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景點
李寨旅遊區由中國第一灣、陟椒三教堂和棲龍九女湖三大景區組成,每個景區又均由眾多的景點組成,共有40多個。分別是:中國第一灣、山西第一漂、陟椒三教堂、棲龍九女湖、土嶺事件紀念亭、擦耳背、十八拐、黑龍洞、棲鳳洞、梁興兵寨、九女峰、乾棠民兵烈士陵園、冶河抗戰區公所、劉家大院、開元宮、周處殺虎溝、小山拱秀、孔雀開屏、神樹嶺、風雲觀、龍骨洞、銀沙洞、官帽山、清化古道、棲龍廟、黃龍灘、杜河水電站大壩、九女台、黑龍潭、黃河飛來石、金山寨、南窪寨、趕豬灘、石鐘崖、黃河避水珠、躲兵洞等。
主要看點
中國第一灣
站在奎星山頭眺望,四周群峰似濤,山色如黛,雲霧繚繞,層巒迭嶂,俯瞰沁河,河水幾乎呈360度急劇迴轉,將小山摟進了它那博大的懷抱。山依水成景,水靠山傳神,此山、此水竟能如此之珠聯璧合,人們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小山正看像寶塔,側看似雞冠,河似盤龍,山如臥虎,恰似天然大盆景,移步換景,百看不厭。鮮花伴著季節,河流伴著沙灘,寺廟妝點江山,古道妝點村落,村莊古樸雅致,梯田別有風味。這裡河水的濤聲,百鳥的叫聲,寺廟的鐘聲,仿佛把人帶人仙境般的世界,亦真亦幻,如詩如畫。“三龍冶水”、“周處斬蛟”的美麗傳說又為大自然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目睹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人們一定會深深感動於第一灣的恢宏與美麗,國家資深旅遊專家到此考察,為之驚訝,嘆稱為“中華奇灣”、“中國第一灣”。
山西第一漂
“山西第一漂”位於“中國第一灣”景區之內。漂流水面長約3公里之多,較大浪區7處,最長浪區約500米。景區備有七彩漂流橡皮筏50餘只,時刻恭候遊客到來。滔滔沁河水穿山而過,大自然的造化奇功造就了這裡奇峰聳立,溶洞幽深,碧水如帶,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山色田園風光美不勝收。乘一艘彩船,泛舟碧波之上,穿行浪花之間,欣賞兩岸奇峰變幻。移步換景,感受浪花飛濺,激流迴旋,驚險刺激。既可戲水淺灘,捉蟹捕魚;又可中流擊水,親近自然。累了,住一宿農舍;餓了,嘗一餐農家小吃,好不樂哉!使你完全能夠進入回歸自然、物我兩忘之境地。
陟椒三教堂
座落在陟椒村東。三教堂被古建築專家譽為我國古代木雕藝術的精品,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教堂創建於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後經兩次擴建,一次大修。廟為一進院,房屋68間。中軸線上有舞樓、獻亭、三聖殿,兩邊為廂房、看樓、配殿。廟門是朝東開。整個廟宇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古時稱為晉城出南門第一大廟。大殿內的塑像,中間為佛主釋迦牟尼,兩旁分別為太上老君和孔老夫子。三教堂把佛、道、儒三種不同的教派合為一體,有人戲稱是“合署辦公”,有人說是“統一戰線”,妙趣橫生,富有哲理。俗話說天下廟門朝南開,三教堂的廟門卻是朝東而開。為何三教堂的廟門是朝東開?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沒關係。當你前去參觀聽了講解員的介紹後,便會解開這個謎。
俗話說天下廟門朝南開,三教堂的廟門卻是朝東而開,民間有幾種說法:其一,原來建廟時,廟址選在東面不遠處的小山頭上,當時備好材料,選好吉日準備動工,不料山頭上一夜之間長出了18棵松樹,一棵大樹需5人才能合抱,人們以為神意,把十八棵大樹視為十八羅漢的化身,大廟於是西移,大門東開,開門見佛。其二,大門東開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意在日日朝陽,香火興旺,人畜平安。其三,原先廟門朝南,後由村中劉家大戶出資一斗黃金改建而成。因陟椒村多姓劉,祖上以經商為業。開始時把晉城的鐵貨和紅果販到河南、安徽一帶,以後生意越做越大,店鋪越開越多,僅安徽毫州,就有劉家的店鋪一條街。富後的劉家在村中靠南山腳下大興土木,修建住宅,從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已建成住宅18院,院門朝北,形制整齊,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相信風水的劉家認為,廟門和大門相對於已不利。而當時的大廟已歷經百年風雨摧殘,椽斷棟折,牆倒屋塌,劉家這時捨出一斗黃金修繕廟宇並改建了廟門。
棲龍九女湖
棲龍九女湖是李寨風景區的核心所在。居高臨下俯瞰,盡覽無限風光。雲屏山、二郎山、駝峰山、龜山、棲龍廟、望龜山、黃龍灘、杜河水電站大壩、棲龍村等盡收眼底。此刻能給人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之感受,並親身體驗到人的偉大,景的渺小。
土嶺事件紀念亭
1939年“十二月事變”發生後,我晉、沁、陽三地黨政幹部根據黨的指示,轉移到沁河邊的土嶺村,成立了三地聯合辦事處,進行學習、整頓、訓練。1940年1月4日凌晨,國民黨47軍的兩個團和地方反動武裝包圍了土嶺村。我三地武裝和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因寡不敵眾,造成了犧盟會特派員丁文法、分會組織部長常居易、通訊員小許等的壯烈犧牲。事件以“舊軍打新軍”而使當時的國共雙方震驚,《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曾兩次提及。為紀念土嶺事件,晉城市人民政府在土嶺村奎星山建一烈士紀念亭,讓後人永久緬懷先烈,銘記這段歷史。亭內碑文詳細介紹了事件經過,並有前省委書記李立功的題詞。
乾棠烈士陵園
李寨乾棠村,原名龍窩村。乾棠烈士陵園建於1977年,占地1畝,為紀念兩位抗日英雄李福棠和李乾海而建,位於周犁路邊、乾棠村西。
1944年,民兵英雄李福棠和李乾海因反擊日軍掃蕩,掩護村里民眾轉移而英勇獻身。事後,抗日政府為紀念兩位英雄,從他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改龍窩村為乾棠村,讓英雄的名字代代為人稱頌。
冶河抗戰區公所
李寨冶河村抗戰時期是太岳行署二專區區公所所在地。村內大廟舞樓上保存有當年動員當地青年參軍參戰的標語口號和參軍細則,再現了當年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打東洋的感人場面。
區公所舊址保存完好,院前的一棵千年古槐,1998年春天在其主幹上距地面約4米處突然長出了兩個杏黃色花苞,而後層層開裂成蓮花狀,圓滑光潔,惟妙惟肖,楚楚動人,遊人觀之,無不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