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朱安新,男,浙江臨海人,社會學博士,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社會學系副主任,兼任社會學院教學秘書。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1998年、獲學士學歷);北京外國語大學(2001年、獲碩士學歷);名古屋大學(2005年),2007年獲得同校社會學博士學歷。
2005年-2006年,任名古屋大學研究員,兼任日本文部科學省21世紀COE (Center of Excellence) Program 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ICCS)首席科學家助理;2007年任(日本)愛知大學ICCS博士後研究員;
自2008年起回國,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至今,期間多次兼任國外重要大學的訪問學者:愛知大學ICCS客座研究員(2009-2012年)、名古屋大學客座副教授(2010年)、日本福祉大學大學客座副教授(2011年)、慶應義塾大學訪問學者(2015年)、成城大學客座研究員(2016年)等職;
現為日本社會學會會員、日本都市社會學會會員、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中日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於2008年任世界社會學會(ISA)RC 21 東京會議運營委員,2008年起擔任學術期刊《中國研究》(CSSCI來源集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周曉虹、謝曙光主編)編輯,兼任南京大學—日本福祉大學社會福利研究交流中心學術秘書。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層社會研究、家庭社會學、比較社會學,目前致力於“壓縮型現代化”“法團主義”框架下的經驗性、實證性研究,歡迎願意投入東亞家庭變遷、社區變遷研究的中外有志學生一起探討。為本科生講授“家庭社會學”、“社區概論”、“比較社會學”、“社會學小史”、“中日家庭社會學研究”(使用日文授課,南京大學國際化課程建設項目)、“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南京大學“悅讀經典計畫”)等課程。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篇,中文發表論文中有3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日本獨居老年人的孤獨死感知”(《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獲第八屆宋慶齡基金會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論文類一等獎(2017年);參與出版學術著作6本。
科研成果
參與寫作及主編著作
1. 『中國の公共性と國家権力』,(日)小嶋華津子・島田美和編著,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7年。
2. 《環境社會學是什麼》,陳阿江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3. 《福利社會:理論、制度和實踐》,彭華民、(日)平野隆之、(日)穗坂光彥、朱安新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4. 《納西學研究新視野》,木仕華主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年。
5. 『水と世界遺產——景観・環境・暮らしをめぐって』,(日)秋道智彌編著,東京:國小館,2007年。
6. 『グローバル時代の新しい社會學』,(日)西原和久編著,東京:新泉社,2007年(於2013年發行增補版,於2016年發行增補版第三版)。
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2006年度):中國「ポスト単位時代」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形成――北京市都心區の単位型地區を事例に,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
碩士論文(2001年):戦後日本農業地域の変動――青森県相馬村における共同性の変容、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センター。
學術論文
1. 中國女子大生の出產観念および決定要因,2017,『名古屋大學社會學論集』第37號,p95-112(著者:朱安新、高娜)。
2. 都市コミュニティの建設,2017,小嶋華津子・島田美和編著『中國の公共性と國家権力』,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p131-148(著者:朱安新、小嶋華津子)。
3. 社會學視角下的老年人孤獨死感知,2017,《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4期,p157-158(唯一作者)。
4. 日本環境社會學的理論自覺與研究“內發性”,陳阿江編著《環境社會學是什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95-109(作者:朱安新、高娜、舩橋晴俊)。
5. 日本年輕人生育意願的影響因素,2017,《青年探索》第1期,p103-112(作者:田淵六郎、雷妍貞、朱安新)。
6. 南京大屠殺國家記憶傳播與客群群體的構成,2017,《日本侵華史研究》第1期(CSSCI來源集刊),p1-20(作者:張建軍、陳俊峰、吳愈曉、王敏、許琪、朱安新)。
7. “養兒防老”還是“養女防老”,2016,《婦女研究論叢》(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第4期,p36-44(作者:朱安新、高熔)。
8. 兩岸女大學生家庭生育觀念及影響因素,2016,《河北學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第5期,p179-185(作者:朱安新、風笑天)。
9. 日本獨居老年人的孤獨死感知,2016,《貴州社會科學》(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第10期,p119-126(作者:朱安新、高熔)。
10. 地方社會發展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2016,《北方民族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核心)第6期,p97-101(作者:朱安新、高娜、鄒亞軍)。
11. “90後”大學生異性交往觀念,2016,《青年探索》(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中國人文社科擴展)第2期,p68-73(作者:朱安新、風笑天)。
12. 兩岸女大學生的婚姻家庭觀念比較,2016,《青年探索》(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中國人文社科擴展)第6期,p93-102(作者:朱安新、彭莉惠、李臻一)。
13. 日本環境社會學の理論的自覚とその自立性,2016,《社會志林》第4期,p21-33(著者:舩橋晴俊、堀川三郎、高娜、朱安新)。
14. 我國適齡人群生育意願的實證研究架構初探,2016,《“全面二孩政策下的中國”學術研討會》,p34-44(作者:朱安新、周天齊、王旭洋、蔣陳緣、姜恆)。
15. 中國家庭結構變遷潛在致變因素,2015,《河北學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中國人文社科核心)第5期,p140-146(唯一作者)。
16. 中國における世代間同居意識の規定要因,2015,日本數理社會學會『理論と方法』第2號,p307-317(単獨著者)。
17. 海峽兩岸大學生婚後代際同住意願比較,2015,《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12期,p144-145(唯一作者)。
18. “90後”大學生擇偶意願的家庭影響因素,2015,《當代青年研究》(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中國人文社科核心)第5期,p122-128(作者:朱安新、蔡樑)。
19. 台灣地區“90後”大學生異性交往觀念,2014,《青年研究》(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中國人文社科核心)第6期,p11-19(唯一作者)。
20. 從魯迅小說看“社會”概念的初期內涵,2014,《中國社會科學報》第628期(唯一作者)。
21. 雲南麗江古城逐漸消失的納西族社會,2014,木仕華編著《納西學研究新視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p805-813(唯一作者)。
22. 麗江古城的水與文化,2014,木仕華編著《納西學研究新視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3. 韓國鎮安郡の村づくりからの學び——國際フィールドワーク報告,2011,日本福祉大學アジア福祉社會開発研究センター『アジアの福祉社會開発』(唯一作者)。
24. 中國社會結構變動和社會性調節機制的弱化,2010,《學習與探索》(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第4期,p35-40(作者:田中重好、朱安新)。
25. 費孝通社區研究中被遺忘的維度,2010,《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7期,p32-33(唯一作者)。
26. 被遺忘的社區概念的維度——費孝通的社區研究,2009,《社會理論論叢》第五輯(CSSCI來源集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p253-274(唯一作者)。
27. 中國単位社會と社區,2008,藤田弘夫編著『英國・中國・日本における「公共性」の相異に関する比較社會學的研究』,p157-171(単獨著者)。
28. 「脫単位時代」における都市社區をめぐる社會學的研究の展開,2008,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センター 2008年度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中國をめぐる開発と環境』, p253-266(単獨著者)。
29. 雲南麗江古城の消えつつあるナシ族社會,2007,秋道智彌編著《水と世界遺產》,東京:國小館,p198-210(単獨著者)。
30. 中國と現代化,2007,西原和久編著『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の新しい社會學』,東京:新泉社,p124-129(単獨著者)。
31. ポスト単位時代と地域社會の形成——北京市都心區の単位型地區を事例に,2006,日本都市社會學會『日本都市社會學會年報24』,p89-102(単獨著者)。
32. 麗江古城の水と社會,2006,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利科學』No.291(第50巻 第4號),p41-72(著者:榧根勇、宮沢哲男、朱安新)。
33. 北京市における情報と社區參加,2006,日本社會情報學會『社會情報學研究』Vol.10, No.2,p59-69(著者:保坂稔、朱安新)。
34. 南京市における都市河川の水質と親水,2006,愛知大學一般教育論集『一般教育論集』第31號,p127-132(著者:宮沢哲男、朱安新)。
35. 雲南麗江地區の水環境に関する社會學的考察,2006,愛知大學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國際中國研究センター,人口生態環境問題研究會中間報告書「中國が進める循環経済と環境政策」,p253-261(単獨著者)。
36. 中國における都市社會——北京市都心地區の「単位」型地區を事例に,2006,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社會環境學専攻『シリーズ:人間・社會環境學の構築 東アジアの社會環境と社會理論——社會學の視點から』(単獨著者)。
37. 北京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形成,2004,日本都市社會學會『日本都市社會學會年報22』第22號,p94-104(単獨著者)。
38. 持続可能な過疎地域Ⅱ——農事組合法人設立以降の宇生賀地區、2004,『名古屋大學社會學論集』第25號,p211-223(単獨著者)。
39.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の社會學理論——特集に寄せて,2004,現代社會理論研究會『現代社會理論研究 特集 北東アジアの社會理論——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アジアの社會學理論を中心に(1)』第14號,p393-401(著者:西原和久、李晟台、朱安新)。
40. 中國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ティづくりの展開——そこから見える中國都市の変化,2004,熊田俊郎編著『中國・北京の都市空間構造に関する研究——市場経済下における社會主義都市の変容』(2001年度~2002年度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1),課題番號13610223 研究成果報告書),p31-46(著者:朱安新、宋金文、田中重好)。
41. 北京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形成,2004,熊田俊郎編著『中國・北京の都市空間構造に関する研究——市場経済下における社會主義都市の変容』(2001年度~2002年度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1),課題番號13610223研究成果報告書),p47-61(単獨著者)。
42. 書評:社會変遷與環境問題——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社會學闡釈(洪大用,2001,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名古屋大學社會學論集』第25號,pp259-262(単獨著者)。
43. コミュニティ論への問いと都市社會構造転換論への接近,2004,名古屋社會學會『名古屋大學社會學會會報』第5期(単獨著者)。
44. 都市社區の非営利活動からみる構造転換期の都市地域社會の性格,2004,黒田由彥編著『地域福祉を創造するNPO』愛知県知多地域の地域福祉NPO調査報告書Ⅱ,p230-243(単獨著者)。
45. 中國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ティづくりの展開——中國都市の構造転換,2003,日本都市社會學會『日本都市社會學會年報』第21號,p81-96(著者:朱安新、宋金文、田中重好)。
46. 社會変動下の「都市社區」研究の展開と方法,2003,現代社會理論研究會『現代社會理論研究』第13號,p285-294(単獨著者)。
47. 中國都市社會の到達點——都市地域社會における社區の発展,2003,『名古屋大學社會學論集』第24號,p103-123(単獨著者)。
48. 費孝通社區研究の展開——現代中國都市の社區研究の展開への示唆,2002,『名古屋大學社會學論集』第23號,p77-100(単獨著者)。
49. 書評:社區的実踐——“超級村荘”的発展歴程(折暁葉、陳嬰嬰,2000,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名古屋大學社會學會會報》第1號,p14-15(単獨著者)。
50. 北京のエスニック・タウン「新疆街」の生成とエスニシティ,2000,『愛知県立大學大學院文化研究科論集』第1號,p79-113(著者:稲村哲也、朱安新,他3名)。
論文翻譯
1. 福利與發展:為建構“社會發展”政策科學(詹姆斯・米奇利 James Midgley),2016年,彭華民等主編《福利社會:理論、制度和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27-47。(日本語原著情報:ジェームズ・ミジレイ,2005,福祉と開発――「社會開発」の政策科學に向けて,日本福祉大學COE推進委員會編『福祉社會開発學の構築』,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p2-27)。
2. 對詹姆斯・米奇利社會發展理論的解說和回應(穗坂光彥),2016年,彭華民等主編《福利社會:理論、制度和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118-124。(日本語原著情報:穂坂光彥,2005,編訳者解說,日本福祉大學COE推進委員會編『福祉社會開発學の構築』,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p28-34)。
3. 中國の北方草原における人間と自然の調和的関系をめぐる若干の問題(中文原文信息:天津師範大學高玉葆著),2008,榧根勇編『中國の環境問題』,東京:日本評論社,p121-149。
4. 武漢市における社會経済の進歩と環境保護(中文原文信息:武漢大學鄧南聖等人著),2008,榧根勇編『中國の環境問題』,東京:日本評論社,p150-176。
5. 中國における社會學の危機(中文原文信息:浙江大學馮剛著,社會學理論在中國的危機),2007,『日本社會理論學會年報』創刊號。
6. マックス・ヴェーバーにおける責任と信念(中文原文信息:浙江大學馮剛著,馬克斯·韋伯:責任與信念),2006,『コロキウム グローバル化とアジアの社會學理論』創刊號,東京:新泉社,p22-35。
7. 《現代中國環境基礎論――人類和自然的整合》(日本語原著情報:愛知大學榧根勇著),2006,日本文部科學省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センター発行。
8. 日本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社會的特殊性質(日本語原著情報:名古屋大學田中重好著,日本の都市計畫と都市社會の特質),2005,《中國城市評論》第1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p150-156。
9. 台灣社會學の歴史形成と制度発展(中文原文信息:張茂桂・章英華・湯志傑著,台灣社會學的歷史形成與制度發展),2005,現代社會理論研究會『現代社會理論研究』第15號,p448-465。
10. 環境改善技術體系化的基礎(日本語原著情報:愛知大學榧根勇著,環境改善技術體系化の基礎),2005,《現代中國環境論序說》日本文部科學省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センター発行,p99-112。
11. 不平等條約的存在和日中合作的狀況(日本語原著情報:東京大學石井明著),2000,周維宏等編,『世紀之交的抉擇——近代中日韓三國歷史發展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