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底,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負責新兵訓練工作。1930年春,受中共信江特委派遣,化名廖東海到信江南岸的餘江上、下童和洪湖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6月,任中共餘江五區區委書記。9月,任中共贛東北特委河南分區委組織部部長。1932年7月,代理中共河南分區委書記,先後在餘江、東鄉等縣的30多個村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並成立了東鄉區蘇維埃政府。9月,調任紅十軍副參謀長。1933年1月,任新編紅十軍參謀長。5月,赴德興、樂平等縣開展擴大紅軍工作。1934年11月,調閩浙贛省軍區任副參謀長。紅十軍團北上抗日後,留贛東北根據地堅持游擊鬥爭。1935年5月,在葛源附近作戰時,壯烈犧牲 。
人物事跡
1930年春,李樹華受中共信江特委派遣,化名廖東海,與胡志鵬一道來到餘江上、下童和洪湖一帶,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李樹華以行醫為掩護,走村串戶,並用信江北岸蘇區打倒土豪劣紳、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光明前景,啟發貧苦農民的階級覺悟。四五月間,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李樹華在羅村孫家揭發豪紳地主“放青苗”的高利剝削花招,發動窮苦農民組織起來,開展鬥爭。於是,一個親串親、友聯友的“上名字”鬧革命運動,迅速在貴溪縣的漁塘、九都、三熊、羅村、孫、劉等幾十個村莊裡蓬勃興起。在“上名字”運動中,李樹華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加入共產黨或共青團,並在餘江路底汪家、前舒、資溪茶山、烏石、桐埠等地建立了黨支部。
8月3日,李樹華、汪善居和胡志鵬為配合紅軍攻打餘江縣城錦江鎮,發動餘江南岸洪湖曾家、路底汪家、黃港源陳家、馬咀崖等村農民民眾集合在洪湖曾家待命。因與上級失去聯繫,臨時決定分三路圍攻信江南岸重鎮鄧家埠,奪取敵人武器。在白塔河邊的沙洲上同國民黨警察隊遭遇受阻後,他們便分別率部分農民武裝開展游擊鬥爭,創造了餘江蘇區。餘江蘇區是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1年6月,為策應南岸的革命鬥爭,餘江秘密成立了中共第四、五區區委,隸屬中共贛東北特委。李樹華兼任五區區委書記。
為打破敵人的“圍剿”,擴大蘇區,打通贛東北蘇區和中央蘇區之間的聯繫,中共贛東北省委於1931年9月決定成立中共信江南特委(即河南分區委),以加強對金(溪)資(溪)余(江)東(鄉)農民游擊戰爭的領導。方誌純任中共河南分區委書記,李樹華任組織部長。分區委下轄餘江四、五區,貴溪七區3個區委,共有黨員200餘名。九十月間,方誌純率特委機關工作人員,以武裝工作隊形式,開赴信江南岸,在餘江上童和李樹華取得聯繫,傳達了省委指示。李樹華根據特委指示,進一步發展黨、團員,擴大黨組織,廣泛開展“上名字”運動,發展工農武裝進行游擊戰爭,籌集食鹽、藥材、布匹等物資,支援北岸蘇區,打擊反動勢力,宣傳分田分地分山等主張。隨後,分區委領導分散到餘江、貴溪、金溪、資溪和東鄉等地活動。各地的黨組織迅速得到發展,又相繼建立了東鄉區、金東區、金南區、金資區等秘密區委和餘江四區蘇維埃政府。11月中旬,在信江南岸,如餘江、貴溪、資溪、東鄉均有組織,並已發展到建昌撫州,在餘江南岸開展了游擊戰爭。
1932年7月,李樹華代理中共河南分區委書記。他將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根據贛東北省頒布的《土地法》,進行土地分配,使農民民眾分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政治覺悟和革命積極性,支援紅軍、保衛革命成果的熱情更加高漲,促進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餘江、東鄉的30餘個村莊建立了村級蘇維埃政權,成立了東鄉區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河南縣委、縣蘇維埃政府。
9月,中共贛東北省委決定紅十軍二進閩北,李樹華調任紅十軍副參謀長,隨同方誌敏、周建屏到達閩北,參加了赤石街和星村的戰鬥。1933年5月,中共閩浙贛省委決定,5月為突擊擴大紅軍月,李樹華奉命到德興、樂平等縣做擴大紅軍工作。他積極配合縣委、區委動員民眾參軍,做培訓工作,組織新兵學政治、學軍事,僅德興縣就擴充新兵300餘人。
1934年11月初,紅七軍團到達德興重溪地區整編,組成紅十軍團。李樹華調任閩浙贛軍區副參謀長,與省軍區司令員唐在剛和參謀長鄒琦一道,留在贛東北蘇區堅持游擊戰爭。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駐地葛源失陷後,唐在剛、鄒琦、李樹華等率領省軍區獨立團和葛源游擊隊以磨盤山為中心,在上饒、橫峰、德興、弋陽一帶活動。
1935年1月,閩浙贛蘇區的反“圍剿”鬥爭遭到失敗。李樹華協助閩浙省軍區直屬部隊的整編和機關工作人員精減工作,並舉辦了突擊隊短訓班,從組織上和思想上貫徹落實中央分局關於開展游擊戰爭的部署。隨後,他與唐在剛、鄒琦率獨立團多次打進葛源街,在德興重溪、橫峰蘇源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7月,在葛源附近的一次戰鬥中,李樹華英勇犧牲,時年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