深入民間,以宏其用。”於先生深究其原因乃“客觀之原則不足,系統之組織復疏,斯難以堅天下之信,滿天下之望。”遂發宏願,廣草於天下,募精草學者諸君,創草書社,廣泛蒐集百千草書資料,海選字形,以實用為目標,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並依據以統一部首書寫為特徵的部首代表法創標準草書。於先生以簡化記憶,立標準草書說恩澤當代,人尊髯翁為草聖。
于右任先生學問之道、為人之道,令人高山仰止,先生“廣草於天下”之宏願迄今仍鼓舞著百千書林同道,學草、識草、寫草,不斷探索著各種以標準草書為基礎的多種書法藝術形式。
本人初涉此道,已然不能自拔,沉醉其中,盼望能有更多師長指教、能有更多機會深入學習。
個人書法作品曾參加西安市政協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書畫展、海峽兩岸“和在中國”書畫展。
個人在單位、同事間也對書法,尤其草書多做推廣、宣傳,以個人微薄之力,宣揚最具中華傳統文化表征的中國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