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浹

歸田後,遊覽山川,與同里程先貞、趙其星、李源相互往來,切磋詩文,會酒吟詠。 到晚年,在第宅內築一室,名“陶庵”,貯書數千卷於其中。 王士禎在《陶庵詩選序》中言:“君(李浹)古詩大抵原本於陶,而雜采諸家之美。

李浹(生卒年不詳) 字孔皆,一字霖瞻。德州人,清順治二年(1643)科舉人,三年(1646)中進士,知延慶州(今甘肅慶陽縣東北四十里),以“才識具優”,調補湖南茶陵州知州,後因行政上失察,被降為山西芮城縣令。到任後,在蒲州(今山西蒲縣)知州的合作幫助下,盡力將規定的、不合理的多餘丁銀,給予免除,深受民眾歡迎。面對山西大同兵變,與山西河津縣知縣李源,懷揣任印,密密穿過要塞,渡河到陝西請兵。大同兵變平息後,以擅離職守,被掛吏議歸。歸田後,遊覽山川,與同里程先貞、趙其星、李源相互往來,切磋詩文,會酒吟詠。到晚年,在第宅內築一室,名“陶庵”,貯書數千卷於其中。四周種有竹木,自由自在地往來行走其中,卒年80歲。著有《陶庵集詩稿》、《年譜》行於世。其文,瀟灑曠達,胸懷寬廣,素行高潔,既關心滄桑大事,又有讀書人的懿行高節;其詩,清麗博識,大有出神入化之妙。王士禎在《陶庵詩選序》中言:“君(李浹)古詩大抵原本於陶,而雜采諸家之美。此其能自名一家,而可傳於世之疑也。”潘次耕亦云:“先生(李浹)詩不隨時趨,亦未嘗規撫右人蹊徑,清真雋永。字句外嘗有餘味,精到處不減張曲江、陳正夫,而天然超詣得柳州左司為多”。如他的“歷歷牙牆插浦間,海門湖接九河彎。西來一派朝宗水,經過千山與萬山”《長河偶記》之詩,既師法漢魏,又效習三唐,並且還有自已的開拓與創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