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華

李九華

李九華,澄塘人,明萬曆二年(1574)九月十九日生,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授福建安南知縣,在任四年,疏鴛鴦浦以通溪潮,築錦亭隘,增設戍兵,修學宮,建金雞橋。被薦舉入京,升兵部主事,典試四川,再遷車駕司郎中,出任井徑兵備道提督兼山西僉事,駐獲鹿。

李九華,澄塘人,明萬曆二年(1574)九月十九日生,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授福建安南知縣,在任四年,疏鴛鴦浦以通溪潮,築錦亭隘,增設戍兵,修學宮,建金雞橋。被薦舉入京,升兵部主事,典試四川,再遷車駕司郎中,出任井徑兵備道提督兼山西僉事,駐獲鹿。

人物介紹

李九華李九華
時值天下多事,李九華銳意修防馬龍固三關,並著《三關紀事》一書,設三關城垛,拓募精兵督促將士日夜訓練。崇禎十一年九月,定州有警,朝廷主兵者悉令所有保衛畿南的部隊北上保衛京都。李九華委託其妻劉氏守城,自己親自率師北上,敵人見獲鹿城內無備,便趁虛而急攻,劉氏督兵民登城死守。此時,獲鹿被圍得水池不通,李九華又因定州防衛所牽,不能返援。劉氏無奈,便咬破手指以血書募敢死隊進京請求援兵。敢死隊冒死沿繩索從城垛上滑下,覓間道突圍急奔京城請援。然而,援兵始終未至,八天后獲鹿被攻破,劉氏向北再拜,然後率子李亮生引火自焚;李九華妾張氏。懷抱才五個月的兒子李囊生投井自盡。獲鹿婦女從劉氏而死者數十人。李亮生已聘尚未成婚的妻子蔡氏,年方十五歲,當在家鄉聽到噩耗時,七日不食而死。
劉氏事跡感動了百姓,當地百姓在獲鹿城東郊為之建立“取義祠”,以祭祀劉氏、張氏
及亮生、膏生二予,同時隨劉氏從難的數十位婦女也名列“取義祠”。後史可法經過獲鹿,特意憑弔了“取義祠”,並親撰一楹聯懸於祠中。

人物事跡

李九華因丟失獲鹿而負罪戍邊,朝野皆為其鳴不平。不久,朝廷下詔又起用為湖廣參議道,李九華稱病不起,堅辭歸澄塘。清順治七年(1650)九月十九日卒,墓葬古城尖(今車上鄉境內)。有《三關紀事》、《安南志》、《滑宜寶草》遺世。
李九華另一子李爽,字南公,號惕安,為邑廩生,生平任俠好義。李九華死後,李爽將數千份倍基全部會之一炬。凡鄰里鄉親有求,必傾力助之,最後使得自家生活也失去保障。李女好讀書,每次外游,總是要買進大量的書籍。其詩作也特佳,有秦漢之風。
附:崇禎十一年劉氏給崇禎皇帝求援信:恆陽一鎮,自臣夫節制以來,屹乎如虎豹在關,天下幾絕窺伺。皇上知臣夫謹慎,信之即篤,任之彌專。今年定州報警,又復差往守御,臣夫奉檄於九月八日領隊前行,臨別囑臣以撫恤軍民,保固城垣為重。臣凜夫言,於每月朔望暨三、六、九月,肩輿出署,傳令中軍勉勵士率,務欲與臣夫在署時無異。不料本月二十一日,哨兵飛報恆陽有警,臣即與臣夫之妾張氏謀所以退之之計。張亦俯首裂地,手抱五月嬰兒,幾於憤絕不顧。臣謂“徒死何益,權須力圖守御。”亟命三男亮生,躬擐甲冑,中軍執令箭,追隨巡捕。又於各門城垛密布旗號,率城中軍民,鞭策驢馬,滿城飛躍,遙為聲援。臣與張氏盡捐簪珥,召募技勇,肉餅豆羹時向軍民激犒;復率婦女運火舉石。二十二日,開城一戰,臣以灰實罐中,俟其近城,先令軍士擊罐如雨。率我皇上洪福,暴風忽作,飛灰出城,頭暈目蔽,施以精騎擊之,大勝而回。然此不過一時權宜,非所以為長恃萬全之局也。臣今日夜焦勞,思圖頓整,必須有重兵援救,將兵馬分兩路進發,先以一隊破其後,臣鼓城中之眾,用灰石炮矢御其前;復以一隊沖其中,首尾中間,四面.攻擊,庶幾城可得而全、民可得而安也。今總計城中軍民士女大約不滿數千,以此而抗十萬之眾,何由取勝。為臣計者,或勸臣死報,或教逃避。臣思受國深恩,逃避說固痛切而不忍聞。即死報一言,臣非惜此身,但臣死而城可全、民可安,臣也何為不死;又或勢危城破,計無復之,臣亦不能不死。若事猶可為,不思所以生全民命之計,而徒為一死塞責,遂畢人臣報國之心,似亦非其所難矣。此臣所以不死.非為臣計,實欲留其身以為民計也。近觀恆陽一路城池,危若朝露。臣以張氏、亮生登埤鼓眾,只見軍民號哭,悲聲振耳,慘不忍言。雖臣以恩愛固結,一聞呼集,無不奮勇爭先、一以當百,奈四鄰絕救,孤軍獨處,使臣進無以戰、退無以守,臣之力盡矣!無如何矣!然而臣心則有未已也,計維一息尚存,暫加力守,謹具危情,哭陳丹陛,懇以蒼生社稷為重。發一旅之師拯數邑之危,仰期旬內兵臨救之,猶未為晚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