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李文忠陵(南京市蔣王廟街6號),岐陽王陵建成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成化和清光緒年間兩次重修神道。現存面積14000平方米,前部為神道石刻,中部為享殿遺蹟(台基已復原),後部為墓冢。神道石刻有石碑一,望柱、石馬及控馬官、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二。文物研究所於2001年上半年對明岐陽王李文忠陵園進行了全面的環境整治,同時對享殿台基進行發掘和復原,恢復了陵園的歷史環境和文化環境。經過整治後的陵園,神道石刻莊嚴肅穆,享殿台基規模宏大,墓冢高高聳立,樹木蔥鬱,綠草如茵。
環境整治的效果,先後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2002年8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審查世界文化遺產的專家前來審查明孝陵的陪葬墓——岐陽王陵園,對陵園的環境和保護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髙度評價。
子嗣後代
李文忠死後,被追封岐陽王,配享太廟。他的大兒子李景隆繼承爵位。李景隆(1369-1429年),對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話,甚有意思:“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顯然,這是一個白面書生,外表甚為英俊瀟灑,連朱元璋見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幾眼。李景隆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襲爵,官至左軍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實際是一個大草包。李文忠二兒子李增枝,約生於1370-1448年前後,配郝氏,生子三,即李憲、李睿、李旭。前軍左都督,永樂初,往荊州整肅兵備,撫安軍民。他“於各處多立莊田,每莊蓄佃仆無慮千百戶”。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劾告圖謀不軌,與兄李景隆禁錮私第,計43年。後遷居現合肥肥東縣白龍鎮李大戶(原合肥梁北鄉金城村),更名李煥。李增枝夫婦合葬墓在肥東縣白龍鎮沈塘埂村南,2008年被列為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李增枝的後世子孫繁衍至今,大都居於肥東縣周邊。正統十三年,李增枝獲解禁。弘治初,錄李文忠後裔,以景隆曾孫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後,子濂嗣。濂卒,子性嗣,嘉靖十一年,封臨淮侯,世襲至明亡。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李家發是李文忠的22世孫。
明萬曆帝於萬曆20年7月13日欽賜20字輩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後世名人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鎮、李德燿、李延基、李延塽、李永欽以及近代的李家(嘉)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