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登科,山西農業大學果樹學本科畢業。現任山西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國家棗種質資源圃負責人。兼任山西省乾果首席專家、中國園藝學會幹果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分會理事、中國經濟林協會棗產業工作組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棗種質資源和育種。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和2006年8月至11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和省留學辦派遣,以訪問學者和高訪身份赴日本合作研究交流。
自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從事果樹矮化砧木育種、葡萄新品種選育、棗種質資源和育種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其中主持承擔項目15項、主要參與項目10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共獲9項科研成果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著作4部,地方標準制定1個。先後選育出SH和J系蘋果、K系梨矮化砧及早黑寶葡萄、冷白玉棗新品種。近年新選育出2個抗病、抗裂的乾鮮兼用新品種金谷大棗和晉贊大棗,可望解決生產中存在的裂果漿爛問題。負責的國家棗種質資源圃現已成為科技部、農業部的棗種質資源平台建設、收集保存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是我國唯一的占地面積最大、種質數量最多、遺傳多樣性最豐富、基礎設施完備、儀器設備齊全、研究手段先進和管理技術一流的現代化國家棗種質資源圃。現已成為開展科學研究、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基地、試驗示範和展示基地、人才培養和科普教育基地。
主要研究課題
1、科技部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國家棗種質資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試點建設’;
2、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國家棗種質資源的更新復壯和資料庫建設’;
3、科技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優質耐貯抗病晚熟棗冷白玉中試示範’;
4、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棗新品種選育’;
5、國家林業局行業科技項目‘棗樹裂果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研究’;
6、農業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國家果樹種質太谷棗資源圃’;
7、農業部科技基礎工作專項‘西北乾旱地區抗逆作物資源調查’;
8、省科技廳科技攻關項目‘棗抗裂優異種質發掘和創新研究’;
9、省歸國留學基金項目‘棗抗病抗裂制乾優良品種選育’;
10、省自然基金項目‘棗高營養種質資源的篩選和鑑定評價’。
主要科研成果獎勵
1、棗育種技術創新及系列新品種選育與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
2、棗林高效生態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
3、棗優異種質發掘、創新與系列新品種選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
4、棗林害蟲生態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
5、歐亞種多倍體葡萄新品種早黑寶及示範推廣,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
6、植物殺蟎活性物質的研究與示範,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
7、葡萄多倍體化學誘發育種方法,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
8、蘋果砧木矮化機制及預選新方法,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
9、棗種質資源本底多樣性和技術指標體系及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級證書,2009年);
10、紅棗優良品種推廣和示範基地建設,省農村技術承包一等獎(2006年);
11、紅棗大面積豐產技術示範,省農村技術承包二等獎(2004年)。
主要著作和論文
1、棗種質資源描述規範和數據標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主編。
2、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7,編著。
3、國家種質資源圃保存資源名錄(棗),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5,9,編著。
4、SH系蘋果矮化砧經濟性狀及生理特性研究,園藝學報,1991。
5、J系列蘋果矮化砧生產性能研究,中國果樹,1992。
6、梨K系矮化自根砧木的選育,中國果樹,1997。
7、再植果園中蘋果營養成分研究,營養學報,1998。
8、SH29蘋果矮化中間砧利用研究,中國果樹,2002。
9、落葉果樹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進展,果樹學報,2002。
10、日本山葡萄的形態和遺傳學變異研究,日本葡萄和葡萄酒學會志,2002。
11、棗不同器官愈傷組織誘導及胚狀體的發生,果樹學報,2004。
12、高質量棗基因組DNA提取方法,分子植物育種,2005。
13、棗胚培技術體系的建立,園藝學報,2005。
14、棗園生態系統中害蟲與天敵群落演替規律的研究,套用生態學報,2005。
15、棗園間種牧草對節肢動物群落營養層與功能團的影響,生態學報,2006。
16、棗合子胚體細胞發育過程的觀察與比較,分子細胞生物學報,2006。
17、間種牧草對棗園捕食性天敵與害蟲群落動態的影響,生態學報,2006。
18、不同棗林棗黏蟲天敵功能團的組成與動態,生態學報,2008。
19、間種牧草棗林割草對樹上昆蟲群落結構及動態的影響,生態學報,2007。
20、棗園間種牧草對樹上天敵功能團的影響及其作用評價,林業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