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廌

李應廌

李應廌字諫臣,號愚庵,又號柱三。日照城太平橋人(日照市東港區人)於明崇禎十二年生於日照城太平橋(巨峰鎮辛留村),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享年66歲。 康熙丙辰(1676年)科進士,康熙二十五年提督順天學政,後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三十一(1692)年,被授內閣大學士光祿大夫正一品,封其妻梁氏為一品夫人,同時封其父李簠、祖父李永培、曾祖父李時勉均為光祿大夫太常寺少卿,封其母、祖母、曾祖母均為一品夫人,連封四世。康熙三十四(1695)年官方在其家鄉日照縣城正陽路修建牌坊,正門橫匾有康熙帝御筆“四世一品”。李應廌是康熙朝著名公卿、學者、書法家和詩人。

康熙丙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敕封光祿大夫,累封四世一品。著有《四書文稿》、《寧拙堂詩文稿》行世。 李應廌自幼聰穎好學,立志以天下為己任,人學范仲俺,文學唐宋八大家,詩學杜甫,書學王羲之,尤精虞世南。詩、文、書皆造諧頗深,康熙丙辰(1676)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晉日講起居注,司經局洗馬兼修撰,會試同考官,官修明史會典。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命提督順天府(北京)學政,所聘教諭皆當世名儒。訓士以窮經學古為先,造士以忠君愛國為急,嚴禁請託,提攜孤寒。貪官污吏有干涉學政者,他不避權貴,照律嚴辦,一時文風大變。因其在任忠於職守,康熙特命再續任。二任期間,對廣宣鎮大學尤為關心。看到此校師生苦寒,就為其置義田數十頃,作學校經費,通州學棚倒塌,他捐資重修。另看到本府各州、縣每年接待費用數千金,皆由百姓負擔,就下令全部免去,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因而八府百姓刻石立碑頌其功德。

期滿,歸里賦閒,聞康熙帝御駕北征,不遠千里將自己所捐軍需送往前線,康熙見後大悅,又命他提督修理永定河及南河。受命後,時常和河工一起,抬土運柴,與河工共甘苦,朝廷所撥經費,自己分文不沾,全部用到治河上,並賠上不少奉祿。

卒後,康熙帝深為悼念,御製祭文,奉送祭品,派登州府知府,到靈堂致祭。

人物生平

李應廌 李應廌

李應廌明崇禎十二年出生,今日照市東港區人。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舉人,任東昌府臨清州學正;

康熙(1676年)丙辰科進士,二甲第十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乙未科會試同考官,陞右春坊右中允、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

1686年充任日講起居注官、修明史會典,提督順天學政;又特旨接任三年,陞左右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講、侍讀,後特旨改授京堂補太常寺少卿。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陞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三朝國史、政治典訓一統志副總裁;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誥授光祿大夫,官升一品,上封三世為一品,即“四世一品”,1694年罷職歸里,1695年建“四世一品”牌坊。

1696年康熙帝親征“厄魯特”部,李應廌捐車十輛,馬三十匹,運糧支邊。

1699年以運糧議敘頭等軍功,復還原品,二月十二日至德州桑園鎮接駕請安謝恩,十三日送駕,三月至平原,四月至至臨清,五月初十日故城接駕。十一月奉旨修永定河,十二月奉旨修南河。

1702年十月接駕至宿遷,1703年三月至武家墩接駕,後送駕至淮南、金山、揚州,五月奉旨回籍,六月十七日議敘修河功加二級。

1704年二月十九日病逝。康熙帝制祭文,並遣官致祭。

附:諭祭
維康熙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皇帝制祭文並派官員前往致祭:

諭祭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五級又加二級李應廌之靈,曰: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賜恤報勤,國家之盛典。爾李應廌性行純良,才能稱職。方冀遐齡,忽聞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葬以慰幽靈。嗚呼,寵錫重壚庶沐,匪躬身之報,名垂信使,聿昭不朽之榮。

主要成就

李應廌是1676年丙辰科考取的進士,此年他三十七歲,那年的狀元是彭定求,與很有名的詞人納蘭性德是同科進士,當時納蘭性德考了第七名,李應廌考了第十一名,二甲十一名,這些新興學者的聚集,對清代康熙的早期執政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康熙二十五年提督順天學政,後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八月十六日,康熙皇帝頒布誥命,授李應廌為光祿大夫,封其妻為一品夫人;繼封其父李簠其祖父李永培、曾祖父李時勉均為光祿大夫太常寺少卿加五級。誥封李應廌之母牟氏、祖母朱氏、曾祖母張氏均為一品夫人,連封四世為一品。

康熙三十四(1695)年官方在其家鄉日照縣城正陽路修建牌坊,正門橫匾有康熙帝御筆“四世一品”(今四世一品坊已經在1966年“文革”“破四舊”的運動中被拆除。)。

李應廌自三十八歲考取進士後一直在京城任職,政績卓著,影響極大,是清代著名的公卿。崇祀鄉賢,懿行載《日照縣誌》《青州府志》《沂州府志》《山東通志》。著有《四書文擇》《寧拙堂詩文稿》《談資行世》等著作。

《四庫全書》里有記載,說李簠跟著名詩人王士禎、山東文學大儒安丘張貞、曹吉貞等一批人士都往來甚密。其中,《聊齋志異》中的“邵士梅傳”就是蒲松齡根據李簠講述後整理而成。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征,平復噶爾丹叛亂。李應廌聞訊後,立刻動員當地士紳募捐錢糧,並不顧年邁體弱,將募得的軍需送往前線。當時捐了十一輛車,又動員募集了近百匹馬,李應廌親自押送,帶領大隊人馬千里迢迢運往漠北,路上還得了病。千里送軍需,康熙皇帝龍顏大悅。國之忠臣,為何不用?

清康熙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98年,康熙帝欽點李應廌與左都御史于成龍一起疏浚河道,加固岸堤。完工後,康熙親自命名這條河為永定河,取意百姓安康,永遠安定。在3年多的時間裡,他先後參加了永定河、南河和高堰迂三地的河道治理,被康熙帝視為“股肱良臣”。歷史上,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了解東南地區社會和民生疾苦,其中三次由李應廌陪同。

人物評價

《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問:李應廌為人怎么樣?首輔大臣明珠奏曰:漢人大學士都說他優秀。大學士王熙等都附和贊同;《通州志》碑記稱讚李應廌:為國育才,奉公如家。康熙二十七年,順天的生員給李應廌立了公正廉明碑,表達對他的尊重敬佩;《李太常案牘》序中,戴名世評價李應廌無論是人品、才幹、學問都在當今士大夫之上,如果去做學問,成就一定斐然。

軼事典故

李應廌剛上任提督順天學政後不久,一位姓於的太監,趁李應廌外出時,向管家遞了一個紅包,裡面裝了幾十兩銀子和一份要求關照河間府武童考試的張某名單。得知此事後,李應廌大怒,即刻將行賄一事稟報康熙皇帝,隨後又加大了對順天學政相關案件的查處力度。

親屬成員

李應廌的曾祖父李時勉,是日照太平橋李氏第四代人。李應廌的祖父是李永培。李應廌的父親李簠,字宗周,號孝陽,順治辛卯科舉人。其母牟氏系本縣牟惺如公之長女,先後贈封為孺人、宜人、淑人和一品夫人,康熙三十二年頒發的誥命中寫道:“國之最重者,惟是忠藎之臣,家所由興者,以有劬勞之母”、“肅雍兼備,勤於教子”、“慈能育子,教可傳家”。

個人作品

保全衛道中

清代 李應廌

居庸西下盡煙巒,夏木翻風料峭寒。沙磧馬嘶邊草短,山椒雲破驛樓單。

天連雁塞高橫岫,水落洋河淺見灘。自笑書生乘傳出,白頭羞戴進賢冠。

(備註:大學士李應廌詩、文、書皆造諧頗深,著有《四書文稿》《寧拙堂詩文稿》等作品,但因歲月變遷、世事無常,保存完整的極為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