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唐朝皇帝奉為先祖]

李耳,唐朝皇帝李氏家族以李耳為先祖,將其追尊為帝。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寶二年,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天寶八年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家庭

父: 李敬,天寶二年(743年)三月,唐玄宗下制追尊李敬曰 先天太上皇

母: 益壽氏,李敬妻,天寶二年三月,唐玄宗下制追尊李敬妻益壽氏為 先天太后

子: 李宗,魏國將軍,封於段乾

孫: 李注,李宗子

曾孫: 李宮,李注子

七世孫: 李假,李宮玄孫,漢文帝時期為官

八世孫: 李解,膠西王劉卬太傅

社會評價

外國人論老子

1.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康德(1724-1804)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

2.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1770—1831)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性——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3.德國哲學家謝林(1775-1854)在《神話哲學:中國哲學》中指出:“道不是人們以前翻譯的理性,道是門。”老子哲學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層”。

4.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國社會學家、古典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1864—1920)在《儒教與道教》中說:“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每當道家(道教)思想被認可的時期(例如唐初),經濟的發展是較好的,社會是豐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僅體現在看重個體生命,也體現在看重社會整體的生計發展。”

6.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赫伯特·曼紐什,在《中國哲學對西方美學的重要性》指出:“中國哲學是我們這個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說,這個世界的精神孕育者,應當是柏拉圖和老子,亞里士多德和莊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哲學著作總是習慣於僅提歐洲古代的一些哲學家,卻忽視了老子的《道德經》,從而很不明智地拒絕了一種對歐洲文化的極為重要的源泉”。

7.德國學者克諾斯培說:“解決我們時代的三大問題(發展、裁軍和環保),都能從老子那裡得到啟發。”

8.前德國總理施洛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9.德國詩人柯拉邦德1919年寫了《聽著,德國人》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10.德國人尤利斯·噶爾的1910年寫了《老子的書——來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誨》一書,他說:“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11.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1957年出版的《語言的本性》中說:“老子的‘道’能解釋為一種深刻意義上的‘道路’,即‘開出新的道路’,它的含義要比西方人講的‘理性’、‘精神’、‘意義’等更原本,其中隱藏著‘思想著的道說’或‘語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12.法國傳教士馬若瑟(1666—1735)從《老子》第十四章中發現了:視之不見名曰夷(Yi)、聽之不聞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他認為:“Yihiwei(雅赫維)等於“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華名字。”

13.法國傳教士傅聖澤(1663-1739)認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經》的教義”。他還提出了神道教的觀點,“是否可以說在中國古經中唯一真實的道即代表著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創造及保存者,在本質上與宇宙真主合而為一。”

14.法國第一位漢學家講席雷慕沙(1788—1832)認為:老子的思想與稍後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學派所提出的“學說有無可爭辯的共同之處”。

15.法國哲學家德希達(1930—2004)認為:“整個西方思想與民族精神,都以邏各斯為中心概念。邏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驚人的相似,可以說是‘邏各斯與道同在’。”

16.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兩次諾貝爾獎得主,李約瑟(1900年—1995年)博士在其名著《中國科技史》中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說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詩人的,誠然不錯;但是它至少也同樣強烈地是方術的、科學的、民主的,並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17.英國天文學家沙里斯(M.Shalls)在其1985年出版的《新科學的誕生》一書中認為:“前進的惟一道路是轉過身來重新面向東方,帶著對它的興趣以及對其深遠意義的理解離開西方的污穢,朝著神聖的東方前進。”

18.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1889—1975)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說:“在人類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種哲學,它推斷人類在獲得文明的同時,已經打亂了自己與‘終極實在’精神的和諧相處,從而損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類應該按照‘終極實在’的精神生活、行為和存在。”

19.英國當代哲學家克拉克說過:“現代經濟自由市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為而治”。他還認為:“道家在西方的發展可能與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會表現為宗教運動,而會體現在:挑戰過頭的啟蒙理性精神、非此即彼的簡單化思維原則,提供新話語、新洞識、新範式,影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個人選擇與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義與彼岸宗教信仰並引導我們樹立生態化精神的態度,有助於西方人靈肉二元論的克服和整體精神態度的轉變,道家治療性的哲學對西方人有關真理觀、自我、性別認同等的反思有積極作用,對診治西方虛無主義的頑症具有顯著療效,因而一般性地對西方反思啟蒙的後現代計畫有意義。”

20.英國學者J.M.霍布森在他近作《西方文明的東方來源》中指出:“魁奈思想當中有很多概念受惠於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無為”概念譯成法文的laissez-faire(自由放任)。”

21.英國當代漢學家彭馬田認為:“《道德經》並非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書,它是格言及註疏的集合,前後並無明顯的邏輯順序,這81章猶如一串圓潤的珍珠項鍊:象珍珠一樣,各自獨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則更顯美奐絕倫。”

22.英國學者貝扶理在《道與言》中說:“道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淵源甚久”;“從歷史的觀點上說,道的觀念在中國發展,似乎對基督徒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影響非常明顯”;“因此各種不同譯本的中文《聖經》都告訴我們: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啟示錄》我們讀到:……他的名稱為神之道。”

23.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讚賞道家的生態智慧型,他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型,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24.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說:“現代物理學大廈就建立在一無所有上,從一無所有導出了現在的所有,沒想到的是,近代西方歷經數代花費大量物力財力才找到的結論,在中國的遠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驅。”

25.美國學者蒲克明曾預言《道德經》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他說:“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

26.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1885—1981)在《世界文明歷史》中說:“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要將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搞要”。“老子是孔子前最偉大的哲學家。《道德經》出自何人手筆,倒是次要的問題,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蘊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

27.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評述老子選入《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的評語是:“假如老子的確是《道德經》的作者,那么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在西方,《道德經》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28.美國前總統里根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治國名言,以闡明其治國理念。

29.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

30.美國明道大學校長、道學基金會主席張緒通:“整箇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31.美國漢學家艾蘭教授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的本喻》中概述說:“‘無為’正如水之所為:它缺乏意識不能有‘行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不需任何人為的努力……其是‘無為’的一個側面,由於‘道’也是基於水的意向,故‘無為’亦是‘道’的體現。”

32.美國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卡托研究所副總裁鄧正萊(James A. Dorn),1998年發表《中國的前程:市場社會主義還是市場道家?》一文,他指出:“中國的前程,在於通過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國的自由傳統。《道德經》就是中國的自由憲章。老子關於天道、自由與無為的思想,跟亞當斯密的一樣,既是道德的,也是實用的。說它是道德的,是因為它建立在美德基礎上,說它是實用的,因為它能導向繁榮。按照天道所演化的秩序就是哈耶克所闡發的那種自發秩序。中國的出路,通過縮小國家的規模、擴展市場的規模來走向天道自由主義政治秩序。我認為這個答案就是天道自由主義。”

33.美國管理學大師艾博契特所著《二十二種新管理工具》一書談到管理的過去與未來時,引用了《老子》的“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並議論:“講這幾句話至今已有二千年歷史,它代表見識不凡的管理者長久以來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夠趨近這種道的境界。從某種意義來看,管理者的歷史,也就是試圖實踐這項基本觀念的歷史。”

34.加裔美籍教授羅伯特·蒙代爾,1999年諾貝爾獎得主,享有“歐元之父”稱號,他說:“中國人相信的是道,這種道教的思想實際上在中國的三種主要的思想流派中都存在。道是宇宙運行的方式,是自然的規律,是一種統一的和自發的行動。世界萬物和每一種變化都有它內在的必然性,都是部分的協同的合作來促進一個整體。”

35.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1907—1981)讚賞道家的現代性,他於1968年在《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36.日本當代學者盧川芳郎說:“《老子》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以一種神奇的力量。”

37.日本當代自然派學者福岡正信說:“自然農法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偉大命題的啟發下提出來的。”他還說:“如果我們早聽老子的話,也不致使科技的發展對人類自然環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38.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1894—1989)在回答“你的經營秘訣是什麼”時強調:“我並沒有什麼秘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經常順應自然的法則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這種理念實際上是從另外一方面對老子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一說的充分肯定。

39.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1828—1910)當年曾經說:“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1891年俄國聖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詢問托爾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影響最大。他回答說:受中國的孔子和孟子的影響“很大”,而受老子的影響則是“巨大”。他在1884年3月10日日記里,有這樣的記載:“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40.前蘇聯著名漢學家李謝維奇說:“老子是國際的,是屬於全人類的。”

41.前蘇聯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的林德曾說道家:“宇宙創生於無的可能性,是非常有興趣的,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這個問題似乎是絕對玄學的,但是,我們有關玄學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玄學問題有時卻由物理學給出答案。”

42.俄國漢學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說:“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一切哲學發展的出發點,所有其它中國哲學家的體系,都是在道德哲學體系的各個部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43.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在1996年8月召開的“北京道家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說:“道家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

44.荷蘭著名的漢學家、歐洲漢學會會長許理和說:“道德經在西方人眼中,無論從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別看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典籍,也最富於中國智慧,或甚至更廣泛而言——東方智慧。”

45.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柳存仁,在1996年8月召開的“北京道家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說:“道的根就在中國,儘管道無所不在,但道更在中國。”

46.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指出:耗散結構理論“對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國道家關於自然界中的自組織與和諧的傳統觀點”;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性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47.協同論創始人哈肯在《協同學——自然成功的奧秘》的序言中說:“協同學含有中國基本思維的一些特點。事實上,對自然的整體理解是中國(道家)哲學的一個核心部分。”

48.突變理論的創始人托姆在《轉折點》一文中說:“在老子的理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突變理論的啟蒙論述。我相信今天中國許多喜歡這個學說的科學天才,會了解突變理論是如何證實這些發源於中國的古老學說的。”

49.自發秩序理創始人,奧地利社會經濟學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為,道家“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是其自發秩序理論的經典表述。

50.互補理論創始人,丹麥大物理學家玻爾(1885—1962),在被丹麥王室授以勳章時說:“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難忘的表現在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一些互補關係。”

中國人論老子

1.孔子(前551-前479)見老子歸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子列傳》)

2.莊子(約前369——前286,思想家)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天下篇》)

3.司馬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自序》)

4.司馬遷在《史記》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多自明也”。

5.漢人班固在中考察諸子各派源流時指出:“道家者流,蓋出史官。歷記成敗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王南面之術也。”認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於史官和帝王經驗。《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6.晉代道教大師葛洪認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抱朴子內篇·明目》)

7.晉代哲學家王弼(226-249)說:“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8.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貞觀政要》中說:“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他還下詔令說:“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

9.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御製道德真經疏》)

10.宋太宗趙光義(939-997):“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並在其中。”(《宋朝事實》卷三《聖學》)

11.宋真宗趙恆 (998-1022)說:“《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

12.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在《御解道德真經》頒行的詔書中說:“道無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異,殊途同歸,前聖后聖,若合符節。由漢以來,析而異之,黃老之學遂與堯、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於末俗,不見大全,道由之以隱,千有餘歲矣。朕作而新之,究其本始,使黃帝、老子、堯、舜、周、孔之教,偕行於今日。”

13.宋朝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說:“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雜說》卷上)

14.宋朝文學家蘇轍(1039—1112)說:“言至道無如五千文。”(蘇轍《雙溪集·遺言》)

15.宋朝朱熹說:“蓋老聃,周之史官,掌國之典籍,三皇五帝之書,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語而老子傳之,未可知也。”(《朱子文集·卷三·答汪尚書》)

16.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注道德經》)

17.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莊謂道天地,宋儒謂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論耳,與老、莊之旨何殊?”;程朱道學“理一而不變”為“老、莊之緒餘也。” (《王廷相哲學選集》)

18.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御製道德經序》)

19.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說:道家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20.清末思想家魏源(1794—1857)在《老子本義》中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書也。故二章統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矯末世之弊”。

21.梁啓超說:“道家,信自然力萬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損自然之朴”;“老莊崇虛想、主無為、貴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實際、主力行、貴人事、明政法、重階級、重經驗等”。

22.文學家林語堂(1895—1976)在《老子的智慧型》中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自閃光耀。”他還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23.哲學家金岳霖(1895-1984)在《論道》中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

24.原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張岱年(1909-2004)先生說:“道家,其理論之湛深,思想之縝密,實超過了儒墨兩家”;“老子的道論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這是確然無疑的。”

25.曾國藩提出應“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

26.嚴復(1853-1921)在《老子道德經評點》中說:“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故能‘長而不宰’,‘無為而無不為’。君主之國,未有能用黃老者也。漢之黃老,貌襲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術乎!”

27.陳寅恪先生鍾情於道家自由之精神,他認為,“中國以後若想在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必須一方面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種相反而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

中國文化 根在道家 中國文化 根在道家

28.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且有“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學論斷。

29.胡適(1891—1962,哲學家):“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這個在老子書里萌芽,在以後幾百年里充分生長起來的自然主義宇宙觀,正是經典時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學遺產。”(《中國哲學裡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1959年,第三次東西方哲學家會議)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書》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並蓄,但其中心思想終是那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道’。”

30.聞一多先生早就談到過道家的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體點講,一種巫教。” (《神話與詩·道教的精神》)

31.北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的旗手吳虞號稱,要只手打倒孔家店,視老莊為反專制的“消極革命派”。

32.陳柱約(1882—1926,著有《墨學十論》)認為:“老子之學,蓋一極端自由平等之學也”;“道家之學凡數變。始為革命家,再變而為打倒君主政體者,三變而為無政府主義者”。

33.郭沫若認為:“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二千年來的中國學術界,墨家店早已被吞併了,孔家店僅存了一個招牌”。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回中寫道:“《道德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又是一部兵書”。

34.中國物理學家董光璧,在《當代新道家》中說:“當代新科學的世界觀向東方特別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復歸的特徵,提倡一種以科學新成就為根據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的新文化觀。這是一種基於文化趨同性的世界主義文化觀。”“我確信重新發現道家具有地球船改變航向的歷史意義。黃土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黃顏色和藍顏色調出綠顏色,將產生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的綠色文明。”

35.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

36.台灣大學教授陳鼓應,倡導中國哲學的“道家主幹說和道家的批判精神。道統意識是中華文化的思想核心”,“中國哲學史實際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為主幹,道、儒、墨、法諸家互補發展的歷史。”“因為當前文化發展的共通課題是民主與科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只有道家適宜與民主、科學文化對接”。(《道家哲學主幹說》《中國哲學》)

37.台灣著名學者丁中江認為:“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至少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我個人認為,他的貢獻要超過孔子。”

38.世紀偉人毛澤東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39.著名學者熊春錦,在《圓融中華聖學,復興民族道德》一文中說:“老子的《德道經》,字字是靈符,句句是珠璣。她瑰集了上古時期和周朝末年之前數千年乃至上古中華文化的精華,她是世界人類社會發展史中一切學科的精華。在她的大智慧型中,嚴謹地構成了一部亘古未有、承前啟後、昭示萬代、無出其右的一門絕學。這門絕學,就是道學,就是德學,就是老子大唯物主義和老子唯德主義辯證法。”

40.當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黎鳴,在《人性與命運》中說:老子是迄今人類中最偉大的本體論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觀念,將在今後的世紀中,把希伯萊人的上帝、希臘人的邏各斯(邏輯)最有力地統合在一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之“道”。

41.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抗生說:老子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是第一個提出比較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的哲學,以至整整影響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哲學宇宙論(包括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的發展過程。在先秦時期,老子哲學直接影響了稷下黃老哲學、莊子哲學和申不害、韓非的哲學,也影響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學說,乃至《易傳》和《呂氏春秋》的哲學思想。(《老子與道家》前言)

42.著名學者蕭焜燾,在《再論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中說:“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遠遠超過孔丘。老子是中國第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道德經》是一部不朽的哲學全書。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質、宇宙的構造、生命的奧妙、人類的秉性、社會的生成。……他高瞻遠矚,深入解剖人生,積極介入人生。……冷靜地睿智地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質與規律,那就是‘道’。”

43.武漢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蕭萐父,在《道家學風述要》一文中說:“道家學風體現在學術史觀與文化心態上,更有一種恢弘氣象。從總體上與儒、墨、法諸家的拘迂、褊狹和專斷相較而言,道家別具一種包容和開放的精神。《老子》是人類文明智慧型的源頭活水,老子的道是本體,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規律,是有和無的自然統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發展的過去和未來,是全部的經歷和本根,這個經歷包括了無機、有機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類精神文化世界。故而宇宙之無和有以及發展規律都是道本身實現過程之體現,人類認識領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領現代科學的革命騰飛。科學前沿的問題都等待用道的智慧型去解決。”

44.中國學者黃友敬在《老子傳真》一書中說老子:“他將中華先祖從太古時流傳至黃帝以來的大道,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從實踐和理論上,從修身和治世上,都推進到一個劃時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將他和中華民族的先祖黃帝並稱‘黃老’,他是當之無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傳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際,察萬物之情,通古今之變,應人生之事,證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聖之道。《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

45.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胡孚琛先生在其《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一文中指出:“道學文化是人類唯一保存下來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原生態文化,它是人類最初的文化,也必將是人類最後的文化。新道學文化的創立是中國文化的第三次重構,也是世界上‘第二軸心時代’普世文明的發現。現代人類社會有必要借鑑道家的自然生態文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詮釋和創新,將現代西方文化的精華接納進來,創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文化,以解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

46.著名哲學家牟鍾鑒在《老子的道論及其現代意義》中說,“老子所說的‘道’,有三大特徵:第一,從發生論的角度,突出一個‘生’字,指出道乃是萬物生命的總源泉。第二,從本體論的角度,突出一個‘通’字,指出宇宙萬物相聯繫而存在。第三,從價值論的角度突出一個‘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會人生的正路。”他還說:“不讀《老子》不足以談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已成為國際學界的共識。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豐碑,諸子百家環繞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潤,用大道而生輝。”

47.武漢大學教授宮哲兵在《唯道論的創立》一書的自序中就寫道:“我認為中國古代具有極豐富極有價值的哲學,它就是唯道論。”“老子的道論與他同時代的其它道論是不同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範疇。”

48.海爾老總張瑞敏稱:“無為和有為的關係,不光對企業,對所有部門都一樣,其實是非常關鍵的。所謂無為,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無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業當成一個人的話,它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艘船的話,它就是羅盤。在這個無形價值觀的指導下,可以產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如果能做到‘無為’,則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有形的東西生於無形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