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傑[河南省美協花鳥藝委會副秘書長]

李建傑[河南省美協花鳥藝委會副秘書長]

李建傑,1968年5月生,洛陽市人,1988年畢業於洛陽師範學院美術系。 現為洛陽畫院院長助理,專職畫家; 洛陽美術館展覽部主任; 河南省美協花鳥畫藝委會副秘書長; 河南省國畫家協會理事; 河南當代國畫百家; 2009世界郵展特種藏品——金鑲玉“牡丹十二品”作者

李建傑 河南省美協花鳥藝委會副秘書長

雲中依稀逢真人

李建傑 洛陽市人 著名畫家 精花鳥山水 李建傑 洛陽市人 著名畫家 精花鳥山水

——李建傑山水畫藝術略 文:馬龍

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繼承和創造一直是倍受每一位藝術家關注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一問題貫穿了藝術家藝術發展的全過程。尤其是在藝術家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面目的時候,如何面對龐大而又浩瀚的藝術傳統,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體現當代藝術家的獨特思維和精神,就成為具有進取精神的藝術家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大問題。縱觀當代畫壇,在很多種不同的藝術發展軌跡中,有以傳統為根基而不斷創新蛻變的,也有以西學為底並不斷向傳統回歸的,有“直指人心,一著便入如來地”的頓悟,也有苦心孤詣,漸入佳境,“少年文章老更成”的漸悟。中原畫家李建傑先生的藝術追求即屬於邊思邊悟,邊悟邊行的漸悟型一類。

就當代國畫藝術發展的現實情況說來,這種漸悟式的選擇是很需要魄力和膽識的。一方面古典體系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善了,想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攀登一步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另一方面,藝術家個人的綜合修養、穎悟和創造能力,也同時制約著畫家藝術道路的拓展和前進。

李建傑先生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對繪畫傳統的學習和思考。與眾不同的一點是,他並沒有完全地按照古典繪畫中舊有符號和組合方式進行他自己的探索。從一開始,他就選擇了向傳統技法學習但並不完全照搬傳統的方式,這樣的筆墨個性和心跡無疑來自於他多思而又善悟的性格。

長期以來,李建傑一直都在不斷地完善著自己的筆墨語言和表現技法。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時而簡淡時而濃重,時而滋潤時而蒼茫,有全用水墨,淋漓潑灑的,也有施以青綠,高古典雅的。在他的創作中無論一件作品最終傾向於哪一種表現方式,李建傑的一貫思想是,作品應該在有限的空間和筆墨中傳遞更多更豐富的思想和信息。李建傑先生的山水畫多表現中原地區土質鬆軟,草木茂盛的山巒與丘壑。這是畫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景象,也是他最有體會和感受的。

除了對傳統的尊重和學習,李建傑還積極地從大自然汲取創作的靈感。李建傑的山水畫創作是他在自然山川中得到靈感以後,又根據自我的感受而“默寫”出的一種山水圖式。這種表現形式正合著古典畫論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

中原地區黃土大地上的丘陵山脈的那種渾樸蒼茫、深厚含蓄的氣魄與精神,成為他畫面中縈繞不斷的內在氣質和力量。不過在李建傑先生近兩年的作品中,畫面中又多了一些南方山水中的視覺形象。比如松樹,畫家說是游黃山後新生的感受。但他畫中的松樹並不完全是黃山松的模樣,他只是取了在黃山觀松時的一些具體感受,如今他畫面中的松樹完全是經過畫家內在審美經驗創造後的“心象”。此外,芭蕉、竹林、荷塘這些中原地區不多見的形象也開始不斷地出現在李建傑的畫面中。那種隱約迷濛,煙遮霧掩的“景象”,更給觀者增添了許多南國山水的空靈與滋潤。

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拓展,中原風骨和南方韻致的逐漸融合,使李建傑的畫面藝術語言更加豐富,“景”與“境”的關聯與生髮也顯得更加和諧與自然。這種需要不斷鋪水和點染的筆墨技巧也與畫家所選擇的宣紙材料更在精神上產生了共鳴與溝通。於是觀者能夠感受得到,在李建傑的畫面中,勾、皴、點、染間,那筆墨和線條始終洋溢著一種躍動的美感。

他的線條是鬆弛而秀拙的,他的筆法是變化而凝重的。他用墨濃淡相諧,乾濕得宜。除了一般積墨、破墨等墨色變化外,畫家有時還專用宿墨去完成一件作品,且能同樣達到變化豐富,同自然之妙有。無論是濃的淡的,還是積墨、宿墨;無論是全景式構圖,還是局部小景的特寫,李建傑先生的作品都能作到景物突出,縱橫變幻間彰顯著畫家生意昂然的精神境界。這也最終使得李建傑先生的山水畫創作在藝術精神的表達與材料技法的運用上不斷磨合、完善、成熟。

綜觀李建傑的作品,觀者能分明地感受到畫家意在筆先,隨機生髮的創作模式所傳遞出來的明快氣息。在他的畫中,山石結構,樹木亭台,飛雲流霧皆出於信手拈來。畫家的心裡似乎隱藏著數不盡的萬千丘壑,只是在每次把筆臨紙的時候不經意地從他的腕下流淌出來而已,涓涓不斷,鮮活生動。這種看似隨意的創作方式,其內在決不是草率輕疏,而是畫家在多年的繪畫創作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創作經驗。這是每一個成熟的中國畫畫家所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所謂由不能到能,由能再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過程,也是藝術家逐漸錘鍊自己的藝術技巧,提升自我的藝術修養的過程。

單純地看,李建傑的畫作,似乎不太與古法相同,這是因為他並不把自己的創作局限於某家、某派的原因。他廣泛地師法歷代名家名作的優秀之處,並將那些代表著繪畫史發展中最精華的部分加以改造而為我用;他也從不否定當代名家的有益影響,這是他異於常人且高於常人的地方。李建傑畫中的生動性,來自於畫家敏銳的生活感受和豐富的思想情感。在畫面的布景造境中,畫家並沒有被紛繁雜蕪的自然表象所束縛,而是以其藝術的直覺和情感的流布為引導,在由一而生萬的思想指導下安山布水,並最終完成作品的。在李建傑的畫中,這種“各得其所”的精神氣質成為他的作品中獨具的美感,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能夠“各具形態”,布置得法。

張璪講:“作畫如做地上文章,做文章如做案頭山水”與蘇東坡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論,都說到了中國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始終是與文學密切相關的。藝術家在創作一件山水作品的時候是把自己的精神境界,文化修養都圖寫在畫面當中了。畫面的可讀性不單純是表面的筆墨形象,更深層次的是畫家所有的精神內涵都在這尺幅之間傾吐展現了。

在當代畫壇,許多畫家都在致力於新山水畫藝術語言的創造,可謂形式多樣,面目豐富。也有很多藝術家卻越發體會到在這種創造和發展的背後,有一個具有無限發掘潛力的藝術寶藏,那就是數千年所形成的藝術傳統。新的藝術語言的產生,必須要在對優秀藝術傳統的繼承上,結合新時代的審美觀念和思想而形成。因此,對山水畫的發展和改造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李建傑的山水畫創作是在傳統山水畫藝術語言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延續和革新。雖然這中探索進展地比較緩慢,但他代表了一批有思想、有見識的藝術家在對待藝術傳統和當代精神問題的時候所作出的努力。在李建傑先生的意識當中,對傳統山水畫的繼承和創造都要有一個基本態度和著眼點。所謂的繼承傳統,不是在圖式和形跡上與古人保持一致,而是要從整個文化內涵上達到與前輩的心跡相契,現代人需要保留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民族文化的特質。這是中國畫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承載者所蘊涵的,這同時也是中國畫藝術特有的民族審美特徵,是中國畫賴以生存的生命底線。

李建傑先生把他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通過手中的畫筆展現在潔白的宣紙上,幻化出一片變幻莫測,空含萬有的詩意的空間,讓人激賞,讓人沉醉。他的國畫創作沒有學院派那種對程式和規範的固守和依賴,也沒有江湖派的那種盲目和淺薄。這畫面來自於生活,也來自於傳統。這是畫家以獨特的個性創造為基礎,結合傳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大自然變化萬千的各類景象而逐漸形成的。從李建傑一貫堅持,鍥而不捨的創作姿態里,我們很容易看到他對待藝術的虔誠和執著。這樣的態度讓他安靜而從容,讓他少了大多數人的張揚和無知。他總是那樣低調地、平和地,安詳地畫著自己的畫,思考著自己所面對的問題。

筆者曾受教於李建傑先生多年,知道先生有一方閒章,印文是“雲中依稀逢真人”,說是他在一次寫生時偶然遇雨後所見到的雲涌波濤的壯觀景象。這不僅讓人想起黃賓虹老人在青城山遇雨時所作的詩句:“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我們從李建傑的印文和賓虹老的詩句中不難感受到他們在看到那些自然奇觀時難以抑制的興奮心情。這是自然山川贈送給山水畫家最珍貴和美麗的禮物,這也正應著山水畫家們都很喜歡的兩個詞叫“江山之助”、“煙雲供養”。李建傑先生是勤勉和善思的,他也將一如既往地追逐著他心目中那永恆神聖的一片家山。作為學生,在作文之餘,筆者衷心祝願先生的山水畫藝術在無盡的“江山之助”和“煙雲供養”中,在與“雲中真人”的相契相合中,幻化出如他畫面中縱橫流走,乍現乍晦的煙雲一樣的美妙和壯觀。

李建傑書法

人皆知建傑先生善畫,卻多不知先生亦善書。

我的診室懸有建傑先生所書中堂一幅,兩側聯語為“丹心為濟世,妙手可回春”, 筆法古拙稚趣,飄逸靈動,已深得為書之三昧,見者無不稱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