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舒

始祖諱茂者,隨父宦陽城,以濟源山水盤薄迴繞,得天地雄秀之氣,遂家焉。十一傳諱瑞,為李師舒高祖,讀書砥行,邑人宗仰,公舉入鄉賢祠。曾祖諱紹周,康熙辛酉(1681)舉人,丁丑(1697)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山東道監察御史,亦崇祀鄉賢。祖諱珣,康熙辛卯(1711)舉人,任黃梅縣知縣,以平苗功晉階辰州知府、辰永沅靖兵備道,累官至山東按察使,崇祀濟南名宦祠,又與祖、父列祀鄉賢祠。父諱友,適歲貢生,績學而扼於數,未踐仕途,以子貴誥贈中憲大夫直隸大順廣兵備道。
李師舒少孤,恃母楊太恭人鞠養、教誨,而天性醇篤,以孝友為立身之本,以砥礪為進身之階。十六歲入邑庠,以明經肄業太學授訓導。乾隆己酉(1789)舉於秋闈,癸丑(1793)成進士入詞館,乙卯(1795)授編修,嘉慶戊午(1798)大考,改授知縣,銓直隸廣宗。太恭人曰:“汝以翰林出膺民社,勿輕視此縣令。汝祖按察山東,入名宦祠,固自黃梅縣令始也。”
在廣宗七年,無凶不剪,無弊不革。公暇輒為諸生講經義、課詩文,士習民風為之一變。升霸州知州,邑父老子弟赴郡攀留者千有餘人。抵霸未十日,革蠹書悍役十四人,民心大洽。尋加捐知府,制軍裘恭勤以循聲素著,奏留直隸,補正定府。察吏安民,懲奸戢暴,悉畏憚之。調天津府九十餘日,問結積案三百八十餘起。鹽梟、海蠻、地棍諸凶命不逞之徒,變色相戒,悉潛其蹤。
戊辰(1808)三月,皇上幸天津。以差務寧帖,天顏有喜,拜文綺之賜。辛未(1811)春,上幸五台,即行在,擢授大名道,召見十次,垂問地方輿情,並問母年及耳目、舉止甚悉,賜宴,又賜錦綺、佩囊、帶版,鏇調天津兵備道。皆以官聲達於天聽,故優眷如此。
丁太恭人憂,讀《禮》三年,復起為江寧鹽巡道,以清而有威受知於制府百齡,奏署江蘇按察使。念睢州湯文正公、商邱宋中丞皆鄉前輩,撫吳多惠政,益勵其精,以求無憾。吳門士大夫稱頌“廉直”,制府亦寓書讚揚:“為國家慶得人”。是時,浙撫楊公自京師回越,道出吳門,向吳撫胡公曰:“皇上呼李師舒名,甚加優獎,謂:‘渠在直隸是一好官,今在江南亦甚好!’”制府於是奏調江安糧道,督運江寧、安徽十九府州。正供[1]禁浮,折裁冗費,漕政肅然。而殫誠畢力,片晷無暇,血氣兩虧矣!運務畢,鏇署,以疾卒,江寧子民多泣下者。濟源紳耆父老具公牒,乞祀鄉賢。與高、曾、祖三世,共馨香俎豆之榮,亦世所罕覯者矣!
李師舒生於乾隆乙亥年(1755)十二月二十四日,終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八月二十八日,年六十三。元配何恭人,乾隆年間刑部陝西司郎中復善女,以孝慈勤儉聞,暨側室周孺人,俱先公卒。今於己卯(1819)正月二十五日,袱葬濟源城西杜村之新阡。子二:傑,廣西新寧州知州;烈,邑增生。孫二:予墀、予培。
(根據劉大觀《玉磬山房文集》卷四整理而成)
[1]凡國家徵收之錢糧、什物均稱正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