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馳援長安
李思恭是党項族首領拓跋乾暉的後代,在鹹通(860年-874年)末年占據宥州(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自稱宥州刺史。中和元年(881年)爆發黃巢之亂,由潼關攻陷京師長安,唐僖宗逃亡到成都,關中大亂。李思恭糾合番漢兵馬數萬餘,與鄜延節度使(治今陝西富縣)李孝昌馳援長安。
中和元年(881年)四月,夏綏銀節度諸葛爽屯軍櫟陽(今西安閻良區武屯鎮),被黃巢將領朱溫誘降。唐僖宗加封李思恭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留後(《資治通鑑》稱權知夏綏節度使)。李思恭進兵武功(今陝西鹹陽武功縣),與鳳翔鄭畋、義存王處存、涇原程宗楚、河中王重榮四個節度使結盟,圖謀收復長安。
唐朝節度使諸軍逼近京師長安,黃巢向東撤退,長安民眾爭相出迎唐軍。程宗楚害怕其他將領搶其功勞,自率軍馬在夜裡入城大肆劫掠。黃巢軍知道唐朝官軍不整,而且諸藩鎮心力不齊,難以為援,引兵回長安攻打,程宗楚敗死。黃巢再次攻入長安。清晨,李思恭與李孝昌前來馳援,與黃巢軍遇於王橋,戰敗,兵馬死傷甚眾。八月,唐廷升任李思恭為節度使。九月,李孝昌、李思恭在東渭橋與黃巢叛軍將領尚讓、朱溫激戰,失敗後退軍。
賜軍晉爵
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諸藩鎮率兵勤王,都因為勞師糜餉而遷延不進。黃巢軍將領知右軍事孟楷在富平襲擊李思恭的軍隊,李思恭力不支,領殘餘部眾逃歸夏州(今陝西靖邊縣)。李思恭回到夏州之後,修繕兵甲、訓練兵士,上表唐僖宗請求討伐叛軍。十二月,唐僖宗嘉獎李思恭,賜軍號為“定難軍”,督促李思恭率兵入衛京城。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定難軍節度使李思恭被唐僖宗授為京城南面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月進軍駐紮在渭橋,受宰相王鐸的節制。八月,李思恭以八千銳士多次與叛軍交戰,進封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李思恭奉詔跟從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討伐叛軍,連敗叛軍大將尚讓、黃揆的軍隊。趁機進軍渭南,與李克用的部將楊守宗、河中名將白志遷等一起追擊兵馬,一日之內三戰三捷,叛軍戰敗逃走。李思恭與李克用諸軍自光泰門進入長安,黃巢焚燒宮殿之後退出長安。七月,黃巢被平後,唐僖宗因為李思恭平定叛軍出力很大,加任李思恭為太子太傅,晉爵為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度使。
授詔平亂
光啟元年(885年)九月,因為河中節度王重榮據鹽鐵之利,權宦田令孜十分嫉恨,請求分利以資助軍費。王重榮不同意,占據河中反叛朝廷。田令孜派邠寧節度朱玫與思李思恭合兵三萬討伐王重榮。
十二月,李思恭與朱玫諸軍分開駐紮在沙苑(今陝西渭南大荔),王重榮用計引誘河東的李克用與之合兵據守,朱玫與李克用交戰不利,李思恭的夏州兵馬也戰敗。
光啟二年(886年)十一月,朱玫因為恥於被宦官利用,與王重榮、李克用聯合,上表唐廷請求誅殺田令孜,縱兵大掠關中而向西進軍,唐僖宗為躲避鋒芒逃到了鳳翔(今陝西寶雞鳳翔縣)。朱玫等擁立襄王李熅為傀儡皇帝,唐僖宗下詔令山南諸鎮及夏州李思恭的兵馬前往討伐。李思恭發兵接近綏州(今陝西綏德縣),採取觀望的態度,不久聽說襄王戰敗,於是退軍。
勢盛去世
文德元年(888年),李思恭派他的弟弟行軍司馬李思孝襲取保大軍(鄜、延),自稱留後。李思恭為李思孝上表請求朝廷,唐昭宗授他為鄜、坊、丹、瞿等州觀察使、並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大順元年(890年)六月,河東李克用攻打雲州的防禦使赫連鐸,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盧龍節度使李匡威上奏唐廷討伐李克用。唐昭宗令李思恭與弟弟李思孝率夏州的兵馬合兵晉州。李克用兵勢強勁,攻破晉州,李思恭與保大、靜難、鳳翔諸軍搶先渡河西歸。
乾寧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李思恭的兒子李仁祐早年去世,他的孫子李彝昌年幼,定難軍中推舉他的弟弟李思諫為定難軍節度使,思孝、思敬為保大節度使。
主要成就
乾符五年 (878年) 聲勢浩大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廣明元年 (880年) 十一月,黃巢率領農民軍攻占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中和元年 (881年) 三月,驚慌失措的唐僖宗在興元(今陝西漢中)發布了要求各藩鎮出兵勤王的詔令,“詔太原節度使鄭從讜發本道之師,與北面行營招討副使諸葛爽、代州刺史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玫、夏州將李思恭等行營諸軍,並赴京師討賊”。鹹通末年就占據宥州並自封刺史的李思恭,“本党項羌也,糾合夷、夏兵會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於鄜州,同盟討賊”。唐僖宗“以鳳翔節度使鄭畋守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京西諸道行營都統,與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秦州經略使仇公遇、鄜延節度使李孝昌、夏州節度使李思恭等同盟起兵,傳檄天下”。
李思恭利用唐末亂局率領蕃漢兵馬南下勤王之機提升政治地位,獲得唐朝對党項割據夏州事實的承認。中和三年 (883年) 七月,唐僖宗封李思恭為夏國公,賜姓李,任定難軍節度使,轄夏 (今陝西靖邊縣)、綏 (今陝西綏德縣)、銀 (今陝西米脂縣)、宥 (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東南) 四州之地,後來又增加了靜州 (今寧夏永寧縣境內)。這一局面揭開了党項羌在西北地區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為宋初西夏的自立建國與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人物評價
•吳廣成《西夏書事》:晉州之役……思恭既奉命興師,敗敵王之愾惟力是視,乃見敗不救,棄帥先歸,直書之,其罪自見。 [3]
親屬成員
弟弟
李思諫,乾寧二年(895年)被推舉為定難節度使、承襲夏國公爵位。
李思忠
李思孝,保大軍節度使。
李思敬
兒子
李仁祐,早卒。
孫子
李彝昌,開平二年(908年),李思諫卒,三軍立李彝昌為留後。
史書記載
•《西夏書事·卷一》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 [29]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