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堂

李杲堂,清代寧波人,本名李文胤,字鄴嗣,別字杲堂。十二三歲即能詩,十六歲的時候為諸生,陪他父親去嶺外做官,當時有一個叫張孟奇的名士就覺得這個年輕的孩子是奇才,和李杲堂成為忘年交。

人物生平

順治初年,李的父親因為海上抗清的事情被謝三賓出賣受牽連,被捕,關在杭州監獄。他自己也被關在定海馬廄中兩個多月。在朋友萬泰的幫助下被釋放,但其父卻在出獄之後,絕食殉國。聽到父親的噩耗,李杲堂差點悲慟地死過去。從此以後他就下定決心做一位遺民,不與新朝合作。

燕人梁以樟來到鄞縣後,杲堂先生與萬泰、徐鳳垣、高斗權、高斗魁一起,每天賦詩唱和,詩文高華曲折。雖然杲堂先生沒像許多人一樣遁世參禪,但他許多寫詩的地方都在僧寮野廟,並與好多和尚成為朋友,像木陳、悟留、山曉、天岳,而且在寧波成立了一個“鑑湖社”,類似詩社一樣的遺民組織。詩社寫詩像科舉一樣,寫好了把名字封起來,杲堂先生在樓上評定甲乙丙丁,一旦說某詩寫得不錯,那樓下等待的人就非常高興,而且身價陡增。在晚年,杲堂先生重視四明文獻學,輯錄《甬上耆舊詩》。在詩集前面,每個作者都有一小傳,立詩人之傳,讓詩人流芳百世。學者們都稱他為“杲堂先生”。

拯救抗清義士

在李杲堂先生的遺民生涯中,他救了大量的抗清義士,他出力營救黃宗炎(黃宗羲弟弟),張蒼水被捕的時候,發現了許多張與甬上縉紳的往來信札,當時的降將張傑打算按名字一個一個抓起來,李杲堂懇求胡文學設法營救,以至很多人幸免於難。萬斯同上京修史,他寫信給萬斯同,要他堅持民族氣節,以至萬斯同不受清廷的任何職務,以布衣身份修明史。

後世紀念

杲堂先生的讀書處叫東齋,當時有許多詩人耆舊都在這裡聚會,東門先生的別業叫松梧閣。蔣學鏞先生,全祖望的弟子,有一首《松梧閣嘆》:世間萬事一仰俯,舞榭歌台久塵土。故家文物重可思,砌里今比城南杜。東洲老人有遺築,子弟風流門巷古。別添小閣貯圖書,特愛清陰敞廊廡。行人隔水指欹蓋,坐客憑欄聽疏雨。百年小劫太匆匆,社燕歸來尋故主。鵝欄豕柵逼仄多,掘盡陳根移舊礎。我來訪舊坐其下,斷桿枯株重摩撫。讀書秋樹今有無?耆舊凋殘風月苦。醉翁草木尚可敬,曷不留之縱尋斧?主人一笑不見答,捫腹階前算屠酤……詩里透著一種悲涼,是對逝去的懷念,任何美的事情在時間的面前都是過客,大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現在的李氏宗祠圈在月湖盛園商圈內,前進房子有一些關於浙東學派、李杲堂先生的生平事跡陳列,為城區內唯一一處紀念李杲堂的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