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仙

李渡仙(1902年-1943年),原名李鳳橋,棗強縣李舊路寺村人。民國9年(1920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在此讀書期間,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並聽過鄧中夏報告,接受了共產主義學說。民國12年(1923年)與李楚離、王斐然、劉官諤(棗強縣張平樓村人)、吳洪鈞(棗強縣大波羅村人)同時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共產黨員。同年6月,又一起加入國民黨。

李渡仙(1902年-1943年),原名李鳳橋,棗強縣李舊路寺村人。民國9年(1920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在此讀書期間,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並聽過鄧中夏報告,接受了共產主義學說。民國12年(1923年)與李楚離、王斐然、劉官諤(棗強縣張平樓村人)、吳洪鈞(棗強縣大波羅村人)同時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共產黨員。同年6月,又一起加入國民黨。
民國13年(1924年)暑期畢業後,他和李楚離、劉官諤一同考入國立西北大學。當時,西北大學只有他們3名共產黨員,通過與同鄉王剛君與西安市共產黨組織負責人呂佑乾聯繫,參加了黨的組織生活。並在黨組織領導下研究革命理論,編印《西北青年》、《雪恥》、《沸血》等進步刊物,進行新文化運動及反帝愛國宣傳活動。
民國15年(1926年)初,他考入北京中法大學中文系。是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後,他參加了於3月18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抗議活動。之後便和李楚離向大西北進發,找馮玉祥部隊從事革命活動。行至歸綏(今呼和浩特)以北,因川資不足又返回北京繼續學習。
不久,李渡仙到武漢某蘇維埃政府工作。民國16年(1927年)8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委任為許昌縣委書記,因組織該縣司堂村一帶農民暴動被反動當局追捕。翌年10月返回原籍,在縣高小任校長。其間廣泛團結進步師生繼續開展革命鬥爭。民國18年,聯合各階層人士趕跑縣教育局長鄭鴻霆,省教育廳為此強令李渡仙離開縣境。於4月到北平參加革命活動。8月1日前夕(當時8月1日為國際反抗日),在參加中共北平市委在和平門外組織的數百名民眾集會遊行時,與50多名遊行者被閻錫山反動軍警逮捕,後經黨組織營救於10月獲釋。出獄後先去西安,後於民國22年冬返回棗強縣任教師。
民國27年(1938年)上半年,他赴南宮冀南軍政幹部學校學習。之後相繼擔任景縣、棗強縣抗日民主政府秘書。民國29年,調任冀南行署參議,仍在棗南一帶活動。棗南第二抗日高級國小曾特聘他為政治教員,主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以及李大釗的革命事跡,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期間,他和行署秘書主任艾大炎經常活動在大營附近,在民國31年“9.12”日偽“大掃蕩”中,曾掩護艾大炎脫險。在他影響下,全家主要成員都參加了抗日鬥爭,其弟李鳳皋被敵人殺害;其子李濟參加了八路軍,曾任二縱四旅作戰科長,後在解放定陶戰鬥中犧牲;每逢邊區或冀南區領導人宋任窮、楊秀峰、郭魯、陳再道等在他家聚集開會,其家屬便在門外放哨掩護。
民國32年(1943年),李渡仙在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病情日益加重,於當年8月不幸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