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村

李又村(1913~1966)原名丁九榮,又名丁景宇,汶上縣早期共產黨員。

李又村(1913~1966) 原名丁九榮,又名丁景宇,汶上鎮東門人。生於富裕之家。自幼得到飽讀儒書的祖父、父親及具有愛國思想的伯父的指點和影響,較早鑄成了愛學習、求上進的精神品格。1928年,他考入山東省立第四鄉村師範學校。喜尚與同學議論國家大事。“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了赴京請願活動,受到學校地下共產黨組織的關注培養,得以讀到《紅旗》、《土地革命綱領》等黨內書刊,懂得了更多革命道理。1932年春,由同學喬海秋介紹,加入共產黨。同年,班內建黨支部,他任宣傳委員。之後,他以更大的熱情致力於抗日救亡和黨員發展工作,並曾以學校消費合作社主任身份,赴上海、保定購買進步書刊,在校內廣為推薦。1934年底畢業回鄉。1936年初就教於汶上城內孔廟國小。時汶上縣尚無共產黨組織。他利用職業之便,向師生傳播進步思想,獨立開展工作。不久,他到五區張樓國小任校長,聘請喬海秋、單紹曾前往任教,很快活躍了學校空氣。音樂課上,他教唱《漁光曲》、《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等愛國歌曲;歷史課上,側重選講愛國鬥爭事件和愛國英雄人物,公開揭露蔣介石背叛革命、出賣國土的滔天罪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種子。“七·七”事變後,他的許多學生勇敢奔赴抗日戰場,不少人成為革命隊伍的中堅。1937年底,崐日軍侵占汶上,學校被迫停課。面對現實,他想到作為共產黨員,首要任務應是宣傳動員人民拿起武器,將侵略者趕出中國。他向五區鄉農學校校長講明自己的想法,動員他領導鄉農學員武裝抗日。不料,膽小如鼠的校長楊××,竟於夜間帶人攜槍而逃。之後,他與喬海秋直赴濟寧軍官訓練隊作動員,因其很快解體,未能成事。困惑之際,李又村找到汶上縣抗日自衛隊,走上了武裝抗日的第一線。入伍不久,他相繼被委以民運工作隊隊長、魯西軍區第八支隊參謀處股長、115師某連指導員、營代教導員,並於1939年重新加入共產黨(因一度失去組織關係)。1942年,經上級黨組織審查批准,承認其以前的黨齡。1942年底,調115師情報處,化名李又村。集訓後,他帶領3名助手,攜電台前往徐州,秘密建立起徐州——連雲港——兗州情報站,擔任黨支部書記兼站長。日軍投降後,情報站併入原新四軍情報部,他任外勤股長、副科長。之後,隨軍轉戰濟南、徐州等地,負責清理敵特工作。淮海戰役打響後,他攜電台趕赴戰場,風餐露宿,日夜工作,保證了軍事聯絡的暢通無阻。建國後,他被任命為戰略重鎮徐州市公安局局長、市委委員,出色領導了清除國民黨潛伏特務和“鎮反”等工作。其間,他幾乎每天工作至深夜。警衛人員提醒他這么晚回去有危險。他含笑說:“這總不比槍林彈雨中危險更大吧?”1952年,徐州市公安局受到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級公安部門通令嘉獎。1953年,調濟南任市委委員、市公安局長。兩年後,相繼升任濟南市副市長、市長。職位高了,其為人的謙虛和氣及工作熱情卻一如既往。他常說:“我雖然是老黨員,但對地方工作,還是個新兵,是個學生。”是年體檢,發現患有心臟病。組織上建議他離職休養。他回答:“我感覺不錯,不用什麼休養。”硬是帶病堅守工作崗位。1956年,改任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兼濟南市政協副主席。後改任濟南市委副書記,分管政法和城建工作。當他確知濟南城市建設處於落後地位時,便決心改變這一狀況。趵突泉公園改造,他多次參與規劃研究。大明湖西南門設計方案,由他最後審查拍板。在其督促指導下,濟南市城市建設後來居上,走進全國前列。1963年,濟南市委決定大力發展區縣工業,將基礎薄弱的電子工業翻身硬仗,交由他來指揮。李又村知難而進,馬上率考察團赴北京第四機械工業部和電子管廠參觀請教。後又派人去南京、上海學習里弄創辦電子工業經驗,有計畫地將一批不景氣的企業改建轉產。至1966年初,濟南市電子工業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可與同期日本電子工業媲美。正當他雄心勃勃地領導電子工業騰飛之時,“文革”運動驟然而至。起初,他並沒想到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每天照常工作在第一線上。8月,他一手組建起來的電子工業樞紐——電子研究所鬧事,請他去處理。他當即前往,一番苦口婆心,問題很快得以緩解。繼之,城建局負責人,以個人恩怨,借“大辯論”名義,要他去“講清楚”。他很氣憤,一度病情加重。家人勸他休息。可此時的市委,只有少數幾人在支撐,豈忍離開?12月20日,大字報貼到市委,將他在電子研究所勸告民眾恢復生產的言論,列為壓制民眾的“罪狀”。當天下午,李又村被迫前去解釋。結果被圍攻至晚22時許。23時,李又村病情猝然加重,逝世於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