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沛文1925年考入廣東大學學習,1927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普度大學、愛歐華大學肄業,後轉入康乃爾大學研究院專攻果樹學,並在加州大學修讀柑桔栽培學,至1932年獲碩士學位回國。
李沛文在教學、科研上的主要成績有:創建柑桔育種研究室,設立潮汕柑桔試驗場,研究選擇優良無病母樹方法以防治柑桔黃龍病; 在東莞建立機耕農場作為廣東省農業機械化示範農場;研究柑桔果實貯藏,主持“水果貯藏保鮮”課題,提出冷藏適溫解決水腫病、抑制甜橙褐斑病措施。主持國家攻關課題“荔枝保鮮貯藏運輸研究”(1983)、主持“荔枝花芽分化期間內源激素變化”課題。參與建議創建農科所(今農科院)。
李沛文提倡百家爭鳴,注意與各方面建立廣泛聯繫和交流。在 辦學上盡智竭慮、兢兢業業;教學和科研上治學嚴謹、基礎深厚、學識廣博。教育論文有:《談談放手貫徹“百家爭鳴”中的一些障礙》,《現代農業及目前廣東農業科學技術的幾個問題》;科研代表作有:《柑桔貯藏試驗》(上、下篇)、《柑桔果實在冷藏中出現“水腫病”的一些規律》。他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和農業科學家,是我國果品保鮮學的奠基人之一。
學術成果
李沛文(1906—1985)
李沛文,果樹學家、農業教育家。畢生從事農業教育事業,長期擔任教學領導職務,為發展我國農業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創建了高等院校農產品貯藏加
工專業,是我國果品貯藏保鮮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李沛文,字質生。1906年12月16日出生於廣西蒼梧縣大坡山墟料神村。其父是我國已故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濟深先生。他幼年生活在農村,家鄉盛產沙田柚、荔枝等水果,故從小對果樹就有感性認識。1921年就讀於廣州南海中學,後轉入廣東高師附中。1925年考入中山大學預科。1927年赴美國留學,在普度(Purdue)大學、依阿華(Iowa)大學肄業,後轉入康乃爾(C0rnell)大學研究院專攻果樹學,並在加州大學修讀柑桔栽培學,1932年獲科學碩士學位。1933年回國後,在浙江大學任教,1935年初受聘於嶺南大學,任農學院園藝系教授,該系後改為植物生產學系,李沛文任系主任。1938年,抗日戰爭的烽火波及廣州,嶺南大學遷至香港。1941年秋,嶺南大學農學院原院長古桂芬逝世,李沛文接任院長。後來嶺南大學農學院又因日本侵略軍侵占香港而遷往粵北山區的坪石。當時日機到處狂轟濫炸,李沛文以事業為重,毅然拋下妻女,不畏艱險,隻身奔赴粵北,主持農學院工作,與教職員工一道堅持教學。有不少名教授受其影響,亦紛紛應聘前往執教。抗日戰爭後期,日本侵略軍進兵粵北,坪石受到威脅。農學院師生在李沛文的率領下,雖輾轉于山區中,但仍堅持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他的獻身精神影響下,全院師生團結一致,同甘苦,共患難,終於度過險境,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至今,每當嶺南大學校友聚會,回憶起當年的艱險歷程時,坪石校友無不為此引以為榮,對李沛文更是倍加懷念。
1945年後,嶺南大學遷回廣州,李沛文仍任農學院院長,致力於恢復教學和科研工作。他特別關心我國柑桔的發展,認為廣東的潮州柑品質優良,不亞於國外品種,惜因栽培技術落後,且受致命的黃龍病之害,以至有日漸衰落之勢。在抗日戰爭前,他就決心振興廣東柑桔業,首先進行良種母本樹的調查和病蟲害防治試驗。1937年冬,在盛產柑桔的潮安縣鸛巢鄉成立了柑桔育種研究室。後得潮汕實業界人士鄭壽芝的資助,於1939年春又在潮陽縣成立潮汕柑桔試驗場。他一方面從美國邀請林孔湘、鄭天熙、黃昌賢等專家回國進行研究工作;一方面在吳紹彝、王浩真、謝黃、陳華仁等的協助下,選出大批優良母株供繁殖之用。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為廣東潮汕、博羅楊村柑桔場及其他地區柑桔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對危害兩廣柑桔的黃龍病防治一直縈念於懷,不斷尋覓解決的途徑。50年代後,李沛文儘管因工作需要而轉向果品貯藏學的研究,但他仍以極大的熱誠支持黃龍病研究專家林孔湘的工作,極力為他創造條件,深得林孔湘的敬佩,視李沛文為良師益友。
李沛文深感國內農業落後,認為我國數千年來所採用的犁耙耕種應儘快實現機械化才能大面積提高生產。1948年5月間,他利用任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的職務之便,設法從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駐廣州辦事處爭取到廣東農墾處主任之職,從而在廣東省東莞縣的馬鞍圍成立了示範性的機耕農場。1949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在撤離大陸之際,命他將所有物資轉移到海南島。李沛文對國民黨的統治早已不滿,為保留難得的設備,他拒不執行命令,暗中授意其手下人將汽車和農械的輪胎及重要零件拆除,使這批物資無法轉移。為此激怒了國民黨當局,在一次會議上突然將他扣留。幸得嶺南大學及社會知名人士多方奔走營救和他在學術界及社會上享有的較高聲譽,國民黨特務才未敢下毒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以獲得新生的激情投入祖國的建設。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他率領嶺南大學農學院全院師生,與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及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系合併成立華南農學院(現為華南農業大學),他歷任副院長、副校長。院系調整後,因工作需要,他轉向果蔬采後處理和果品貯藏保鮮的研究及教學。他將南方的熱帶、亞熱帶果品北運並遠銷蘇聯和東歐各國。1978年他主編了《果品貯藏加工學》教材。除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外,他還主管學校的後勤工作,為振興祖國的農業教育事業默默地耕耘著。李沛文一生辛勞勤奮,於1985年與世長辭。
李沛文在留美期間已注意到果品貯藏保鮮的重要性,他目睹我國水果貯藏技術落後,各地果農只憑祖傳經驗保存果品,缺乏科學的依據。他回國任教後,即開展了柑桔的貯藏研究工作,1936年和1942年在《嶺南農刊》上先後發表了2篇關於柑桔貯藏的論文。這是我國較早時期關於水果貯藏的研究報告。1953年,他在柑桔貯藏保鮮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提出了廣東幾個主要柑桔品種(甜橙、蕉柑、椪柑等)的貯藏適溫,指出了柑類果實不耐低溫的特點,發表了《柑桔果實在冷藏中出現“水腫”病的一些規律》,《柑桔貯藏試驗》等論文,並確定了各種果實受冷害的臨界溫度。廣州、北京、上海、天津各地的果品公司紛紛採用了此項研究成果,免除了柑桔果實在貯藏時“水腫”病的發生,為此,該成果於1975年獲廣東省科技成果四等獎。1989年農業部又頒給科技進步三等獎。“六五”期間,由李沛文主持的采後生理研究室,承擔了“水果貯藏保鮮”的國家攻關項目,從另一角度研究柑桔果實在貯藏期間的冷害問題,提出了甜橙褐斑病的發生是不適宜的低溫及其所激發的內源乙烯所致;並研究出採用貯前預處理防止病害發生的方法。在商業部主持的鑑定會上。
50年代初期,我國外貿部和商業部共同提出南果北運和出口蘇聯,他接受任務後與廣東省果菜公司合作,選擇香蕉和柑桔作為北運出口對象,親自到水果產區舉辦技術訓練班,參與果實的採收、包裝等采後處理全過程。李沛文把他多年來研究貯藏保鮮的技術成果套用於生產上,成功地將香蕉、柑桔運到蘇聯和東歐國家,為我國熱帶、亞熱帶水果開創了北運外銷的道路。
對荔枝的貯藏保鮮技術,李沛文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先把采後僅能存放2~3天的荔枝運銷到世界各地當作他畢生的願望。他受古代果農鑿竹藏果的啟發,憑著紮實的理論基礎,在50年代就開始了低溫自發性氣調貯藏保鮮荔枝的研究,到1963年已能將荔枝保鮮一個月。在他的指導下,廣東省出口公司將貯藏一個月後的荔枝出口香港。《羊城晚報》還發表了題為“千年兄弟喜相逢”的文章,表示人們對成熟期不同的荔枝、龍眼能在同一時期上市的讚許。然而,李沛文並未因此而停步,他繼續研究廣東盛產的幾個主要荔枝品種的貯藏性、褐變原因以及采後貯藏適溫、包裝形式等一系列處理技術。80年代初,終於取得了貯藏壽命50天以上,大規模生產性貯運達35~40天的成果。為此,他獲得1985年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進步二等獎。
80年代初,在李沛文的指導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對荔枝花芽分化與激素關係進行了研究,測得分化期間各種激素的含量變化和對分化的影響,採用施加外源激素,有效地促進了荔枝的開花、結果。此項成果,對克服荔枝的大小年起到了重要作用,獲得199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培養人才
李沛文畢生致力於農業教育,培育了大批人才。他授課時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語言精練,把科學與藝術和諧地統一於教學之中。他開設的“果樹園藝學”,就把植物生理學教授寇狄斯(O.F.Curtis)的理論貫穿其中,並指導學生進行果樹生理方面的畢業論文。這在當時農業科學還比較落後的30年代較為少見。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在園藝系中要增設“果蔬貯藏加工學”課程。李沛文勇挑重擔,他一邊參照蘇聯的教材,一邊以大量的一手材料作補充,組建了果蔬貯藏教研室。爭取到輕工部、農業部的支持,建成60平方米的小型實驗冷庫。60年代初,又新建成約200平方米的中型冷庫,冷藏、速凍俱全,為教學、科研創造了條件。至80年代,這一冷庫的設備仍是我國農業高校中唯一頗具規模的冷藏設備。
1978年,李沛文受農業部之委託,重編《果品貯藏加工學》教材。作為主編,他廣泛組織全國各農業高校及有關生產流通部門的人才,並徵集和吸收了他們的意見,打破了沿襲蘇聯教本的框框,在充實基礎理論的同時,編入了我國果蔬貯藏加工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從而充實和提高了原有教材,受到教學和生產單位的歡迎,並一直沿用至今。
李沛文重視學科發展新動向,善於吸收新成果。在組織編寫教材的同時,還向領導部門建議在農業高等院校成立農產品貯藏加工專業,以便儘快培養人才,建立產後服務隊伍,做到產前產後一體化。他的建議得到了領導部門的重視並被採納。不久,“農產品貯藏加工”、“食品工程”、“食品科學”等專業在各高校相繼成立。1983年,華南農業大學成立“農產品貯藏加工”專業,為籌集開辦經費,他團結全室人員,以身作則,組織教師下鄉搞科技服務,既鍛鍊了教師又籌集了經費,擴充了實驗室。他還有計畫地選派教師到國內外有關院校進修學習、考察,提高教師水平。由於他的努力,該專業13名教師開出16門課程,其中4門為研究生開設,承擔了5項國家攻關課題,2項省重點項目,成為一支有一定實力的教學、科研隊伍,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了貢獻。李沛文以“面向社會經濟建設,艱苦奮鬥創建新專業”的成果獲得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教工作中,他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幾十名碩士研究生。其中有些已成為專家、教授,有些是生產或教學部門的領導。如在國外任教的林書洛教授、美國賓州大學植物學教授陳長敬,我國蔬菜育種專家李鵬飛、植物病理學家范懷忠等都曾受教於李沛文。
李沛文在漫長的教學、科研生涯中,深深體會到教學和科研離不開後勤工作,搞好後勤工作,又離不開“後勤部長”。因此,他對後勤事務,總是不厭其煩,事必躬親。在改善學校供水、建設教學用煤氣房,建立電子顯微鏡室、人工氣候室及電子計算機等高級儀器設備的中心實驗室等工作中,無不親自操辦。1980年,經他聯繫,華南農業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結成姊妹學校。他廣泛聯繫海外人士、港澳同胞,為學院增添了一套語言實驗設備。1981年,他爭取到一筆世界銀行貸款,並親自擔任貸款項目的負責人,規劃貸款的使用,力求發揮最大效益,而由他直接主持的教研室和研究室卻並未因此而獲取分文,他那大公無私的精神是有口皆碑的。同時,他又爭取到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撥款,在華南農業大學建立了亞太地區蠶桑培訓中心,為第三世界發展蠶桑事業服務。
李沛文在做好該校工作的同時,凡對我國農業科學發展有利的事,他都視為份內工作,積極參與。1952年底,以華南農學院名義,向有關領導部門建議,成立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獲政務院和廣東省政府批准,任命廣東省林業廳廳長王更生為籌委會主任,原華南農學院院長丁穎和他為副主任。經批准,李沛文立即投入了繁重的籌建工作,一面向當時省委書記陶鑄爭取經費;一面親自參與建築房舍、招聘科技人員、擬定研究項目等具體工作。當該所發展成農業科學院後,他又致力於柑桔研究所和果樹研究所的建立工作(現兩所合併)。
李沛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逝世後,由他的學生髮起,於1986年成立了“李沛文農業科學基金會”,並得到社會各界及在國外學生、好友的支持。該基金會著重幫助年輕一代的農業科學工作者、教師、學生等。李沛文的愛國心、事業心,為振興祖國農業的獻身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奮勇前進。
主要事跡
1906年10月16日 出生於廣西蒼梧縣。
1925年 考入中山大學預科。
1927年 赴美留學,先後在普度大學、依阿華大學肄業。
1932年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獲科學碩士學位。
1935—1941年 任嶺南大學園藝系教授、植物生產學系主任、英德農場場長。
1941—1952年 任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
1952—1985年 任華南農業大學(原華南農學院)副校長,兼園藝系果蔬貯藏加工教研室和果蔬采後生理研究室主任、華南農學院佛山分院及惠陽分院院長。
1952—1958年 兼任廣東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64—1968年 兼任廣東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柑桔研究所所長。
1956—1985年 任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
1979—1985年 任廣東省製冷學會理事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屆顧問。
1985年4月16日 在廣州逝世。
主要論著
1 李沛文.果樹之肥料試驗.嶺南農刊,1935,1(3):173—184.
2 李沛文,王浩真.柑桔貯藏試驗(上篇)——窖藏試驗.嶺南農刊,136,2(2—4):241—283.
3 李沛文,王浩真.柑桔貯藏試驗(下篇).嶺南農刊,1942,3(!):9—12.
4 李沛文.荔枝的氣體貯藏.山地果樹栽培研究(李來榮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6.
5 李沛文等.柑桔貯藏試驗.果樹通訊,1973,4(3):34—37.
6 李沛文等.柑桔果實貯藏試驗.柑桔科技通訊,1974,14(3):23—27.
7 李沛文.防腐保鮮是保證水果豐產豐收的一個重要環節.果樹通訊,1974,9(4):1—3.
8 李沛文等.柑桔果實貯藏試驗三年總結.廣東農業科學,1975,6:27—31.
9 李沛文等.柑桔果實在冷藏中出現“水腫病”的一些規律.柑桔科技通訊,1978,30(3):50—52.
10 李沛文.現代農業及目前廣東農業科學技術的幾個問題.廣東農業科學,1979,28(1):6.
11 Puiwan Lee(沛文·李).Temperature—cold injury curves of stored oranges.Hortscience,1980,15(3):400,June.
12 李沛文(主編).果品貯藏加工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13 李沛文.南方水果貯藏保鮮的幾個問題.中國果品研究,1982,4(2):2-3.
14 陳維信,李沛文,蘇美霞.荔枝氣調貯藏的研究.華南農學院學報.1982,3(3):54—61.
15 黃曉鈺,李沛文,李作梁.香蕉冷害症狀及生理指標和有效防寒措施的研究.華南農學院學報,1982,3(4):1—12.
16 梁立峰,李沛文,季作梁.荔枝大小年樹營養芽及花芽分化與細胞分裂素的關係.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85,6(3):1—8.
17 江建平,李沛文,蘇美霞.荔枝果實在發育和采後的乙烯產生及其生理作用.植物生理學報,1986,12(!):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