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霖[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

李沛霖,第11 屆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 。19歲當上教師,澳門教育的領軍人物之一。在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議員期間,李沛霖為教育奔走建言:“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讓我們的後代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基本信息

求學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時,李沛霖剛滿一歲。那時的他,尚不知他的生命軌跡會與祖國大陸有著如此深的交集。

1966年,李沛霖中學畢業。由於澳葡政府興教辦學停步不前,澳門一直沒有高等學校,學生要接受高等教育就只能走出澳門。另一方面,當時民間為了解決社會的教育問題,包括教會、工會、商會、同鄉會及慈善團體等民間機構相繼辦起學校,九成以上的華人子弟在此就讀,成為澳門基礎教育的主體。這些自籌經費的私立學校,為了方便學生到外地深造,形成了多種學制,包括中國內地學制、台灣學制、香港學制、葡萄牙學制。其中採用中國學制用中文授課的學校占80%以上。

但對於李沛霖來說,出國家裡沒條件,台灣不願去,當時的香港又因為學位緊張,只招收本地學生。他的面前只有一條路——回大陸求學。

然而在下定決心後,事情又有了變化。這一年,中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無奈之下,李沛霖就讀的濠江中學專門為他們創設大學預科班,希望在一年的時間內,豐富學生知識,爭取能夠在1967年考上大學。而李沛霖,也因此成了澳門第一批“老三屆”。

豈料次年,大陸正式宣布停止招生,年僅19歲的李沛霖只能出來工作。幸運的是,由於品學兼優,李沛霖被留校任教,開始踏上教育之路。

參政議政

20年致力推動教育改革

雖然教學成績一路優異,但“自己知自己事”的李沛霖,除了從未間斷的自修之外,一直在尋找機會彌補“非專業”的不足。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把握時機,李沛霖等人終於得償所願,爭取到華南師範大學到澳門開設成人高等教育班。由此,李沛霖開始了邊工作、邊上課的進修階段,並順利獲得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士學位;隨後又修畢暨南大學與香港大學合辦的社會學專業本科課程,獲法學學士學位。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澳門經濟騰飛,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澳葡政府逐漸加強對教育的管理,相繼出台一系列完善教育制度的法律和法令,加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澳門的教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此時的李沛霖,已由教育一線進入管理一線,並逐步開始參政議政,從而看到了發展背後的隱患。當時除少數的官立學校由政府一力承擔經費外,占據基礎教育大頭的私立學校仍主要依靠收取學生學費維持日常運轉,這就導致了私立學校辦學條件差、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而絕大部分的澳門市民,也因此承擔著納稅和繳交學費的雙重負擔。

借著參政議政的渠道,李沛霖將這些問題向政府反饋。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加大對私立學校的資助,並增加對私立學校教師的津貼,力圖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1995年,澳門開始實施7年免費教育,1997年推行10年免費教育,私立學校可以選擇加入免費網,從而使私立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建言教育

制定中長期規劃最佳化資源配置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在澳人治澳後,特區政府更為關注適齡兒童的教育問題。這一點,李沛霖深有感受。

“對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了,發放學校津貼、教師津貼、困難學生資助甚至家長津貼,免費教育也從10年延伸到幼稚園和高中階段的15年,確保每個適齡兒童都能讀書。”李沛霖說,在資金投入之外,政府不斷創造條件使教師不斷進修,跟上社會進步的腳步。

然而在欣喜之外,為教育操勞大半輩子的李沛霖,心中還有一些顧慮。澳門教育的“先天不足”,使得其即使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仍然存在學校規模參差不齊,教育基礎差等問題。以高等教育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才出現第一所大學,至今已20多年的時間,仍處於由新生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未成體系。而目前高等院校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有校無園”,這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如今澳門大學計畫在橫琴島上1.9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新校區,李沛霖認為,這是澳門高等教育的一個轉折。

“當前政府必須思考澳門教育要怎么走,清晰定位然後制定中長期規劃,才能更有效地促使教育朝優質化、現代化發展。”李沛霖說。

李沛霖 李沛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