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上冊 序一/王晨作者簡介
簡歷 李莊出生於1918年7月1日,河北省徐水縣人。他一生從事新聞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教育的老一代新聞工作者。李莊於抗戰初期在太行山參加革命,是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先後在《民族革命》半月刊、《勝利報》、《晉冀豫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華北《人民日報》當記者、編輯、編委。1948年,黨中央決定將華北《人民日報》改組為中央機關報,李莊由華北《人民日報》編委進入組建班子,歷任《人民日報》記者、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
業績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特別是抗美援朝期間,李莊采寫了大量被廣為傳誦的著名新聞通訊。如《為七百萬人民請命》、《被人們歡呼“萬歲”的部隊》、《任弼時同志二三事》、《復仇的火焰》、《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等。《為七百萬人民請命》刊登於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號一版,受到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鄧小平
書摘
四十年間三大事 四十不惑,《人民日報》正當不惑之年。1948年~1988年,歷經新中國誕生,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起步,十年內亂大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十三大決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重大事件,我們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黨中央領導下,四十年來(其中約十四個月是在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下),《人民日報》作為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曾經正確地宣傳黨和人民的偉大成就,歌頌萬千民眾的英雄業績;1957年以後的近二十年間,也錯誤地登載過“偉大的空話”,甚至騙人的胡說,後者令人羞於再睹。不惑,意味著清醒和成熟。在全國新聞改革聲中,報社迎來發揚成績,總結經驗,大步前進的奸時期。四十年事情很多,我僅想說說我個人認為是《人民日報》幾個關鍵時期的情況和個人的看法,請批評指正。
會師 1949年3月,《人民日報》由平山遷到北平,《人民日報》北平版隨即終刊。當時《人民日報》還是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同年8月1日改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歸屬變了,但未在報上作何聲明,期號也未重新編排。現在看,似乎有些不夠周到。
《人民日報》原是一張地方報,長期在華北農村根據地出版:從農村到首都,從戰爭到和平,從地方報到黨中央機關報,是極大的轉變。社長張磐石和稍後幾個月到報社的總編輯鄧拓都是老革命,長期在農村根據地領導和主持新聞工作,但未在城市辦過黨報。隨報社進城的多數三十歲上下的業務骨幹——組長、副組長(當時的組即以後的部)以上負責人袁勃、安崗、王友唐、郭渭、蕭風、江橫(董謙),賀笠、李莊、田流、金沙、蕭航、林韋、李亞群、華君武、杜波等人,更無在城市辦黨報的經驗,沒有見過這么大的世面。袁勃不久調出《人民日報》,主持《北平解放報》。李亞群是二十年代的共產黨員,當時已五十多歲,不久調到四川工作。
進北平以前,黨給予我們相當充分的思想武裝。時事政策教育,城市政策、紀律教育,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和劉少奇同志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大家學習、討論十分認真。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我們學習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警惕進大城市後的昏昏然,紛紛然。現在即將取得全國政權,搞社會主義,要十分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大家列舉進城後可能犯的各種錯誤,認為必須嚴防貪污、腐化兩大惡行。“這兩顆‘糖彈’絕不能沾。別的錯誤還能在人前檢討,這兩個錯誤說不出口呀!”這種理解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