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華

朱敬華

朱敬華,漢族,廣西崇左人,1927年3月生。自幼酷愛書法,啟蒙於鄉耆書宿,13歲能寫榜書、匾額、楹聯青年時期就讀於廣州市藝術專科學校和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1949年後,在崇左中學、廣西體育專科學校任教,業餘研習各家碑帖和書法理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以楷書、行書見長,亦通篆、隸。書作筆力雄健,格調朴雅。1980年作品入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1981年以後作品多次參加省區聯展及在《新華月報》、《遼寧日報》、《廣西日報》、《廣西書法與篆刻》等報刊發表,收入《全國宗教界贊助殘疾人福利事業募集書畫作品集》、《沿海墨緣書畫集》、《岳飛紀念館書畫選集》、《當代楹聯墨跡選集》等。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廣西體育學校副教授,廣西硬筆書協顧問、廣西高校書協名譽主席、南寧詩詞學會顧問、南寧書畫夜校校長等職。1995年被聘為廣西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社會評說

朱敬華的祖父系前清秀才,二叔在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也取得了秀才功名。先父寫得一手好字,以筆力道勁見長,凡鄉鄰有求春聯、賀幛、挽幛者,無論親疏貧富,皆有求必應,且分文不取。母親粗通文字,具有中國勞動婦女吃苦耐勞、勤儉節約、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母親93歲高齡辭世,正值文革動亂時期,當時我下放在桂西山區德保縣,為洪水所278阻,未能為辛勞一生的慈母送終,此乃我終生抱憾之事!

“教子不嚴父之過“是父親治家的信條之一。兒時,只要父親有空暇,白天必命我書空(用手在空中劃字形),至夜則要在煤油燈下臨池學書。所以在太平鎮每年循例舉行的兒童大字比賽中,我都技壓群童而奪魁。父親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點,為我的書法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對書法藝術的興趣,也正是從孩提時萌發和培養起來的,但此生與筆情墨趣結下不解之緣,並且在人生旅途困窘之時,憑此一技之長屢屢渡過難關,卻是我始料不及的。

儘管家境清貧,但家裡仍節衣縮食供我讀書。我的求學之路充滿了曲折艱辛。5歲讀私塾,後人鎮中心國小,畢業時由於當地的國民中學停辦,只好到毗鄰的龍州縣元春中學(私立)繼續求學。那時崇左與龍州之間不通車,所以上學和寒暑假回家,都得翻山涉水180多華里。在元春中學只念了一個學期,就因身體有恙而休學。在家養病期間,鎮中心國小校長對我的書法極為欣賞,於是聘我在該校當書工(從事抄寫工作),後又讓我執教初小一年級,當時我尚不滿16歲。

1944年,我考入廣西省立龍州中學,國中畢業後在該校升人高中一年級,並擔任學生會體衛部長和班會主席。龍州是一塊富有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1930年中國共產黨曾經在這裡領導了著名的龍州武裝起義並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1947年,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的鬥爭風暴從內地席捲邊陲重鎮龍州,當地的學潮如火如荼。我因擬寫“告龍州民眾書”、參加遊行和帶領同學當面揭露學校訓導主任的醜惡嘴臉和反動行徑,而被校方以赤色分子的罪名除名,成為該校第一個被開除的學生。當夜,警察包圍學校抓捕學生,同學們向校舍後面的田野奔逃。我躲藏在竹林深處的小溝里,衣服被劃破了,渾身傷痕,半夜裡又濕又冷,飢餓難耐,便翻牆潛入伙房找吃的,恰巧被好心的工友老黃髮現,他拿來鍋巴給我吃,之後將我藏人米缸裡面,並找學生們湊錢,當天夜裡幫助我冒雨逃出了龍州縣城。

我先到大新縣雷平鎮同學家中躲避,然後潛回太平鎮托同學帶口信回家。得知通緝令到了崇左縣,家是不能回了,母親給我送來了盤纏,於是連夜乘船到南寧。在南寧監獄工作的同鄉告訴我,通緝名單也到了此地,我只好又乘小火輪逃到了廣州。

我在廣州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先是考進私立知用高中讀二年級,未讀高三就以第一名的成績直接考人高劍父先生任校長的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雕塑,然而在藝專學習的花費很大,家裡己不堪重負。窮途之時,在廣州市大學生籃球比賽時意外地遇到了我在龍州中學讀書時的體育老師李林,他此時正在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任教。李老師建議我報考國家開辦的省立體專,好處是既可免交學雜費,還能享受生活補助金。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我忍痛結束了不到一年的藝專學習,考入了省立體專。在體專學習期間,我所在的籃球隊不但獲得了首屆“薛岳杯”冠軍,而且在訪問香港、佛山、江門、新會等地的比賽中所向披靡,打遍廣東無敵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結束了流離顛沛的生活,回到了魂牽夢索的家鄉,並於1950年在崇善聯中任教,後因染疾而到南寧求治。1951年,在南寧市勞動局介紹所工作期問,我又披上了南寧市人民政府籃球隊的戰袍,馳騁在籃球場上。1952年,我以自己的體育專長進入越華中學(後改為南寧三國中,現為南寧五中)任教。1956年,我有幸被組織送到中央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進修。1958年初,調入廣西體育學院(廣西體育專科學校的前身)任籃球和田徑教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後,因工作的需要,改任拳擊教練和田徑十項全能教練。至退休前,一直擔任廣西體專球類教研組組長。

幼年在家父的嚴格指導下習字,先臨習歐陽詢的楷書,少年時學“二王”行書,後學“孫過庭書譜”及懷素、張旭的草書,涉獵甚廣,但以行書見長。學習前人的書藝,我的態度是先求其人,再求其出,法古而不泥古,在研習古人用筆之輕重疾徐、造形之精粗巧拙的同時,揉人自己的品情愛好,使作品既有前人的墨彩精髓,又有自己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從而形成端莊嚴謹、氣韻姻雅、清麗飄逸的風格。揮翰臨池,數十年持之以恆,即使在“文革”時期也沒有忘卻和離棄。書法作品曾在廣西日報、遼寧日報、新華月刊、全國文藝年鑑等報刊發表,並人選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全國宗教界贊助殘疾人福利事業募集書畫紀念集》,以及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楹聯墨跡選》,業績先後收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人才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錄》、《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在研習書藝和從事書法教育之餘,先後編寫和發表了《書法起步》、《漫談南寧書法》(合著)、《書法教學札記》等文章,還為廣西老年大學和南寧書畫夜校編寫了《楷書補充教材》、《行書書法課本》,廣西民族出版社為本人出版了17萬字的《教小朋友學書法》。

1988年國慶節期間,舉辦“朱敬華個人書法展暨作品義賣”活動,得款66500元,除支付各種費用外,將餘下的44500元全部捐獻給南寧市下崗工人再就業工程。

我從事體育訓練和教學工作近40年,書法生涯60餘年,黨和人民給了我莫大的榮譽:1984.年當選南寧市興寧區五屆人大代表,1990年被推選為南寧市政協六屆委員,1985年被國家體委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稱號,1988年獲得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1991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貢獻獎”,特別是2001年10月赴北京參加“中央文史研究館建館50周年暨全國文史研究館工作座談會”時,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朱鎔基總理的親切接見,使我受到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更加深切地感到文史館員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所肩負的重大責任。

“體壇當年雄眾儔,雙鬢眨眼抹白秋;情甘茹苦栽桃李,簇錦花園遣晚秋。”我今年已經78歲了,但仍常用這首自題小詩勉勵自己,深知只有為青少年一代的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設加倍努力工作,竭盡綿薄之力回報社會,才能對得起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