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32-1934年 任浙江省奉化至新昌公路工程處練習員、工程員、副工程師。
1935-1936年 任經濟委員會西漢公路工程處副工程師兼分段長。
1937-1939年 任天鳳公路工程處徽縣總段總段長、華天雙公路天水橋工所主任。
1938-1942年 任寶平公路甘段工程處工程處長。
1942-1944年 任西寧青藏公路工程處副總工程師。
1944-1946年 在美國賓州省會公路局實習公路。
1946-1949年 任第五區公路工程管理局萬鎮段工程處長及主任工程師。
1949-1953年 任西南公路局、西南交通建築公司設計科科長和副主任。
1953-1955年 任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總工程師。
個人生平
李昌源1906年7月3日生於四川省江津縣臨峰鄉。1918 年入縣立育才高國小校讀書,1922年夏,入天津南開中學,因患病休學,後轉上海南洋大學附中,1927年夏畢業,1928年入南洋大學學習,1932年畢業(南洋大學已改為上海交通大學),獲土木科鐵道系學士學位。畢業後被派到浙江省奉化溪口奉新公路工程處任練習員、副工程師,從事地形測量、康嶺大橋改線以及溪口和康嶺兩座大跨徑鋼架橋施工工作。1934年被南京國民政府經濟委員會公路處調寶雞西漢公路工程處工作,擔任標準設計等工作。1937年11月至1942年1月,在天鳳公路工程處徽縣總段、華天雙公路天水橋工所和寶平公路甘段工程處任總段長、主任和工程處長。1942年1月至44年3月,任重慶運輸統制局公路處股長及西寧青藏公路工程處副總工程師。1944年公費赴美實習公路工程,1946 年9月回國。10月到重慶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公路工程管理局萬鎮段工程處任主任工程師和工程處長。1949年11月29日重慶解放,繼續在西南公路局工作,後調西南交通建築公司工作。
1953年7月,李昌源調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任總工程師。1955年2月起在交通部公路設計院(後名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任副總工程師。195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 年11月參加援助葉門王國修築荷薩公路工程,1962年2月回國。1962年至1981年回到公路規劃設計院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81年,年已75歲高齡的李昌源到公路規劃設計院公路史編輯室任主編,1988年1月31日因病在京逝世。
技術成就
主持多條公路建設,為抗日戰爭做貢獻
李昌源1932年上海交通大學鐵道系畢業後,便與公路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舊社會工作17年,經常遠離家人,奔走在荒山僻嶺,足跡遍及浙江、陝西、甘肅、貴州、四川、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區,參加了許多公路和大橋的設計、施工。
1927年北伐勝利後,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中,由於改變了軍閥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中國公路及橋樑的建設均有了較大發展,是我國早期公路及橋樑設計、施工技術提高的階段。李昌源,1932年畢業後,即參加了浙江奉(化)新(昌)公路的溪口及康嶺兩座大跨徑鋼桁架橋的設計施工,其中溪口橋主孔跨徑達52米,為當時我國最大跨徑的公路鋼橋。其後在寶雞西漢公路工程處又設計建造了石拱及鋼桁架橋各一座。
西漢公路的寶(雞)漢(中)段為我國第一條按照國家技術標準測設施工的較好的公路,僅鳳(縣)留(間)段的酒奠梁及柴天嶺等路段,由於當時工款不足及軍事需要,限期趕工,而降低標準,形成一些急彎陡坡和窄路。他到西漢路第三分段任段長時,負責對這段石方艱巨的路段進行改線和施工,大大改善了柴官嶺等段的線形,使寶漢公路全線成為標準較好的一條公路。
抗戰期間,他在蘇州、長沙、南昌等地搶修公路後到華雙公路的徽縣總段任總段長,這是一條沿溪線,沿途也是懸崖峭壁,且砌石路堤易遭水毀,工程十分艱巨,路基和防護工程以及橋樑工程數量都較大。他認真負責地邊測設、邊施工,並充分發揮參加工作職工的抗日熱情,高質量、高效率地於當年完工,工程質量完全符合設計技術標準。天鳳公路工程處撤消後,他又至華天雙公路橋工所,設計修建了南河川漫水橋。寶平公路也是抗戰期間後方的一條軍運及經濟幹線,是川、甘兩省省會不需繞經西安的一條捷徑。他所負責的甘肅段工程,全段基本是在黃土山嶺地區,缺乏砂石材料,修築路面及防護工程十分困難,他想辦法採用當地建房方法,用土分層夯實,做成土擋坪。路面工程採用薄層路面,以節約石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使各項工程均按設計標準一次完成,經過試車、驗收,認為路線標準和工程質量良好。並為黃土地區築路積累了經驗。
青藏公路(舊青藏公路,後為青康公路)的西(寧)玉(樹)段,是民國時期在青藏高原上修建的第一條公路,大部分橫臥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高原上,沿線經過深溝、草原、戈壁、泥沼等特殊地段。他負責的黃河沿至玉樹段第4、5、6測量隊(後為施工總段)翻越了3座大山,以巴顏喀拉山的海拔最高,約4850米。 該路地質複雜,氣候惡劣,9月份即冰凍盈尺,朔風似箭,測設、施工十分艱巨。當時,限於經費,對這些複雜的地質、地貌不可能進行根治,只能根據財力、人力的條件,採取簡易處理或繞避。他負責的路線經過長江上游的通天河,由於缺乏經費,連渡船也買不起。他想辦法,用木排拼成渡船,以維持通車。儘管如此,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想各種辦法,完成了任務,並為後來在高原地區築路積累了許多經驗。為中國公路建設做出了貢獻。
1944年4月,李昌源懷著學習科學文化、改變國家貧窮落後面貌的宏願,赴美國留學,實習考察公路。在留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1946年9月學習期滿,同去的同學有些留在了美國,並且重新組織了家庭。而李昌源則滿懷著對祖國公路事業的熱愛,踏上了回國的路程。當時國內還處於革命戰爭時期,李昌源不願在南京政府驅使下到華北修路,要求回到四川參加重慶至恩施段的京渝國道公路的測量與設計。這是南京國民政府擬建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在丁貢南的領導下他也為這條路的測設,殫心竭力,但不久全國解放,該路未能開工興建,但他們為較高等級公路的測設留下了寶貴經驗。
為新中國及援外公路做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昌源煥發了新的生命力。1950 年上半年,他被派在101廠為雅安康定間的8座鋼架橋做裝配工作,下半年又負責瀘定飛仙關兩座吊橋的設計工作。1952 年底,被調到康藏公路任第二施工局總工程師。康藏公路位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然條件艱苦、氣候惡劣,且當時由於軍事需要未按標準進行測設。工程局成立後,上級要求按照國家標準修建。為此,李昌源到後,不顧高山反應水土不服,穿上軍裝與廣大的築路指戰員一起,翻山越嶺,以他豐富的高原築路經驗,對路線進一步完善,並繼續向前推進。經過兩年的奮戰,於1954年把公路修到了拉薩。由於築路有功,被交通部授予二級勞動模範,1956年被評為全國交通系統的先進生產者。1957年榮獲全國測設大會二等獎,並參加了全國政協會議,受到國家領導人和毛主席的接見。
1958年,為援助葉門王國修築荷薩公路,李昌源作為技術領導接受了這項援外任務。在酷熱的沙漠地帶修築公路,其難度之大,是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公路權威望而生畏的,唯有中國人,才敢於創造這一世界奇蹟。李昌源40多年的實踐經驗為這一項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技術保證。經過3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李昌源和專家組及全體援外工人終於築成了這條公路。由於成績卓著,周恩來總理親切地接見了他,讚揚他為中也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貢獻。
1962年,年近花甲的李昌源與西藏軍區的領導和廣大官兵一起奔赴炮火連天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前線,深入戰區檢查軍事公路的運輸情況。這位從未上過戰場的書生,因為心中惦念著公路和軍運,而表現出非凡的勇敢。1966年援越抗美期間,李昌源又代表交通部前往越南,冒著空襲的危險,慰問築路部隊。同年,應國家科委特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
嚴以律己,無私奉獻
李昌源到交通部公路編委會工作的時候,已近八十高齡,但他的工作精神依然不減當年。每天上班早來晚歸,工作勤懇、踏實,象老黃牛一般,致力於編史工作。
李昌源還擔任了不少社會工作,他是中國公路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公路史編輯室主編等。這樣多的工作,常使他的休息和吃飯的時間被占去,但他很愉快,他常說,只要能為國家富強做點實際工作,就是再忙再累也值得。在古稀之年,他為了學習和了解國外的先進技術又學起了日語和法語,在床頭上、花盆上、牆壁上、桌子上……到處都貼滿了外文單詞的紙條。
李昌源是位總工程師,然而他和家人五口一直住在三室的房子裡,身邊還有一個患精神分裂症的兒子。其他子女過年、過節回家看望他們時,連個休息的地方也沒有。然而,每次單位分房,他總是主動謙讓。有人勸他,不為自己,也要為子女們想想,他總是說,這比解放前好多了,共產黨員不是為了多住房才入黨的。
提起“路子”、“關係”、“後門”之類的不正之風,李昌源可謂深惡痛絕。平時他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他曾嚴肅地對子女宣布說:你們要想取得成績,得到榮譽,只能靠你們自己去努力,去拼搏,不要靠我,我永遠代替不了你們。李昌源工作幾十年,“關係”是不少的,有些還是很“過硬”的,但是他從不搞拉關係這一套,他從不去求在中央做領導工作的老友至親為自己辦任何私事,或串門打擾。
李昌源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我國的公路事業,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在病危搶救、神智稍稍清醒時,他對家事隻字不提,卻念念不忘編寫公路史的工作,臨終前他要求醫生請單位領導到他身邊來,移交他未能完成的編史工作,留下他屬於公路事業的一顆丹心。
主要論著
1.李昌源,甘城道.開闢一條通過“世界屋脊”的公路,人民日報,1954.12.28.
2.李昌源.康藏公路的全線通車是馬列主義的光輝勝利.西康日報,1954.12.25.
3.李昌源主編,中國公路史第一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