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歷程
1969年生,1991年畢業於上海華東政法學院,1998年10月辭去公職。朱朱被稱為“南京碩果僅存的詩人”,他堅持以“藝術本身的立場,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寫作,他不隸屬於任何文學流派。
訪談
當代中國詩歌面臨冷清的局面,即使在文學界的聲音也極其微弱。但中國詩人們並沒有停止他們的使命。9月,“南京碩果僅存的詩人”朱朱接連出版兩本著作《枯草上的鹽》\《暈眩》,並在南京書市上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近日,朱朱向記者表示,他對當代詩歌的前景是悲觀的,詩歌正處於零下30度的境況。
朱朱在談到中國詩歌的處境時說,詩歌應該在“詩人-評論-出版-讀者”這個循環中生存的,但現在這是一個惡**循環,詩歌到評論這一步就已死亡。結果是詩人找不到他的讀者,讀者找不到他喜愛的詩人。
對這種尷尬局面,朱朱認為有兩點原因。首先,詩人自己應做檢討,因為當代詩人並沒有為讀者提供真正好的作品。其次,我們的教育中有病態的東西,“我們對自己生長的環境和世界**的環境在對比上既不自然,也難以獲得明晰的認識”,詩人已很少能維持他們的“幻覺”。
詩人從來是渺小的,他也願意消失在偉大的閱讀中,他渴望讀者。
相關報導
昨天,看了本報送去的大量優秀詩稿,本次詩歌大賽評審、南京著名詩人朱朱顯得很是訝異,他向記者介紹說,“好的詩歌一定要有內在的個人體驗,並呈現出與詩內相一致的本質與原則,不難發現,在參賽的很多詩作中,這個特點都得到了體現。”
以張桃洲的《玄武湖》為例,朱朱向記者分析說,“在這裡,灰色堤岸,與我們遲疑的腳掌一起,緩緩伸進湖心,用最少的字就說出了很多的內容,從而拓展了內在情感的深度與廣度。”
朱朱認為,在歷史上,金陵就是一處追憶之地,它擺脫不了對歷史與傳統的繼承,所以,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稍一個處理不慎,詩歌風格要么就很古典,要么就會流於情感空泛,“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體現出創造**與想像力實屬不易。像關於玄武湖的詩作,古人已經寫了很多,如果沒有個人情感由內而外的滲透,但又想表達那樣的感情,就會給人以偽造的感覺。”
說到這兒,朱朱不由拿起一篇《甘熙故居》得知該詩作者徐龍梅就在此處工作,朱朱是讚不絕口,“雖然作者選取的角度小,但它表現了更深遠的空間,在對歷史的真實凝望,以及寧靜的懷想中,達到一次對自我的淨化,並清晰地展現世界的一個角落,語言簡潔,情感也沒有造作,以及故意的、給人虛假安慰的感傷與浪漫。”
朱朱一直把詩歌看做是高度文明的象徵,非常之高雅,他告訴記者,“畢竟詩不是情緒的一次單純宣洩,不是聲嘶力竭地嚎叫,這充分說明南京人已經有很審美的生活與生命,變得越來越優雅了,真正達到詩歌溫柔敦厚的本質,變得像水晶一樣,有它內在的文明結構;同時,詩歌又像月亮一樣,給了人很多安慰。”
既然詩歌是通向文明的一種途徑,那如何使生活成為主動審美過程,重建日常的文化意味呢?朱朱向記者指出,“像戲劇、音樂會和畫展一樣,要讓詩歌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定期舉辦朗誦會,金陵晚報此次推出的詩歌大賽,無疑是重建過程中的一次有力嘗試與促進。”
作品欣賞
小鎮的薩克斯
雨中的男人,有一圈細密的茸毛,
他們行走時像褐色的樹,那么稀疏。
整條街道像粗大的薩克斯管伸過。
有一道光線沿著起伏的屋頂鋪展,
雨絲落向孩子和狗。
樹葉和牆壁上的燈無聲地點燃。
我走進平原上的小鎮,
沿著樓梯,走上房屋,視窗放著一籃栗子。
我走到人的唇與薩克斯相觸的門。
波浪
引不起你的恐懼,灰頸鳥
我走在樓梯上,聽你的啼鳴
像貨攤上的樂器,放滿了
我的家。
遠處是外省的鉛灰的海港。
每一次母親出走,
都能在那裡找回她。聽你的
啼鳴,像是愛上了
另一個世界——我被時光收緊的中午,
我小時候失落的鼓
我的女人吻我並脫去我的衣服。
下午不能被說出
在遠去的世界中,
有人越來越清晰:
有人用風的鏟翻動房屋。
從石頭下,拆走你們清晨的床
烏兒銜來“爐火”這個詞尋覓著地板,
我凝視一扇空中跳動的窗;
寫作!寫作!
聽漏向黑暗的沙……
選自《歲月的遺照》程光煒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