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兆

朱立兆

朱立兆,醫師,出生於江蘇省淮安市。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朱立兆醫生在為患者檢查
行醫伊始,他覺得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破除迷信,讓鄉親們相信科學,相信現代醫學。那是1983年冬天的一個下午,他背上藥箱急匆匆地趕往一戶村民家出診,一進門就聞到一股濃濃的香菸味,一家人守護在患者床前,手裡拿著“靈符”,嘴裡還念念有詞,看著患者面色蒼白,已無力言語,他邊詢問病情邊準備看咽喉、眼睛等部位,誰知患者家人不讓他動,也不理會他的詢問。示意他在一旁坐下等著,目前“大仙”正附體與病人“交流”,等接待完了“大仙”再讓他看,看著病人痛苦的表情,他在一旁急得直跺腳。
約過了10分鐘後,仍不見所謂的“大仙”想要離去,他急中生智,猛地上前一步,從患者家人手中奪過一炷香,將耳朵貼在患者胸前聽了一會兒,已初步判斷患者因重度肺炎已合併感染,已經咳不出聲音來了,再拖下去有生命危險。
他猛地站起來,做了一個連他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表情和動作,對患者家人說:“大仙說,他那些處方已經過時了,治不了這個人的病了,要我告訴你們,要立即將這個人送到醫院去,要不然生命難保!”家人聽後大驚,連忙用拖拉機將患者送到醫院救治。一周后,患者出院時,他才向這家人道出真相,全家非常感激,表示從此不再相信“大仙”……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朱立兆良好的醫德不脛而走,慕名前來就醫的人絡繹不絕,患者送的錦旗掛滿了診室,著名作家鐵凝的丈夫華生念念不忘下放嚴集時,得到過朱立兆的精心治療。2006年6月,朱立兆作為唯一的村級醫院的醫生出席了第三屆醫院院長大會,今年他捐資10萬元,幫助嚴集衛生院蓋起了門診樓,添置了醫療設備。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崇高的醫德,他始終站在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用對症的低價藥,有時還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支付醫藥費,少則幾元,多則上百元,就這樣,每年他都要無償奉獻3000元以上,從醫幾十年,他累計奉獻出20多萬元。

行醫準則

他常說:“不給患者看病,我心不安。”鄉鄰們也說:“朱老爹是個工作狂。”每天他堅持二十四小時出診,早上天不亮就到醫院坐診,直到晚上天黑才回家,夜裡只要有患者,他隨叫隨到。2009年7月的一天深夜,嚴集村十組村民朱某突發急病,需要搶救,朱立兆接到電話,不顧自己77歲高齡,強撐著病體,冒著瓢潑的大雨,一步一滑地趕到病人家中,望著渾身濕透的朱立兆,朱家一家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嚴集村周邊的民眾幾乎家家都接受過他夜診的服務。
“把老弱患者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並勝過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是朱立兆從醫的座右銘。多年來,朱立兆經常為孤寡老人免費看病,為貧困家庭減免醫藥費用。他做了多少好事,雖然沒有人作過統計,但遠近相鄰無人不知。面對鄉親們的讚譽,朱立兆從來都沒有太認真,他心中裝著的只有老百姓的健康。朱立兆出於對患者滿腔熱忱的愛,為患者前後奔波,端屎端尿,每天總是忙碌到深夜12點,對患者這份真情更是無法用金錢所能衡量的。
在農村,由於很多農民長期以來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原因,各種疑難雜症較為常見,多年的實踐經驗使朱立兆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治療方案,並以使用中藥治療為主,發揚了我國中藥造福於民的優良傳統。在朱立兆的家裡,掛滿了患者送來的各種稱頌他醫術高明的錦旗和詩篇,在每一面旗幟的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2003年,防“非典”期間,朱立兆和他的愛人始終不忘全村人民的健康。朱立兆忙中抽空安排妻子和家人按時自費給全村的父老鄉親發放消毒液,並及時走訪鄉親,將自費印製的宣傳防治“非典”的小冊子和自家熬制的預防“非典”的中藥送到各家各戶。

榮譽評價

多年來,哪裡有患者,哪裡就有朱立兆的身影,無論是風雨交加的夜晚,還是冰雪肆虐的寒冬,為了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朱立兆從來未曾退縮過。朱立兆的事跡在鄉間傳為佳話,但也有個別村民不理解他,甚至惡意相加。對此,朱立兆也只是一笑了之,並沒有影響和打消自己帶領全家熱心公益事業的念頭和行動。
朱立兆並沒有滿足自己的現在,面對許多的光環和榮譽,他有著更高的追求,他渴望能夠有更廣闊的舞台,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之中。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很認真細緻地記在工作筆記上,以免由於工作太忙而疏忽。
春節期間,按照當地的傳統習慣,出於禮節必要性的走親訪友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不至於讓每天來就診的患者排隊等待時間過長,他每年都只能選擇在深夜造訪親友拜年,為此,親友們也都理解他的苦衷。這樣的春節朱立兆已經度過了10餘載,一個正常生活時間無法屬於自己的人,朱立兆的感受是充實而幸福的。醫德高尚的朱立兆,造福了一方百姓。
在這片土生土長的鄉村土地上,朱立兆每天都要接待前來排隊就診的患者,他深知身為農民的病患者朋友的疾苦,他們當中大多家庭經濟都較為困難,一旦家裡有病人,根本無法負擔往大城市就醫的經濟能力,眼看著無情的病魔毀壞一個又一個幸福的家庭,這一切,朱立兆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發誓自己要讓沒錢醫治病痛的鄉親,在他這裡能夠解除痛苦。
許多當年經濟困難的患者,數年後經濟條件好轉時,仍不忘恩,提著錢主動上門還錢,每年這樣令朱立兆意外的主動還醫療費的患者不在少數,即便他們多年不來還錢,朱立兆也從來不會上門催要。

先進事跡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多年的實踐,朱立兆就深知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重大使命。作為一名醫生,每天面對若干張被眼疾折磨的痛苦面孔和無數失去光明的患者,聽到的是呻吟,見到的是焦躁,感到的是煩惱,也許是職業的特殊性,會使我們中的部分人淡漠了同情心。但是,從醫以來,朱立兆時刻牢記著職業賦予的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與自己的同等位置上,學會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一直以“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構想去指導自己的言行,並且不論職位高低,不管貧富貴賤,他都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醫療權利和醫療的渴望,對所有病人都以敬語尊稱,以真誠的微笑減輕病人的思想顧慮,以親切的問候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以完美的解答讓病人輕鬆地回家,不僅注意解決患者自體的痛苦,同時他還關注病人的心理需求。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特別是醫藥購銷領域不正之風盛行時,他能時刻警醒自己,要恪守醫德。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合理用藥,合理收費,科學治療,從不為了獲取個人的不當利益而去損害患者的利益,力求以最經濟,最實惠的治療方案達到最佳效果,當一些病人以物質形式表達感激之情時,他則向他們致謝並耐心解釋,最後婉言謝絕。當有時為了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疑慮時,則在術後或出院時退還。而且都是悄然退還,從不聲張。多年來,已婉拒“紅包”數千元。他覺得這是一位救死扶傷職業者必須具備的品德。
作為一名黨齡幾十年的共產黨員,朱立兆總是儘自己所能,盡力幫助有困難的人。嚴集村一組青年侯新亮,家境貧寒,母親年邁,父親病重,家中尚有哥哥在南京上大學,經濟拮据。2007年,他高中畢業,順利考上大學,屋漏偏逢連夜雨,剛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他父親便病逝了,迫於種種壓力,侯新亮決定放棄學業,外出打工養家。朱立兆聞聽此訊,不顧自己有病在身,為他送去了學費,鼓勵他完成大學學業。此後,每年春節,朱立兆都資助侯新亮6000元,在他的資助下,侯新亮現已大三,成績優異。
另有一貧困戶嚴集村二組侯某夫婦,連同兩個兒子皆有智障,缺乏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僅靠低保生活。為了改善他家生活,朱立兆先安排侯家長子到醫院做清潔工,為他家提供一份收入,然而由於其個人原因幹了一階段又不幹了,坐吃低保。朱立兆並沒有因此停止對他們的幫助,還是每年資助侯家1500元,已達10多年了。他常說:“經濟上我沒把錢當回事,行醫到現在,如把錢當回事,現在百萬都有了!”村里要修路,資金缺乏。他主動捐出2000元,幫助修好了路。村里沒有飯店,遠處慕名而來的病人吃飯問題無法解決,他常將病人及陪護人員邀請到自己家中吃飯,在朱立兆心裡:救治他人,方便他人,是他一生的夙願!
文章標題:《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作者:許少光、朱春梅
攝影:楊麗、趙海竹
文章來源:淮安日報數字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