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繡

李永繡是一位1962年出生的教授,畢業於江西大學化學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男,南昌大學教授,1962年生,1982年畢業於江西大學化學系並留校任教。1988杭州大學獲碩士學位後回江西大學稀土化學研究所工作,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批准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

主持完成國家基金項目2項,省基金和教育部骨幹青年教師資助項目5項,省科技廳和教育廳項目3項,獲發明專利1項,並使所有鑑定成果和發明專利實現了工業套用。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SCI、EI、ISTP的檢索論文30餘篇。

代表論文

(英文題目論文略)

李永繡,黎敏,何小彬,辜子英,胡平貴,周雪珍, 碳酸氫銨與氯化釔反應及結晶產物的組成和晶相類型,無機化學學報,2002,18(11):1138-1142

李永繡,閔宇霖,周雪珍,游效曾,有機-無機雜化凝膠法合成YAG:Ce3+螢光粉的包膜和穩定性,無機化學學報,2003,19(11):1169-1174

丁家文,李永繡,黃婷,羅賢滿,楊毅,何小彬,鑭石型碳酸釹的形成及晶種對結晶的促進作用,無機化學學報,2005, 21(8): 1214-11217

李永繡,黃婷,羅軍明,周雪珍,何小彬,水菱釔型碳酸釹的形成及聚甘油脂肪酸酯對結晶的影響,無機化學學報,2005,21(10):1561-1565

尹繼先,周雪珍,彭德院,辜子英,胡平貴,李永繡,稀土鋁酸鹽藍色螢光粉前驅體的製備及套用,中國稀土學報,2002, 20(6):601-604

李永繡,陳偉凡,周雪珍,程昌明,辜子英,胡建東,氯化鈉在球形納米氧化鈰製備過程中的助磨和阻聚作用,中國稀土學報,2004,22(5): 636-639

李永繡,胡平貴,何小彬,碳酸稀土結晶沉澱方法,中國發明專利,CN1141882A

主要成果

1982年開始跟隨賀倫燕、馮天澤老師研究江西離子型稀土的開發與套用新技術,取得的多項技術成果已在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區得到廣泛套用,分別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以來,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級課題,完成的“碳酸稀土結晶過程與晶粒控制”項目和“高純稀土產品中氯根含量控制技術”、“碳酸稀土結晶沉澱技術”的綜合水平居國內領先;並在江蘇,包頭和江西等地的數家企業得到套用,分別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西省技術發明三等獎和國家智慧財產權部優秀專利獎。

主要研究

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與多家企業合作從事離子型稀土資源的開發和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研究開發了南方離子型稀土及其它有色金屬資源的開採與套用的全局化技術(集礦山開採、冶煉分離、沉澱結晶、材料製備、綜合回收和三廢處理於一體的新技術),針對離子型稀土開採中的稀土流失問題提出了二次成礦模型,從尾礦滲濾液中回收稀土,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過量稀土流入農田和溝河中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稀土納米材料與拋光技術:完成了“新型稀土拋光粉及超細氧化稀土生產工藝研究”,並建設了超細與拋光材料中試基地。開發的新型稀土拋光粉已銷售到日本、台灣及大陸的鳳凰光學等幾十家國內著名光學加工企業得到套用,產品性能指標已超過進口產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拋光粉物性及拋光過程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在拋光機理上提出了新觀點;相繼開發了拋光粉球形化技術和表面電性調節技術,並用於實際生產。目前,重點在矽晶片拋光技術與漿料化學方面開展研究,開發新型拋光材料及相關前驅體生產技術。

稀土發光材料:在發光材料領域重點研究高效稀土白色LED螢光轉換材料和配合物發光材料。與企業合作開發具有更高要求的稀土螢光材料前驅體,用於稀土節能燈和顯示用高性能螢光粉的開發;承擔了省科技攻關項目研究新型高效高穩定性LED螢光轉換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