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則

李允則

李允則(953——1028),字垂範,宋朝盂縣人。李謙溥之子。允則少多謀略,以蔭補衙內指揮使。宋太宗年間,由左班殿直升為閣門祗侯。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真宗初年(約998)在宋遼戰爭中,得到真宗器重,遷供備庫副使,任潭州(今湖南長沙)、滄州(今河北滄縣東南)知州。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遼訂立“澶淵之盟”,雙方罷戰講和。但宋對遼並未放棄戒備,仍派駐將領鎮守宋遼邊境。允則任雄州(今河北省雄縣)知州時,曾鎮守河北東路要地,在軍事上頗有建樹。他從湖南調任滄州以後,看到滄州乃戰略要地,而此地飲水甚缺,軍民無心守衛。於是,他立即著手“濾浮陽湖、葺營壘,官舍間穿井”,從而安定了民心。時隔不久,遼兵果至。允則帶兵堅守城池,不但用水不缺,還以冰代炮,打退了遼兵的進攻。真宗親自召見他說:過去有人說你修屋鑿井是搔擾百姓,現在才知道你有遠見卓識,善於備戰!遂提升他為鎮定(今河北正定)、高陽(今河北高陽)二路行營兵馬都監,負責河北東路十九個州的軍事。允則以用兵作戰非已之長為由不受。真宗說:“卿為我運籌策,不必擋矢石也。”並通告河北各路將領,凡重大軍事行動,必經允則準許而後行。宋遼通和修好後,允則在雄州仍不放鬆戒備,“治城壘不輟。”宋真宗怕違和約引起衝突,責問修城之事,允則回答說:“初通好,不即寬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測也。”真宗點頭稱是,為了既不引起遼方疑忌,又能加強戒備,允則計畫將雄州城北面的瓮城(即月城)與州城合建一個大城。他先在城北建了東嶽寺,用百兩黃金做成供器。過了一段時間,又暗暗把金銀供器撤去,並揚言是被北面來的盜賊偷去。就這樣以保護寺廟為由,挖壕築牆把東嶽寺和瓮城圍了進來,逐漸完善城堡,修建月堤,城外文栽樹木,以防禦遼兵入境。同時,他把戰力求和生產結合起來。寓戰於民。在宋遼接壤處,開墾荒田,挖通渠道,砌築矮牆,打起土埂,栽植荊棘。平時,渠道可以灌溉田地,戰時,就成了敵兵行動的障礙物。他把練兵習武也寓於遊樂之中,每年三月初三,邊民在界河祭祀水神,允則就組織水兵駕駛戰船,名為競渡表演,實是練習水戰。並借拜佛經常登塔眺望遼營動向。就這樣把戰備巧妙地貫穿於生產、生活之中,使守御之事日臻完備。

人物事跡

李允則為官清明,對民間疾苦甚為關注。在湖南潭州3年,他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初到湖南,發現該地苛捐雜稅嚴重,農民大量逃亡,土地茶林荒蕪。他首先廢除了按地繳納的地稅和以房屋交錢的房稅,以及以耕牛輸米,牛死仍不免除的枯骨稅,減輕了茶交納官茶的數量。同時,又開倉賑濟饑民,使之有食有衣。並招募無業者從軍,減少流民,安定了社會秩序。他還制定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辦法,供給耕畜、籽種,鼓勵農民開荒,使湖南變成了魚米之鄉。後調任雄州知州,因屢經戰爭創傷,雄州之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他組織軍民填平陷馬坑,拆除廢堡壘,在重視生產的同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原先州內百姓都住著茅草房屋,又無街道可通,往來不便。允則教給百姓伐木作檁,燒磚燒瓦,修蓋木石房屋,興建街道胡同,開闢市場,發展商業,使荒涼的雄州,變成了繁榮的邊防重鎮。
李允則對外交往上一方面對遼保持警惕,不忘備戰,一方面主張開放邊界,允許民間貿易來往,反對以往在對遼貿易上採取的關門下策和歧視態度。他在雄州開闢了對外貿易的場所“榷場”,進行“互通異物”。以香料、茶葉、書籍、漆器、硫黃等,換取了遼國的銀錢、布匹、羊馬、駱駝等,增加了大量收入。同時允許遼人入境,與州民遊樂,這使遼宋人民加深了友情。他還對遼採取了政治宣傳和感化政策。有一次,遼國的間諜被允則抓獲,允則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放開綁繩,盛情款待一番,間諜便將刺探的情況告訴了允則。允則說:“若所得謬矣”。便給他實際的兵馬、糧草數。間諜要求加上封條,蓋上印章。放回後不久,間諜又來,奉還原件,封條未動,而後又拿了契丹兵馬、財力、地理之情報交給李允則,以表示報答。
允則不事威儀,出巡時常與老百姓席地而談,深知百姓的疾苦。
李允則還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宋真宗鹹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今滿面湖南長沙)太守時,曾興修“嶽麓書院”,擴大其規模,並請真宗賜給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因此,四方學者紛至沓來。北宋的文學家王禹 專為此寫文記敘。從此,“嶽麓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名聞天下。
天禧二年(1018),允則知鎮州(今屬蒙古國),徙潞州(今山西長治)。仁宗即位(1023),領康州(今廣東德慶)防禦使。允則守邊境20餘年,對遼的情況了如指掌,邊防沒有發生意外。天聖六年(1028)去世,享年75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