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為人樸實、爽直,學生時代刻苦生活,步入社會歷程艱辛。先師從呂鳳子先生學習書畫,後拜吳昌碩先生攻習金石篆刻,其金石書畫深得兩位先生的真傳。 抗戰勝利後應徐悲鴻先生邀請,仼教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新中國成立後,隨之舉家移居北京。
大千書畫、篆刻深受黃賓虹、呂鳳子、張伯駒、沙孟海、啟功等名人的高度讚揚。
個人年表
1907年5月13日(丁未.光緒33年)生於江蘇高郵;祖父李石君能詩善畫,對其影響極深,自幼從其習畫,讀書習文。
1918-1922年高郵第五國小讀書、畢業。
1922-1926年江蘇丹徒六中讀書時期,深受呂鳳子先生教誨。呂先生書畫如其人,筆酣墨飽,古趣盎然,一絲不苟,勤奮耕耘,享貽一生。求學以來為學校謄抄刻寫蠟版半工半讀,簡樸、自立貫其一生。
1926年考入杭州西湖前國立藝術院國畫系學習,親得印學大師吳倉碩先生地教誨,篆刻治印、氣魄宏大、渾厚古樸。1927年因反動派在學校搜捕共產黨人,而被迫離校,隨後考入南京中大。
1927-1931年南京前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西畫科學習,此間師從徐悲鴻先生、潘玉良先生和呂鳳子先生等藝術大師,於第四屆畢業。
1932-1941年先後在前威海衛公立高師、江蘇界首師範、泰興第四臨中等學校任美術、勞作教員、藝術導師及校長等職。
1941-1946年抗戰期間學校由江蘇遷入晥南,在江蘇臨時中學、南京屯溪中學、安徽學院晥南分院等院校任美術、勞作教員、藝術導師、國文教員、代理校長、副教授等職。此間於1943年自辦‘鬲山閱報社’、‘私立大千藝術館’推廣民眾教育。其推行教育的事跡被屯溪地方志和屯溪文史所收錄。(見屯溪文史P61-62)
1946年應前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徐悲鴻先生的聘請到校,會同黃賓虹、李可染、王森然、吳作人、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董希文、艾中信等著名畫家任教於北平藝專。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中央美術學院,任副教授。
1951年調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第二期第八班學習、畢業。
1951-1954年由中央文化部和人事部批准,調河南漯河藝術師範學校。在省文教廳報到:省廳決定,漯河藝師尚未開辦,留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兼文物鑑定、省博物館指導。
1954-1955年因病回京醫療。
1955年由北京東四區人民委員會批准,試辦北京私立大千實用美術補習學校。
1957年由北京市工農業餘教育局批准,正式創辦北京私立大千實用美術補習學校。至1961年私立學校均得通知而停辦。
1963-1983年被安排到北新橋裝訂廠工作。文革中遭到衝擊,先後被紅衛兵抄家數次,家裡被破四舊,砸毀石膏像佛像等藝術品,撕毀焼毀畫冊古書等。抄家運走歷代碑帖的拓本、拓片、中西畫冊、明清印譜、美術論著、個人藝術著作及個人收藏的名畫等一卡車。
1983年2月3日因肝癌及消化道腫瘤轉移,病故於北京第六醫院,享年76歲。
藝術成就
金石篆刻、書畫及鑑賞,尤長於篆刻,時賢譽為“江左四大印人” 之一。每以治印的魄力,篆、隸的字法與刀法,古樸的氣韻與趣味,以區別“烏、光、正”,用“淡、毛、斜” 三字別開一面。清乾隆、嘉慶之際,書寫大卷、意館繪畫,莫不以“烏、光、正”為責。而“淡、毛、斜”反其意而行;一印即成,不徒以形體完整,而在其內涵與古意。因這方寸之間,足具一完整世界,這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外國人望塵莫及。篆刻治印於秦漢、而外奉封泥;款銘秦磚漢瓦、而外甚玉鍾石鼓,碑額石刻無不羅入印中,從文化遺產中去蕪存箐,以振中風。名人沙孟海先生贊曰:“古采揚新姿”。“淡、毛、斜”也為後人導一先路。
大千一生為藝術,擅愛書法,尤以篆書、漢隸為每天的必修課而習習之,這重要的基本功一直堅持到晩年。主張“作畫者必先習字,以習碑為宗,書法嫻熟,基礎穩固,怡可操筆作畫、治印”。繪畫講究行筆,傳統筆墨,用墨酣飽,水墨交融,以篆、隸筆法用於作畫。重於構圖與線條,以致風格蒼莽、雄健而有動感,篆、隸之意融入畫中,傳神達情。速寫古樸蒼勁,融書法與繪畫於一體,可別樹一幟。作畫起稿構圖,改用根據線,一洗前人傳用方格放大之習法,堪稱革新。
個人著作
《雕蟲鼓吹》 研究篆刻治印的著作,又名《治印概說》。
《金石剩目》 研究鐘鼎銘文.石刻碑碣的著作。
《中國美術史講義》為教學編寫的講義。
《美學概論》 為教學編寫的講義。
《美勞教育理論與實踐》 為學校編寫的教材。
《大千行卷》
《大千印譜集》
《國畫-雙魚、古松、墨荷》 江蘇學生出版。
附記
1.抗日戰爭期間,李大千攜同妻兒隨江蘇臨中流亡來屯溪,棲身於鬲山觀音上殿內。他生活雖是清貧,然啟迪社會,宣傳抗日之心不減。經一番苦心籌劃,鬲山圖書館約於1943年正式成立,至1949年結束。該館正名為“鬲山閱報社”,全稱是“安徽省立屯溪民眾教育館鬲山閱報社”。它的獨特之處,除了借閱圖書.報刊以外,還在“二天門”靈官殿內,舉辦常年金石書畫展。進入這間殿堂,便覺有一股書巻氣,瀚墨香撲面而來。展品不多,卻也琳琅滿目。比如,其中有幅徐悲鴻題款的《百美圖》,便是一幅鐫有王昭君等一百名古美人印章的金石藝術珍品。
鬲山上殿是建在一處地勢比較高陡,兩邊臨空的平台之上。圖書閱覽室便設在殿前一排花檻窗下和兩廊之內。憑窗遠眺,雲山村野盡收眼底,倚檻下窺,綠樹花蔭都上心來。殿內香菸繚繞,庭前花木扶疏;加上主人好客,清茗伴讀,格外顯得幽雅清靜,超凡脫俗。每當春秋佳日,遊人到此閱覽者,幾乎是座無虛席。
館內報章雜誌,圖書畫冊,全部都是李大千先生私藏者,靠李大千先生及其夫人張多女士,在日常生活中,省吃儉用,自費購置。所陳書刊內容全部都是進步讀物和宣傳抗日刊物,其中的就有前蘇聯《鱷魚》雜誌。現今這個地方的殿堂僧舍,雖已蕩然無存,但李大千夫婦當年所創立的這一事業,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摘自《屯溪文史》第四集中的《書城屯溪的圖書事業》一文)
2.著名大畫家黃賓虹贊曰:“…… 捧觀大作,篆刻古氣磅礴,欽佩之至。郢之大匠,運斤成風,知由鏨堊不傷鼻,而可見其剛中之柔,最不易到。金石書畫本是同源,清二百餘年,惟金石家畫差強人意。請教以為然否。” (摘自黃賓虹書信)
3.著名的收藏家、鑑賞家張伯駒老先生寫道:“…… 宋印多朱文,於宋徽宗雙龍璽,政和宣和等璽及東波山谷和印當見之。元明及清康熙多朱文細筆,為項子京諸印,清梁清標高士奇.安緣周等印皆是,最宜用於收藏書畫。嘉慶後更為晥浙南派以樹一幟,易不失於古近也。滬凟王福廠、陳巨來皆宗元明印白文。宗漢印當為正宗,京師壽石工即宗皖派,陳半丁白文宗河印,齊白石即野狐禪也。今見江左印人李大千君治印存,看印譜一冊,蓋出入於皖浙之間者,紀文學藝術一成宗一派,必不能出與規矩之然,不失於古而後始能變能化。大千治印既成名,年逾七十獲,孜孜不倦,而不自高得之矣。” (摘自甲寅.張伯駒序)
4.《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於1982年3月來函,徵集書畫、篆刻作品。函曰:“……素仰李大千同志為我國書畫篆刻名家,用特專柬徵求敬請惠賜大作,詡贊其成。”
5.1981年春,江蘇金石舊家陳壽榮先生
編纂《現代印選》,來函徵集篆刻印稿作品。那時李大千先生疾病纏身,未能奉獻。
6.2009年是近代書畫家、金石篆刻家李大千先生誕生102周年。為了宏揚族文化藝術及對先人的悼念與哀思。家人近期收集、整理遺留的部分材料,特此印製《大千藝術》紀念圖書一冊。該書分為‘交往篇’、‘書畫篇’和‘金石篇’三部份,其中包括友人信札、名人題詞和大千的繪畫、篆刻、印拓等近8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