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達

李新達,男,1939年12月21日生於雲南省廣南縣。1963年畢業於雲南大學歷史系,同年被分配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做科研工作,先在元蒙史研究室,後轉入清史研究室。1988年由助理研究員評為副研究員。1993年評為研究員。1996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聘為學位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88一1991年任歷史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兼研究生院歷史系副主任。1991—1993年,任歷史研究所副所長。1993—1998年,任歷史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兼副所長。1996—1998年,兼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

研究領域

李新達教授從事清代歷史的研究,重點是清代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典制。主要科研成果有:《洪承疇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科舉制度史》(台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武官制度史》(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國家“八五”計畫項目)、《清朝典制》(三人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獲出版系統優秀圖書獎)、《中國政治制度史》(多人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國家“七五”計畫項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中國古代軍制史》(多人合著,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國家“七五”計畫項目。獲歷史研究所優秀成果獎)、《中國軍事史略》下冊(多人合著,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重點項目,被國家教委列為全國高等院校文科學習材料)、《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制分冊》(多人合著,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重點項目)、《清代全史》第四卷,(多人合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國家“六五”計畫項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出版系統優秀圖書獎)、《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二、四、六卷,多人合著。中華書局1986年、1987年、1991年版,國家“六五”計畫項目,獲歷史研究所優秀成果獎)、《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三人合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主要著作

主要論文有:《關於秦漢時期的蒼頭問題》、《洪承疇述評》、《關於孫可望降清問題》、《清代的養廉銀制度》、《和親簡議》、《毛澤東與史學家》、《傅維鱗與<明書>》、《查繼佐與<罪惟錄>》、《談遷與<國榷>》、《谷應泰與<明史紀事本末>》、《張岱與<石匱藏書>》、《乾隆帝與<貳臣傳>》、《對明清松錦決戰中一件史實的考證》、《清代蠲免政策中有關減免佃戶地租規定的探討》(二人合著)、《關於入關前的八旗兵數問題》、《關於滿洲旗制和漢軍旗制的始建時間問題》等,已在《中國史研究》、《清史論叢》、《清史研究通訊》、《文史哲》等刊物上發表。還有《科舉制度》、《漢初抗匈人物誌》、《中華文化寶庫叢書》(中二本),即將由台灣國文天地出版社出版。《中華文明史話》,共100冊,每冊10萬字,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八五”計畫項目,屬學術性科普讀物,胡繩為名譽主編,江流任主編,李新達為執行編輯之一,1997年將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主要成就

李教授認為,清王朝處於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代發展的關鍵時期,形勢複雜多變,鬥爭尖銳激烈,內容豐富多彩,與現代史和當代史的關係最為密切。如果能夠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用正確的觀點和先進的方法,對清代歷史中的主要問題和新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其成果必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洪承疇在明末清初的軍政舞台上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對他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因時而變。李新達教授認為,自乾隆帝根據“忠臣不事二主”的道德標準,將一大批背明降清的明朝官員打人《貳臣傳》以來,如何評價我國歷史上的“貳臣現象”和“貳臣人物”。就成了史學家必須面臨的一大難題。實際上,做到“忠臣不事二主”的人未必都光榮偉大。“棄舊投新”的人未必都是為了“棄暗投明”。只有對他們在不同時期的實踐進行具體分析,以是否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民族的團結、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為標準,來判斷其是非功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洪承疇傳》對這一難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引起了史學界的注意。

科舉、八股、狀元,這些都是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涉及的文章和專著不少,但以《中國科舉制度史》為題的專著尚未見到。李新達教授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於科舉制度的發展史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對某些問題則深入探討。

武官制度是關於武職官員的培養、選拔、任用、考核、獎懲、憮恤、退休等制度的總稱,在研究歷代官制的論著中都有所涉及,但遠不如文官系統的內容豐富。以《中國武官制度史》為題,從先秦寫到1994年的專著尚無先例,難度較大。可是,李新達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將權與君權、相權的關係,以及武官的德、才、功、過關係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李新達教授認為,我國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人才史的資料極為豐富,應當在繼承和發揚史學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力爭在跨學科研究中開創更為廣闊的領域。他今後的科研計畫是:從理論上探討《科舉制度的興衰》、《科舉與中國社會》、《中國武官制度的特點》、《重文輕武的由來及其影響》;然後將重點轉入對《中國古代人才學》的探討;最後,集中精力和時間,對清代政治史和軍事史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

他認為,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教育,必須考慮到時代的必然性。社會的現實性,創造的可能性,人才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必見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