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李勇[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李勇,男,1963年12月生,江蘇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現任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院長。

人物經歷

198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系,

1987年在成都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94年獲沉積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破格晉升為地質學副教授,

1996年12月破格晉升為地質學教授,2001年2月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評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任圖書館館長。

2000年-2001年期間曾先後由國家公派赴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和美國孟菲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並開展博士後研究。

現於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沉積地質研究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學、《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學》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油氣地質與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骨幹教師和研究人員,為我校第四紀地質學博士學科點學科帶頭人。現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AGU)、中國石油學會會員、第四紀研究會會員和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會員。

主要貢獻

十餘年來,李勇教授先後主持青藏高原及鄰區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質礦產部青年地質學家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部省級項目共10項,主研項目6項,在沉積學、第四紀地質學、地層學、石油地質和構造地質學等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系統而堅實的理論基礎,並在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的科研方向和特色,在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積盆地與造山帶、地球表面過程和活動構造與活動沉積盆地分析等領域中,獨具學術特色,

1986年以來,李勇教授一直堅持開展青藏高原東緣造山帶和前陸盆地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國內第一篇對前陸盆地進行專門剖析的高水平的優秀論著《龍門山前陸盆地沉積及構造演化》,該科技成果於1996年獲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頒發的“侯德封獎”。

1994年以來,李勇教授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區”—青藏高原北部羌塘盆地開展石油地質調查、國土資源大調查和研究工作,奮戰羌塘,為國找油,首次提出並論證了青藏高原北部中生代羌塘前陸盆地,為羌塘盆地油氣評價奠定了科學依據,是西藏油氣勘探的重要貢獻者之一。

先後主筆和參編專著8部,在《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Basin Research》、《Scientia Geologia Sinica》、《地質論評》、《地質科學》、《中國區域地質》、《地層學雜誌》、《沉積學報》、《地球科學》和《地學前緣》等中外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多篇被SCI收錄。

李勇教授作為有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載入《成都年鑑》,他的先進事跡和科研成果曾在四川日報、中國地質礦產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教育導報和中國石油報等報刊上報導。

李勇教授從教16年來,工作兢兢業業,注重啟發式教學和教書育人,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先後講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7門,指導研究生6名。

李勇教授積極開展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在1999年-2002年期間開展了國家外國文教專家基金資助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並已納入中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協定項目,主持國際地質考察路線1次,業已與美國孟菲斯大學Michel Ellis教授、瑞士蘇黎世大學Philip A. Allen教授和愛爾蘭都柏林大學Alexander Densmore博士建立了穩定的科學研究合作關係,先後合作考察研究了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和四川盆地、愛爾蘭地質和地貌,以及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安德列斯斷裂帶和走滑拉分盆地,共同擬定了《印-亞碰撞在龍門山和西藏高原東緣的作用的長期研究計畫的協約》。合作研究成果業已在美國地球物理年會(AGU)、第15屆喜馬拉雅-喀喇崑崙-西藏國際學術討論會(HKT)、國際區域沉積學家會議(IAS)上宣讀和發表。

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構造層序與構造事件。

造山作用與沉積回響。

中生代羌塘前陸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過程。

晚新生代岷江下蝕速率及其對青藏高原東緣山脈隆升機制和形成時限的定量約束。

青藏高原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羌塘複合型前陸盆地充填模式。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第三紀鹽源構造逸出盆地的沉積特徵與構造控制。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學研究。

Evolution of the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Western Sichuan,China)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Indosinian Orogeny。

成都平原第四紀化石冰楔的發現及古氣候意義。

西藏晚三疊世北羌塘前陸盆地構造層序及充填樣式。

獲獎記錄

以上科學研究成果均獲得很高的評價,獲得省部級和院級獎勵共15項,其中包括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頒發的“侯德封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3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