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衛祠堂的傳說源於清代,在當地民間世代流傳至今。李衛祠堂遺址在大沙河鎮駐地岳莊村西南祠堂村。該村除李姓外,還有外姓居民長期在此居住,現已是幾百戶人家的村落.
相關介紹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時年52歲的李衛,得了一場重病,經多位御醫醫治,效果都不明顯,乾隆皇帝知道李衛康復無望,想到他的後事,便徵求李衛本人的想法。李衛心想,我雖為豐縣人,但多年為官,都在外地奔波,很少與家人親近,我的身體已不適應理政,再不能為朝廷與國家效力,何不如回老家和家鄉人團聚。乾隆皇帝得知李衛死後想葬在家鄉的想法,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在京城找來了有名的風水先生,到豐縣給李衛找塊好墓地。從六十六座樓村開始,向周圍尋找。最後選中了離六十六座樓十多華里的一塊風水寶地。據說葬在這裡,李衛的後世人丁興旺,官員層出不窮。1738年10月22日(乾隆三年)李衛逝世,乾隆皇帝派出內待,親自扶靈,前往豐縣送葬,並命令沿途各州各縣的官員奠祭護送。
李衛埋葬後,在他的墳墓東北方向約一華里處,修建了一座高大雄偉的祠堂,祠堂的旁邊還蓋了李氏家廟。廟裡經常有和尚或尼姑前來進香,每天前來祭祀的人絡繹不絕,整天香火繚繞。
1851年的黃河從安徽蟠龍集決口前,還有一次決口。據人們相傳,東海龍王從黃河征來的黃水一族,浩浩蕩蕩直奔東海而去。老龍王端坐水中央,盡情觀賞兩岸風光,忽然陣前大將軍來報,前面有李衛祠堂攔道,應如何前進?老龍王一聽有李衛祠堂擋道,心中不由一生氣,繼而一想李衛是個清官,為民做了不少好事,咱這次也算積點德吧!於是指示陣前大將軍,繞道而行。故那一次黃河決口,李衛祠堂安然無恙。
李衛家的後人,為了紀念和保護他們的這位先人,從李老家村,遷來幾戶人家住在祠堂旁,專門看守祠堂。1851年,黃河從安徽蟠龍集決口,把李衛祠堂沖的蕩然無存。洪水過後,李姓人重建了自己的家園,但已沒有能力再建祠堂,只是“李衛祠堂”這個村的名字還沿用著。後來外姓氏的人也陸續搬來居住,漸漸的來居住的人越來越多,當今形成了一個有幾百戶人家的村落。李姓的人為了尊重外姓人的情感,和平共處,把李衛祠堂改為祠堂沿用至今。
李衛祠堂的傳說至今仍在當地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