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朋[安徽無為籍畫家]

李友朋[安徽無為籍畫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友朋,(1907年——2009年)安徽無為人,著名畫家。其父李大秀是清末秀才,飽學塾師。李友朋在家庭書香氛圍的薰陶下,五六歲時就旁聽私塾並愛上了繪畫藝術,一生執著美術,至今筆耕不輟。他初臨“四王(明末清初時並稱畫壇的四位王姓畫家,即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均擅山水)”,繼學“二石(齊白石、傅抱石)”,並師現代筆墨,經過長達九十多年的不懈追求,李友朋的繪畫幾近獨步青雲的境界,他書、畫皆能,且山水、人物和花烏蟲魚無不涉獵,尤以氣象萬千的山水畫見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姓 名: 李友朋

籍 貫: 安徽省

性 別: 男

李友朋[安徽無為籍畫家] 李友朋[安徽無為籍畫家]

出生地: 無為縣

所在地: 無為縣

血 型: O

星 座: 摩羯座

生 肖: 牛

生 日 : 1907年1月18日

職 業: 畫家

簡介

人稱“藝術常青樹,畫壇不老松”。民間諺語云:“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蘭好肖龍士,山水壽李家。”李家指的正是李友朋大師。北京知名書畫家葉曉山先生評介李友朋先生的作品:“其構圖之精巧,筆墨之老到,色彩之清和,皴染之細膩,為我所見的眾多山水畫之佼佼者。畫中的近景、中景、遠景層層伸延,虛實結合,濃淡相宜,展示了自然之美、動靜之美、筆墨之美、意境之美。”

人生

李友朋先生在回顧藝術人生時說:“我繪畫一是師法自然,手勤寫生;二是多交藝友,嘴勤求學;三是多動腦子,勤於探索,走出自己的路子。”

李友朋山水畫作品1956年入選安徽省博物館美術展,1989年獲得華東地區“糧農杯”書畫展一等獎,2004年應中國(南昌)首屆楹聯節菲華詩書畫南昌巡迴展特邀展出,榮獲“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常青獎”。傾注了他畢生心血的李友朋畫集,於2005年9月出版。

經歷

李友朋19歲時與本村同齡的凌啟秀結婚,倆人恩恩愛愛在一起生活了76年,老伴因病96歲去世。夫妻倆共生育有2男2女,老人一家兒孫輩近60人。

九十年煉得爐火青

很多年前,就聽過無為縣原教育局長夏家浩先生介紹畫壇壽星李友朋,只是無緣相見。當捧起一本《李友朋畫集》,我為之震撼。

先生已經作古,只能通過作品與他對話。夜深人靜,帶著一份未見之憾,我仔細觀摩他的作品,走入了他筆墨中的千山萬壑。溪流清澈,山風高古,心靈無比澄澈。

1910年,中國還處在皇帝時代,天下的學子都在苦讀經書。李友朋出生在無為縣一個秀才家庭,父親李大秀考取秀才後在家設館授學,幼小的李友朋從小就在私塾旁聽並喜愛上了繪畫。此後九十多年歲月里,他不懈追求,默默地,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給心愛的藝術。尤其是從會計崗位退休後,更是一片痴情付丹青,到晚年,爐火純青。

李友朋取得的成就,得益於其書香濃郁的家庭,得益於他的天賦與勤奮,也得益於他所走的藝術歷程。他早期學畫,苦摹“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祈),這為他繪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觀其作品,功力深厚,古風撲面,這與“四王”的滋養是分不開的。但如果一味去走“四王”的路,藝術風格會染上宮廷畫的程式化毛病。李友朋是非常清楚這一點的,技藝達到一定程度後,他跳了出來,走“二石”(石濤、石溪)的路子,通過水墨的滲化與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與深遠。進而吸取了黃賓虹、李可染的藝術營養,注重筆墨與造意,作品氣韻靈動。

李友朋詩書畫印皆精,山水、花鳥、人物無不涉獵。尤以山水見長。在意境的營造上,他深得新安畫派的人文精髓,講究筆致墨韻,境極幽曠,設色清和。我覺得,在新安畫派諸多畫家中,先生對汪采白的設色甚是追崇,他們心靈是相通的。

對山水情有獨鐘的李友朋一面師承古人學,一面師承造化。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平原水鄉、丘壑叢林,他都心記手錄。在與大自然做一番對話後,寄心性於筆端,實踐著“意造”風景。胸襟高朗,格調高妙。

走進李友朋的山水世界,內心最大的感受是遠深寧靜。山巒林壑,綿延無絕;煙雲流澗,清俊雅逸。村落、山徑、古樹、孤亭、行人、廋馬,點綴其間,錯落有致。近景、中景、遠景層層延伸,虛實相生,營造出了一種動靜之美、洋溢著靈動的詩意。

放眼當下中國畫壇,有些畫家生前風光身後沒落,是因為他善於運作,可是作品經受不住時代的檢驗。而有些畫家,生前沒落,身後聲名鵲起,這是因為他們不去經營個人,畢生心血賦予筆墨。李友朋是這樣的畫家,他不記名利得失,浸淫書畫九十多年,以自己的筆墨語言傳達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信,時代會逐漸認識他,越來越多的人會記住他。一如我們記住黃葉村。(周玉冰/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