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
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長的領導下,通過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謝家榮等地質學家的不斷理論探索和實踐下,肯定中國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地質部的觀點,並根據地質部和李四光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裡,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中國人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和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個人貢獻
1.為中國核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2.運用力學對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的研究,創建“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的概念。預測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存有石油,後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油田的發現證實其預測。
3.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對中國北部䗴類化石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是中國最早進行的䗴類及石炭二疊系研究。其創立的“䗴”字,用來翻譯Fusulinid(一種早已滅絕的有孔蟲,屬於原生動物),為中國古生物學界所沿用。
4.提出了華東第四紀冰川存在的理論。
5.地震預報:李四光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李四光為地震地質和地震預報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為中國地熱的開發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中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地質力學
地質力學是李四光創立的,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後海水進退規程》等,從理論上探討自水圈運動到岩石圈變形,自大陸運動到構造形跡等問題,1929年提出構造體系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構造體系類型。1941年李四光在演講“南嶺地質構造的地質力學分析”時正式提出了“地質力學”一詞。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對地質力
學理論作了系統的概括。地質力學是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即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及其起因的科學。它從地質構造的現象(構造形跡)出發,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岩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從力的作用方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方式,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和起源。地質力學認為結構要素、構造地塊和構造體系是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對於探索地殼運動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已認識的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大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這些體系主要是地殼的水平運動(經向的和緯向的)造成的;而水平運動則起源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自轉速度變化的作用稱為“大陸車閥作用”,因而把這一假說稱為“大陸車閥假說”。
發現冰川
李四光到北大地質系後,主講岩石學和高等岩石學兩門課程,他以嚴謹的冶學作風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他經常帶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教學,邊看邊講。一個山頭、一個溝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縫,他都不放過。學校經費不足,他帶領學生白手起家搞建設,將學習環境收拾得十分雅靜。
在教學的同時,他對研究工作也不放鬆,他一生中在地質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如古生物蜒科的鑑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創立,都是在這期間開始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從不為已有的觀點和學說所束縛,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尋找尚未被人們認識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斷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敢於向一些舊觀點提出挑戰。例如,從19世紀以來,就不斷有德國、美國、法國、瑞典等國的地質學家到中國來勘探礦產,考察地質。但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現象。因此,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間,就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他繼續在大同盆地進行考察,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他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看法。到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輕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為了讓人們能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蹟。10年以後,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蹟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並且可劃為三次冰期。
當李四光的這個學術觀點再次在中國地質學會上發表以後,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廬山辯論。在民國時期注重學術,外國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帶著開拓推廣學術的精神到中國來。因此,儘管大量事實擺在眼前,幾位外國學者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此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到黃山看罷回來讚嘆道:“這是一個翻天復地的發現。”李四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可是,他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乾脆把家搬到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起名叫“白石陳列館”(後被國民黨海軍炸毀)更深入細緻地進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關於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廬山》中得到全面闡述。可惜由於抗戰爆發,這部書10年後才得以出版。
地震預測
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後,李四光“教導我們”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雲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雲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這一路走來,都被李四光言中。當時很多科學家認為地震是無法預報的,李四光斬釘截鐵地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周總理說過:“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文中用了一連串的“要注意”,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起到了強調的作用,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樂貢獻
地質學家李四光還是一位音樂迷,譜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
李四光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生前用過的小提琴引起參觀者關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勝雲稱,李四光在英國留學時迷上小提琴。
李四光在英國苦讀7年,1920年回國前,他提筆寫下小提琴曲《行路難》。據上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室考證,它是有曲譜為證的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所獲榮譽
政治榮譽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工作榮譽
1959年5月29日,經前蘇聯科學院主席團評選,授予李四光“卡爾賓斯基金質獎章”。
同年12月6日,蘇聯地質界對他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國創建的地質科學經驗,作出了公正的總結。蘇聯克魯泡特金教授在《自然》雜誌上撰文,介紹了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
2009年10月4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天文台即將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李四光星。
李四光環
“李四光環”是指由李四光發現並命名的矽質“矽質冰川冰磧礫石”,是第四紀冰川遺蹟最有說服力的標誌物,其說服力甚至要超過冰臼、冰川漂礫、冰石河這樣的標誌物。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為紀念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我國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對我國科學事業和地質事業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從事科學、技術和教育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鼓勵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進步多做貢獻,特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
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獎勵名額不超過15人
。
外界評價
毛澤東接見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黨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裡,精神格外奮發,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接見時的幸福情景:毛澤東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講。李四光非常感動。毛澤東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在李四光任地質部長期間,毛澤東主席多次對地質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澤東指出,地質部是黨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部。
1956年,毛澤東又指出: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個五年計畫。對於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毛澤東也很重視。
1955年,周恩來總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支持地質部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此後,在這個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今天才有了專門的地質力學研究所。毛澤東極其關心中國的石油遠景。早在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時,有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廳里接見了李四光。當時,周恩來也在座。談話中間,毛澤東關切地問到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怎么樣?
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這個問題。以後,從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國講學時,寫過一本《中國地質學》,其中提到“東海、華北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實際指的就是石油。他用樂觀的、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毛澤東說,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根據數十年來地質力學的研究,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認為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句話,因為過去是用英文寫的,所以故意說得含糊些。聽到這裡,周恩來笑著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啊!毛澤東也高興地笑了,當即作了關於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地質部和兄弟部門一起,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據地質力學的理論,他們在一些遼闊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在約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鑽井,總進尺120多萬米。從所取得的大量地質資料看,不僅初步摸清了中國石油地質的基本特徵,而且證實了中國有著豐富的天然石油資源。後來在大慶油田噴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證。地質力學在找油實踐中經受了檢驗。毛澤東對這件事一直記在心上。
1964年,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一個服務員同志在人大代表行列中找到了李四光,對他說:“請您到北京廳去一下!”當時李四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當他走進北京廳時,見到大廳中只有毛澤東一人坐在那裡。李四光沒有想到是毛澤東找他,以為服務員說錯了地點,連忙道歉說:“主席,對不起,我走錯門了!”但毛澤東卻健步走了過來,緊握住李四光的手,說:“沒有走錯,是我找你的。”毛澤東接著風趣地對李四光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澤東笑著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澤東的話是對他和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一起,用新華夏構造體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讚揚,激勵著李四光為祖國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1964年某一天,毛澤東又一次接見了李四光。那是在懷仁堂開完一個會以後,毛澤東邀請李四光一起觀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劇《朝陽溝》,並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邊,邊看戲,邊交談,談了劇也談到石油。在談到石油問題時,毛澤東對地質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毛澤東說“你們兩家都有功勞嘛!”演出結束後,毛澤東又拉著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員合影留念。毛澤東一向重視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工作,十分關心科學工作者的成長,對從舊社會過來的願意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老一輩科學家非常關懷。
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說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飯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門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領進毛澤東的臥室。竺可楨和錢學森兩位同志也先後到了。毛澤東請他們坐在自己的床邊,親切交談。他們就天文、地質、尖端科學等許多重大科學問題廣泛交談了三四個鐘頭。李四光回來告訴他的女兒說:“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了解得透徹入微。在他的臥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擺滿了許多經典著作和科學書籍,談到哪兒就隨手翻到那兒,談的範圍很廣,天南海北,海闊天空。”這次談話,毛澤東發表了對許多重大科學問題的意見,熱忱希望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攻克科學技術尖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貢獻自己的才能。
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接見在京參加學習班的1萬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員參加了接見,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澤東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馬上拉著李的手,親熱地叫“李四老”。兩人距離那么近,然而因為會場裡“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成一片,對面說話都聽不清楚。毛澤東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邊,問他的身體好不好,工作情況怎么樣。主席拉著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見到會的同志們。接著,又一同離開主席台,步入休息室。家裡人早已在電視中看到了這一幸福會見的鏡頭,只是不知道毛澤東和李四光講了些什麼。李四光剛到家,家裡人便都急著問李四光。 李四光高興地講,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談了一個多小時的話。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裡,毛澤東和李四光談了多少億萬年間的事情——從天體起源、地球起源,談到了生命起源,談到太陽系起源的問題時,毛澤東說: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論還有點道理。毛澤東對李說,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寫的書,希望李找幾本書給他,還請李四光幫他收集一些國內外的科學資料。毛澤東說,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資料。“主席想要讀哪些方面的資料呢?”李四光問。 毛澤東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說:“我就要你研究範圍里的資料。”第二天,按照毛澤東的囑咐.李四光就請秘書同志幫他找書。他想:主席這么忙,總不能把我寫的書統統送去請他看,應該選一兩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過去。經過一番仔細的挑選,李四光先把《地質力學概論》一書和《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些什麼?》這篇文章送給毛澤東審閱。然後,立即著手開始收集毛澤東所要的資料。為此,他看了許多外國資料。為了節省毛澤東的時間,讓他能少消耗一點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東西,李四光決定自己整理一份資料,把地質學說中當時的各種學派觀點部包括進去,再加上自己的評論,闡明自己的觀點。他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一連寫了7本書。每寫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書同志馬上送到印刷廠去,用大字排版,然後拿回來親自校對。這7本書印好之後,定名為《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送給了毛澤東、周恩來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
地質元帥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
他認真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決心扔掉那些舊日留下來的包袱,……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他的具體領導下,中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個五年計畫開端的日子裡,毛主席、周總理就詢問過李四光:中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么樣?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鑽井隊,在陝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穫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以後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個沉積物講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在幾年裡,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
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中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武大情緣
作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李四光一生奔波勞苦,致力於教育和學術,給世人留下了享用無盡的精神財富。他一生奔忙卻不忘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20世紀30年代主持興建的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區,便凝結著他的教育救國理想。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簽發院令,任命李四光為國立武漢大學新校籌備委員會委員,不久又被委任為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長。
建立國立武漢大學是蔡元培推行大學區建設的方案之一,他認為在中部建立一所國立大學有助於中部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於是國民政府決定改組原有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然而,當李四光在滄桑巍峨的黃鶴樓俯瞰這所位於蛇山腳下面積僅40餘畝的校園時,不由想起了自己曾經就讀的校園寬闊敞亮,環境幽雅的英國伯明罕大學。他決定另建新校。
到何處尋找新校址?憑他的想像,大學應該有山有水、動靜相宜、能啟迪人的靈性。林學家葉雅各教授建議將校園建在山水相連、風景如畫的東湖之濱。經過實地考察,李四光欣喜地發現這裡實乃辦學的上好寶地。於是,在1928年11月一個天高氣爽的深秋,正式確定武昌東湖珞珈山一帶為國立武漢大學的新校址。
為了在這個湖光山色、風景如畫的地方建設一座別具一格的新校園,李四光請來了諳熟中國工程技術的美國工程師開爾斯來進行規劃設計。開爾斯先生果然不負眾望,他以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北京故宮為藍本,根據中國傳統建築的“軸線對稱、主次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原則,巧妙地利用了珞珈山、獅子山一帶的地形,歷經一載有餘,終於完成了武漢大學新校舍的設計工作。
然而,武漢大學的興建歷程卻並非一帆風順。
首先遇到的困難是湖北省政府的臨時變卦。省政府以占用耕地過多為由,遲遲不批准建校申請,新校舍的建設被迫擱置不前。李四光等人多方奔走並邀請省政府代表實地考察,最終省政府在1929年第17次政務會議上正式決定圈定珞珈山一帶的土地3000餘畝作為武大的新校址。1929年8月15日省政府正式發出公告張貼各處。
第二個困難是修路遷墳。當時從武昌城至珞珈山沒有公路可通,只有一條小徑,必須修一條公路以便運送建築器材和物資。要修公路,又有許多墳墓,於是麻煩又出來了。當時的民間風俗,非常迷信風水,認為遷徙墳墓禍及祖先,有違中國幾千年來的孝親觀念,因而堅決反對遷墳修路。墳主還聯合起來,向省政府請願,要省政府制止遷墳修路。
當武漢大學大興土木之時,武昌墳主陳雲五等豪紳,以墳墓在珞珈山新校址範圍之內,先後向教育部及湖北省政府捏詞呈訴,聲稱武漢大學新校舍之建築,將遷墳數千冢,破壞風水無數,武大需另選校址建校。湖北省政府竟聽信蠱惑之言,於1929年11月15日函告武大:珞珈山新校址立即停工,另選南湖或徐家棚無墳處興建校舍。
李四光、王世傑等人沒有被各方面的壓力所嚇倒,以驚人的氣魄和膽略據理力爭,當眾宣布:
(一)向湖北省政府嚴正磋商,請其變更上述決議案;
(二)呈報中央聲明原址範圍絕不可變更;
(三)工事仍照預定計畫進行。在李四光、王世傑的多方斡旋之下,豪紳墳主掀起的反對遷墳鬧劇終告結束。
第三個困難是經費問題。建一所氣勢恢宏的美麗校園談何容易,需要籌集巨額資金。學校最初呈報大學院申請的經費是150萬元。1929年,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撥款150萬元用於興建武大新校舍,由中央財政與湖北省政府各支付75萬元。
儘管國民黨中央已決定撥款,但要將這筆經費落實到位卻十分困難。在平息了遷墳風波之後,李四光、王世傑等人又為落實建校經費四處奔波。當時全國財政大權掌握在財政部長宋子文手中,但當李四光、王世傑等人請他照案撥款時,宋態度冷漠,毫不熱心。不得已,李四光、王世傑赴京求見行政院長譚祖庵,向他說明此校對將來湖湘子弟影響最大,而籌款卻困難至此。譚聞言,立即熱忱地說:“放心,此事全部交給我辦好了。”宋答應每月籌款5萬元,分15個月付清,總算是解決了經費上一半的難題。後來,經過李四光、王世傑的多方奔走,湖北省的75萬元也終於落實。
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隆重地舉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禮。李四光作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賀,並與蔡元培、任鴻雋、劉樹杞為武大師生進行了學術講座。5月27日,當他演講完畢,從學生大禮堂出來時,被一群老師和學生團團圍住。正在納悶之時,一名學生拿著紙和筆墨走了上來。他一下明白了,原來是畢業紀念刊的編輯們希望他為紀念刊題詞。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他拿起筆墨寫下了兩行大字:“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從此以後,他的“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一直在激勵武大師生不斷地博學慎思而篤行。題完詞後,他在珞珈山對面的獅子山頂上特意看了看落成的新校區,當他看到昔日這片荒山野嶺之地,經過短短兩年的建設,一棟棟美輪美奐的建築已拔地而起,不禁百感交集。
李四光給我們留下的莊重典雅、造型瑰麗的校舍建築群,不僅讓武漢大學贏得了“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美譽,其展現出來的艱苦創業、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亦鼓舞、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斷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